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体系
一、市场的涵义
(一)市场的基本概念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同时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一般来说,前者是指狭义的市场,即从有形角度说的,强调凡是商品交换总是离不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接触,而接触集中的地点就构成市场,即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买卖商品的地方;后者则是从市场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制约、依存关系角度说的,强调凡是商品交换,当事人之间便产生了经济联系,当有众多当事人经常参与交易时,就产生了由每个商品交换行为交织起来的无限系列,并由此产生了复杂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即广义的市场。市场就是当事人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综合体现。把“场所说”和“关系说”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关于对市场含义的基本理解。
市场不同与个别商品交换。市场和个别商品交换的区别在于,前者表达的是交换的总体。偶然、个别的交换行为构不成“场所”,只有交换频率较高、交换接触行为较为集中的情况下,才会形成交换当事人和交易对象的集散之地,个别交换的经济关系极为简单,而有众多人参与的经常性商品交换则使经济关系复杂化了,并从中产生了单个、偶然交换所不具备的经济机制即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等。因此,市场和商品交换的概念区别,就在于市场更表达着总体,是从总体上来理解、观察和分析商品交换。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商品经济范畴,它总是和商品经济形式相联系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市场不过是商品流通过程、流通阶段、流通领域的同义语。市场作为商品流通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容和构成。市场的基本内容是它的主体和客体。从市场活动的全过程和所发生的关系看,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供求、价格和竞争。其中,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物质内容,价格是市场的核心要素,竞争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外部表现,是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律对商品生产者施加压力的结果。
(二)市场的功能和类型
1.市场的功能。市场作为由供求、价格和竞争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主要有:交换功能,商品生产者借助市场相互交换不同形式的劳动,并实现经济联系;评价功能,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同一尺度,评价生产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商品的竞争力;调节功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市场主体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信息功能,借助市场传递和反馈商品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分化功能,围绕着价格进行的市场竞争,最终会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使其经济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2.市场的类型。市场类型,也叫做市场结构。它所反映的是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状态,所涉及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及规模的分布、进入障碍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厂商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由于市场是以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存在的,所以各种市场的内部结构就不一样。一般说来,市场的结构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市场运行的成效,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成效反过来也会影响市场的结构。根据通常的分类,即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程度不同,市场结构可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即竞争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和阻碍。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具备下述条件:①有数量极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市场价格是由众多的卖者和买者的共同行为决定的。这也意味着在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上,任何单个卖者(或买者)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②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竞争。③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这表明生产要素可以随着需求变化在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④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着产品和价格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条件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不会充分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其意义在于对竞争关系和过程进行典型分析。
(2)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就是独家垄断。其前提条件是:卖方只有一企业,而买方则有许多个;新企业的进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再可能;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完全垄断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政府垄断,即政府借助于政权的力量对某一行业进行垄断;二是企业享受政府给予的某种市场特权而形成垄断;三是一个企业控制了制造某种产品所需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全部供给,从而形成了对该产品的完全垄断;四是一个企业可能因为对某种商品或商品的某种基本生产工艺拥有专利而取得那种商品生产的垄断地位;五是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小,只需一家企业生产即可满足全部需要,该企业往往容易形成独家垄断。这种市场类型常常存在于公用事业部门,如城市的供水供电等。
(3)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既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卖者的数目很多,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比较容易;产品之间存在差别;交易双方能够得到较充分的信息。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它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具有某些差异和特色,因而企业对它们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竞争是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市场类型,大多数产品市场均是如此。
(4)寡头垄断市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每家企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家企业的产量及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市场,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寡头垄断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规模经济的作用。在这些行业里,除非一个企业的产量占市场比重较大,否则就不能达到低成本,这使企业的数量变得非常少。二是新企业的加入存在一些非常困难的障碍。如巨额的资金投入,技术或自然资源获得的困难等。三是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可能会随着企业减轻竞争压力的要求而减少。寡头垄断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市场形态。
(三)市场的性质
1.市场的自发性。这是由市场内在机制即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决定的。否定市场的自发性,就等于否定和取消市场。市场既然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就构成了经济循环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和利益协调系统。自发性是市场发挥这些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含有一种令各种市场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自行协调的自组织功能,假若失去了这种功能,也就意味着市场已不复存在。这种自组织功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
2.市场的中立性。市场以及市场机制既然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就不具备社会制度性质。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条件,它们就要发挥重要的经济调节作用,并且,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一点,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时期曾出现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获得了快速增长。这些都说明,把市场和市场机制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实践证明,市场和市场机制是“中立性”经济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市场的双重效应。市场历来具有积极作用和固有缺陷。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可以在竞争环境中实现有限资源的尽可能优化的配置组合,使资源向有竞争实力的高效率企业和部门集中,并推动技术进步,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总量和供给质量。从消极方面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往往只影响现期的、分散化的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总量调节则完全是无意识的,即使能够实现某种长期的稳定平衡,也将在每个短期波动中付出代价,造成资源的种种浪费。另外,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微观化、分散化、多元化和差别化的环境下,只维护效率目标和竞争机会均等,只鼓励竞争中的强者,而将弱者淘汰出局。因而,市场机制调节的后果和趋势,就是拉开经济当事人之间财产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极分化。市场机制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同样客观需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其作用往往是消极的,是失灵的,或者其作用的后果是与宏观经济目标相抵触的。
