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现代商业演进发展:商业经济学探究

近现代商业演进发展:商业经济学探究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或经济关系条件下,采用何种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对商业的演进与发展,关系极大。(一)近现代中国商业的演进与发展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这在史学界已被公认;讫于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从“五四”运动以后算起,这也是史学界多年的共识。中国近代商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现代商业演进发展:商业经济学探究

第二节 近现代商业的演进与发展

一、商业演进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商业的演进与发展,受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状况

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和水平,以及社会分工状况,是影响和制约商业演进与发展的终极因素和根本原因。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商业的产生,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社会分工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从根本上讲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引起的。商业产生以后,它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最终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制约。尤其是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日益呈现出细化、深化、复杂化、高度化的趋势,商业也就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近代工业化和现(当)代信息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有了新的特点,三次产业的分工更加细化和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经济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

不同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对商业的运行和发展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关系主要是指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体系制度框架,它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同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采用,例如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用;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有紧密联系,但它是更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市场运行机制可以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计划运行机制可以表现为指令机制、指标机制、权力机制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或经济关系条件下,采用何种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对商业的演进与发展,关系极大。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上层建筑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主导社会的意识形态

政府的政策措施和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商业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王朝长期实行限制商业和商人的抑商政策,以及普遍渗透到社会各界的轻商思想,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极为不利却影响深远的阻碍作用,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各工业化国家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及市民社会中商人地位提高、受到社会尊重的意识,都有利于推进商业的更大更快发展。

(四)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发达程度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通信设施和技术的发达程度,对商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商流、物流、信息流。这些都与交通运输状况、通信设施和技术密切相关。交通运输的设施、线路、运输工具和配套措施是否先进,通信设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商业的规模和速度。现当代发达国家信息现代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使商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当代商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线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五)人口与社会购买力水平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人口总量关系到商业发展的一般基础,固然重要,而人口结构状况对商业发展则有更大的影响。人口结构除了自然生理因素方面如人口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对商业发展影响重大以外,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大和深远,这主要包括人口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收入结构等等,这些与人口的购买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力实现程度则对商业发展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意义。

(六)其他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战争动乱或和平安宁的状况,社会是否稳定等等对商业发展均有重大的直接影响。此外,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貌、气候、地带等等,对商业发展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业的演进与发展是受到上述多种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交叉作用的综合结果,促进商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但又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逐步推进。

二、近现代中国商业和世界商业的发展概况

关于近代和现代(包括当代,下同),在起点和终点的断代上,至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划分方法和结论。尤其是中国史的近代与现代的划分与世界史的近代和现代的划分,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我们将分开来论述。

(一)近现代中国商业的演进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这在史学界已被公认;讫于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从“五四”运动以后算起,这也是史学界多年的共识。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应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算起。此说可作参考。本教材对中国近代的起讫年代仍以1840—1919年为区隔时间。

1.中国近代商业的演变。资本主义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运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一方面使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商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并开始控制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纳入世界市场体系。鸦片战争以后,又经过历次列强入侵中国的战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工厂,办洋行,办公司,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以及后来历次不平等条约增开的大大小小的商埠,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经济侵略的跳板和孔道。中国的商业(包括内贸和外贸)逐步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在武力和不平等条约面前,中国封闭性的国内市场不得不被迫对外开放。外国资本凭借其在不平等条约中所占的优势,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商业,列强纷纷到中国倾销其商品,廉价收购(实为掠夺)中国的原材料,进行商业欺诈和剥削。为了便于对中国进行掠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培植了一批为它们忠实服务的买办,其中一部分人就形成了商业买办资本,主要为外国资本服务。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及其对中国市场的控制,逐步把中国市场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中,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中国民族商业资本出现新的商业形式但仍很弱小。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商业资本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一部分完全为外国资本服务的买办商业资本以外,还分化出了中国民族商业资本。它们一般资本小,势力弱,但在外国商业资本和中国买办商业资本和强大势力下,仍在缝隙中求生存求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民族商业资本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堪称先进的商业形式——新式百货商店。例如1900年前后至1918年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创办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同时原有的商业资本也逐渐引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不过,新式民族商业资本的力量仍很弱小,对外国商业资本除了具有反抗性、独立性的一面以外,也有相当的依附性和软弱性。

(3)封建性的商业资本势力仍很强大。在中国城乡,尤其是在内地城市和广大农村,中国固有的封建性商业资本的势力仍很强大,他们一般是与封建势力有密切的联系,或者本身就是三位一体(封建地主、高利贷者、封建性大商人)的封建经济组成部分。封建性商业资本在鸦片战争后除了继续保持其封建性特征的一面外,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商业资本产生依附性。

(4)广大的小商小贩在重重压力下艰难前行。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小商小贩在鸦片战争以后仍然继续存在,并且在外国资本、中国封建势力的重重压迫和盘剥下,仍然挣扎着艰难地前进。由于他们为数众多,且坐落在城乡居民聚居的大街小巷和村镇,有的还走街串巷、走村串乡深入到居民聚居的地方进行流动售货,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商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开始突出起来。随着五口通商以及后来沿海、沿江更多商埠的开放,在中国东南沿海和沿长江流域以及各通商口岸的大中城市,商业畸形发达和繁荣,尤其是上海、广州、汉口、南京等城市的商业已相当繁荣,而内地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商业依然很落后,旧式封建商业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地区不平衡现象一直延续了几十年时间。在沿海、沿江通都大邑,商业十分发达,但内地尤其是穷乡僻壤,商业却很薄弱,封闭性的自然经济仍然在许多内地农村广泛存在。