二、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概念
所谓市场体系,就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通常所说的市场体系,主要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这两大类市场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关键性意义,是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基本场所,也是传递宏观调控信号的主要途径。因此,培育市场体系主要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各类专业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对经济运行起作用。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需要门类齐全的专业市场相互配套,而且需要各专业市场内部各个环节完整协调,任何一个门类或环节的缺少或脱节,都可能引起经济运行的阻滞和失调。
因此市场体系所表达的,首先不是它所包括的各个具体的市场,而在于强调它是需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的“体系”。市场体系作为交换空间的总和仅仅是市场体系的表象,它的本质内涵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有机结合。再深入的分析,市场体系是市场结构、市场功能和市场机制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含有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结构,还包含市场主体对各种市场信号的反馈和应变能力。
(二)市场体系的结构
市场体系是具有多侧面、多重规定性的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多层次、多要素的集合体。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结构,是由市场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复合而成的。
1.市场主体结构。市场主体,就是监护交换客体进入市场并使之发生市场关系的当事人。市场行为首先是人的经济行为,因此,市场主体结构是市场体系的基础结构。市场主体结构,一般由消费者、企业、政府三大主体构成,其中消费者和企业是市场的两个原生主体,政府是市场的派生主体。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市场主体的基础,消费者的需求制约着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不仅是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最主要的供给者,同时也是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者。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制约着市场发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具有经济管理职能,而且直接介入市场。政府以消费者或经营者的身份直接进行市场经济活动,便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对商品或劳务具有四种权利,即所有权、占用权、使用权、处置权。从本义上来讲,市场主体应当是这四种权利的统一体。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这四种权利在许多情况下又相互分离。正是由于这种分离,才使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市场整体功能。
市场主体系统作为市场内部运动的动力源泉,不断地把各种稀缺资源由一种结构调整到另一种结构。正是通过各种市场主体的不断投入与产出、购进与销售,才使诸种稀缺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
2.市场客体结构。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它在市场交换活动中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交易对象,交换当事人的意志就无法体现,也就不存在市场关系。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是市场运行的两大系统,缺一不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客体丰富多样,分门别类。所谓市场的客体结构,就是指加入交换活动的各种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各种市场的总和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交易对象的市场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品、生产投资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和服务等分类市场。市场是随着商品交换活动而产生并随着交换关系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的位置,其他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资源的分配,首先表现为资金的分配。劳动力市场则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场所。所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的最基本内容,可称为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3.市场时间结构。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尽管多种多样,但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所谓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是指该体系中各种交易活动的时间形态及其构成。市场的时间构成按照市场时限的长短,一般分为现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等。各种市场交易方式及其在时间形态上的差异,都有其客观的经济成因、适用范围和经济功能,都在市场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4.市场空间结构。所谓市场空间,就是市场主体支配交换客体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买者和卖者彼此的交往非常紧密,市场价格在这个范围内趋于一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内容越来越丰富,交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空间范围就越来越扩大,市场空间结构就更加复杂,空间布局就更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空间体系。
(三)市场体系的功能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存在着商品实体的物流、商品的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劳动力流动和有价证券的流动。这些运动方式交织形成了市场体系多方面的功能。
1.载体功能。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通过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以流通;通过资金市场,资金和有价证券得以流通;通过信息市场,信息得以传递;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得以流动。
2.交换功能。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中,各商品所有者能通过各类市场换取自身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的各种要素。市场体系以其广阔的交换场所和信息空间,加速着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促进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评价功能。即检验和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大小,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其包含价值的多与少,只能是进入市场,在交换中接受价值规律的检验。如果合格,则产品就会顺利实现交换,转化为商品,反之,产品则转化不成商品,生产的产品会卖不出去。在这里,市场的评价功能使它本身俨然成为一位刚正不阿的法官,对商品的质与量进行严厉的审判和苛刻的评价。
4.导向功能。市场体系在其内在运动过程中,不时产生和传导着各种信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是通过市场体系这一巨大的信息发生场接受信息,从而作出生产、经营、投资和消费的决策。市场体系这一信息发生场还可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涨落、市场竞争力的消长等信息传导给国家和企业,成为企业决策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
5.平衡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在比较和衡量各自生产的使用价值和社会规模的需要量的过程中,调节社会各部门的比例分配,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在经济运行中,企业是按市场价格的涨落安排生产的,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高,供不应求,会吸引更多的企业生产该种商品;反之,某些企业则会退出该商品的生产领域,转移到能获利较多的商品生产中去。这样作用的结果,会使各部门形成大体平衡的比例,达到经济的平衡发展。
6.筛选功能。由于市场的存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就会客观地起作用,市场竞争就在所难免。于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也必然要在市场中得到贯彻。这样,就迫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认真对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接受市场的核算、考验和筛选。
三、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www.daowen.com)
(一)商品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仅包括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还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因此市场具体表现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类市场因其交换对象的性质区别和流通特点,而形成各自的运行特点,并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相互关系中,商品市场占有主体和基础的地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扩大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商品市场是实物形态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和骨干。
商品市场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照商品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工业生产资料市场,这三类市场又可继续依据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划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品种的细分市场。这里仅就商品使用价值存在形式来分析商品市场。
1.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进行农产品买卖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农产品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资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风险,即来自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承担着供求关系变化的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的特点是:需求量大,需求刚性较强,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弱;增加供给的约束条件比较复杂多样,季节性生产和常年消费的矛盾以及乡村分散性、小规模生产同城市集中、大规模消费的矛盾比较突出,供给量和品种结构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市场供给缺乏稳定性,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农产品市场所体现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及城乡、工农业经济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敏感。因此,农产品流通体制必须符合其市场化特点,在实行市场基础性调节和市场竞争、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的同时,为防止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国家要采取适度、配套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例如贴近市场价格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农产品购销政策、农产品储备政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等等,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2.工业消费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是进行工业消费品买卖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工业消费品花色品种繁多,消费者需求层次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在需求层次上存在很大差异,消费需求受价格变化、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广告宣传、个性和相邻效应的影响较大,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随经济发展而日益明显。工业消费品市场的运行特点是:需求变化迅速,价格反应灵敏,需求和消费的变化对供给的拉动比较快捷,生产和消费的适应过程比较短暂,市场竞争相对激烈。据此,工业消费品市场应当最充分地体现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原则,让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动调节作用。政府对工业消费品市场的行政干预应当最少,政府的注意力应放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面,同时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指导消费。
3.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企业自主选购和销售生产资料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进入交换的商品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半成品、零部件、辅助设备、辅助材料和建筑材料等等,用于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消耗。生产资料市场在市场体系中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从独立、有形的物质产品角度看,它的交易方式与消费品相同;从使用方向角度看,又是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是组织微观经济活动的起点,具有基础性市场的地位。生产资料市场和流通的特点表现为:交易批量大,以批发贸易为主;交易对象稳定,用户对产品的标准、性能和规格要求较严;需求变化较慢,价格变化和广告宣传对用户影响不大;一些基础产品所需投资额大,垄断性强,价格变动不灵活,生产和消费和适应过程长;而且,生产资料的供求变化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巨大牵动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生产资料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其主要方向也应当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尽量减少直接控制,让企业成为市场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资料生产和流通的基础调节作用。
(二)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
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与各类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1.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形成的起点和本源。实物产品交换是最先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中后期,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继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而在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交换逐渐成为经常性的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的商品市场开始,逐步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并发展成为市场体系。
2.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基本来源是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而物质产品在交换和流通中必然首先形成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物质产品生产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从而把市场交换的范围扩大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项生产要素,进而扩大到企业资产买卖或产权交易。因此,商品市场不仅催化了要素市场,而且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要素市场要以商品市场为中心进行运转并为商品市场服务。商品交换是一切交换关系的基础。商品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体现,是人类物质需求的源头。从一定意义上说,要素市场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最终要以商品交换为基础。要素市场为生产者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商品生产流通必备的条件,其运行目的是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服务于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直接影响着要素市场的运行。但要素市场的发展程度,也同样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
4.商品市场的兴衰制约着要素市场的兴衰。商品市场集中反映了各种经济矛盾关系。社会经济活动中和各种矛盾,往往都会在商品市场中集中表现出来,如经济过热,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市场的价格指数就会上升,引起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积压严重,商品市场的价格就会降低,社会就出现通货紧缩,资金、劳动力等市场就会萎缩。商品市场的这一作用,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5.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是要素市场价格信号赖以形成的基础。资金价格(利率)、技术价格、信息价格、土地价格(地租)、劳动力价格(工资)以及企业资产价格等等,都要以商品市场价格作为参照系,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要素价格,都是货币化的交易条件,都属于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或其转化形态。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转都围绕着商品市场这个中心和主体,并随着商品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趋于协调。
(三)商品市场同要素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商品市场是一切市场的基础,市场建设应以商品市场建设为龙头,带动和促进金融、劳动、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同时,要素市场是商品市场运行的主导,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扩大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如果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会反过来影响商品市场的发展。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1)商品市场的均衡运转依赖于要素市场的均衡供给,商品市场的经济效益依赖于要素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2)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扩张与紧缩同时受经济总量状态的制约。(3)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相互影响。(4)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发育相互推动。
相对于商品市场的发育而言,我国要素市场的发展滞后,因此,当前要着重发展要素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商品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展要素市场,而要素市场的建立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对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商品市场是商业活动的基本舞台
(一)商业的基本职能与商品市场
商业属于交换范畴,但它不是泛指一切交换,而是指以商人为纽带、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业活动是在交换领域实现的。商业的基本职能就是媒介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要实现商品的交换、买卖的职能,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进行,这一平台就是体现商业的基本职能的舞台——商品市场,通过这个大舞台及其自身运行的一系列环节最终实现商品交换。
商品市场和商业职能的发挥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实现使用价值向价值或货币形态的变化,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所进行商品转让,商品市场是商业活动的外部基本环境。商品市场是商品流通的空间、时间和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商业活动或商品流通的空间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商业活动即商品流通的内容、形式是依靠进入商品市场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数量的大小等所决定。商业是依商品市场的存在而存在,依商品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反之,商品市场以商业活动为其经济内涵,商品市场的扩大是以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为标志,商品市场必须依靠商业不断开拓、不断完善。所以说商品市场是商业活动的舞台与载体。
(二)商品市场的功能体现出商业的基本功能和其社会功能
商品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商品市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由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结合。概括地讲,商品市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交换的功能。人类要存在和发展,生产便不能间断,必须形成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交换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商品市场的功能首先是实现交换,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交换场所和交换关系。
2.引导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功能。马克思说,商品的出售是“惊险的一跳”,“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所以,市场是商品的生命线。市场容量的大小与价格的高低,引导着生产。同样,商品市场采取的销售方式以及市场上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引导着消费。
3.配置资源的功能。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一般来说,资源配置必须回答由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及如何生产的问题。商品市场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它集中表现在:一是通过商品市场上优胜劣汰,使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需要发展的产业与较先进的企业中,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二是价值规律调节着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从而使各生产部门能够达到大体平衡。
4.发现价格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商品只有通过市场,被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其凝聚在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才能得到承认。由于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价格经常围绕商品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商品市场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不但发现了商品的价格,而且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实现。
5.传递信息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为了市场的需要,商品交换是在商品市场上完成的。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联结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桥梁,大量的经济信息需要通过市场这条渠道才能汇集和传递。商品市场是各种经济信息的集散地,市场行情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也是国民经济的寒暑表。在商品市场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供求、价格等信息的传导反馈,了解行情,合理安排生产和消费。功能健全的商品市场,能极其迅速地把信息传递给千百万市场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市场是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市场中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包括价格信息和非价格信息在内的广泛信息流。
6.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功能。市场价格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的杠杆,充当着对企业收入、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在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变化中,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新、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和个人,以及销售这些生产企业产品的流通企业或个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多的利润;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旧、劳动生产率低、产品不能适销对路的企业和个人,以及销售这些生产企业产品的流通企业或个人,只能取得一般利润,甚至亏损。这样,商品市场就实现了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功能。
7.多种服务性功能。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除了直接从事商品买卖的各种机构之外,还存在一系列为商品买卖提供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如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市场咨询、会计事务所等等,这些设施和机构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多种服务。
(三)商品市场的作用
1.促进各地经济的综合发展。商品市场建设带来了交通、通讯、旅游、房地产、商业服务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建一个商品市场、富裕一片土地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浙江温州以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为契机,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发达地区。再如山东寿光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从一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可以说,商品市场的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
2.引导企业生产和调整产品结构。过去我国重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是通过订货会来安排和调剂的,经常性的产需衔接很不充分。现在各类商品市场已取代包罗万象的各种订货会,这使生产企业不但在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方面实现了“不找市长找市场”,而且还可以根据从商品市场上得到的供求、价格、质量等信息,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以及农产品价格完全放开后,农业市场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但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农村市场时常存在“卖难”或“买难”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尤其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期货交易所,为农产品开辟更多更合理的流通渠道,使农业的分散生产经营同流通的市场化、社会化接轨,使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成为安排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4.推动了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商品市场的建设中,不仅带动了流通组织结构的调整,同时,计算机、财务结算和实物交割等现代化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通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乃至社会的流通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