(6)苛捐杂税和币制混乱严重束缚了商业的正常发展。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政府,在总体上仍然实行抑商政策,对地区之间的商业交流设置重重障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使正当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打击。后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饷的需要,又设立了厘捐制度,起初只是对通过运河的粮船抽捐1%,以后扩大到各类商品、各个地区,号称“百货厘金”。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厘捐制度并未取消,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后来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初期仍在沿袭它。同时,币制仍为混乱。清朝政府不仅使用银两、铜钱,还使用不同的纸币,主要有“官票”和“宝钞”。甲午战争后,外国银元大量涌入,更加剧了币制紊乱的程度。外国纸币也先后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各种币制的换算也是很烦琐的。这些状况也都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2.中国现代商业的发展。中国现代(包括当代,下同),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下限一直延续到现在,尚在发展,仍未结束。中国现代商业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9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

(1)1919—1949年,中国现代商业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社会矛盾最集中、最复杂的阶段,也是各种势力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主要的特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剥削,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现代商业起步阶段的历史是在这个总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概括起来,这一阶段中国商业的变化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帝国主义对我国商业的侵占和控制进一步深化。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和统治在加深,但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因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特点,帝国主义各国争夺中国市场的斗争也趋于白热化。集中表现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帝国主义各国与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激烈争夺。最初,各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维持了一段时间。但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随后又于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把战火扩大到华北,然后向中国的华中、华南、华东推进,使大半个中国成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除了进行军事、武装统治外,还在经济上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压榨,商业一片凋零惨象。美、英帝国主义为了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也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中国抗日。“七七”事变以后,一段时间内,美、英势力也退缩到中国西南一隅。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势力退出中国,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扩大在中国的势力。其中,尤其是美国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几年时间(1945年至1949年)内,美国资本主义几乎独霸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市场和商业。

第二,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新民主主义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这一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巨大变化,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现象、新特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反复实践和英勇斗争,找到了一条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建立了解放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进行了经济建设和开展财经工作,包括商业工作。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满足根据地、解放区军民的需要,积极发展了公营商业和私人商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在积极发展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的同时,保护和鼓励私人商业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商业政策的指引下,公私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解放区商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三,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商业畸形膨胀并最后走向崩溃。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果夫)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逐渐在国民党统治区占据垄断地位。他们投靠美、英帝国主义,利用政府特权,对国统区的金融、商业、工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垄断。在商业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商业垄断和掠夺,建立“商式”商业独占组织和“官式”商业独占组织,实行商业统制,大搞商业投机,攫取民脂民膏。抗日战争胜利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进一步投靠美国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市场变成了美帝国主义独霸的市场,美国货如潮水般倾销中国,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际上成了美货的总买办,并在推销美国货和搜刮国内资源、通货膨胀、乱发纸币、统制贸易等活动中榨取人民血汗,赚取丰厚利润。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大陆走向崩溃。(www.daowen.com)

第四,民族商业在重重压力下苦苦挣扎,曲折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商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小商小贩)历经磨难,在沦陷区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压榨,在国统区遭受重重压力,苦苦挣扎,只有在解放区才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继续推行新式商业,发展百货商店等新型业态,小商小贩在深入城乡居民中深购远销,得以维持经营,适当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沦陷区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和国统区苛捐杂税、美货充斥,民族商业的发展遇到极大障碍,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由于美货倾销,国民党商业独占以及恶性通货膨胀持续发展,物价飞涨,投机盛行,致使民族商业处于极度困境,大量倒闭,市场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2)1949—2003年,中国现代商业发展的新阶段。1949年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当年10月1日成立,从此中国现代商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迄今,这50多年时间的商业发展,又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78年,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这期间,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1953年到1956年为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实际上,从1953年开始,中国就逐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商业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商业行政领导机构。最初是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内外贸统一管理的贸易部。但随后不久,就改成了内贸、外贸分开管理的商业部、外贸部。二是经过打击投机资本,实施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在1949—1950年短短一年内稳定了物价,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连续12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混乱局面,安定了民心,稳定了民生。三是建国初期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大力组织城市物资交流,活跃了城市市场,繁荣了公私经济。四是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派购,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五是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实现对私改造。以后一直到1978年,实际上形成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供销合作社也被宣布为全民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个体、私营商业基本上消失了。六是在商业领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国营商业又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统购包销,国营工业失去了自主销售的权利。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商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稳定物价,结束恶性通货膨胀,发展社会主义商业等方面成绩斐然。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没有深刻掌握,又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失误,包括一些严重的失误。例如过早地取消个体、私营商业,限制和排斥市场机制,内外割裂、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对商业的发展造成障碍,国营商业缺乏活力,特别是十年“文革”,把这种极“左”错误推向极端,商业和市场呈现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商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体制缺陷。

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到2003年。主要是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商业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时期。这25年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了1949—1978年30年所取得的成就。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混乱局面,又经过两年徘徊,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步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自己,国民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商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商业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主要有:

(1)不断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商业、流通新体制。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长期并存的商业新局面。国有商业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并进行了市场化、股份制等改造和改组。并发展其他公有制商业,使公有制商业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个体、私营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商业体制“一、二、三、零”(指一级批发站、二级批发站、三级批发商店、零售商店)的封闭式的商业分配体系,各级各类商业企业都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由分配型向市场型转变,激发了商业的活力。第三,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对工业品统购包销的制度,建立起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全国自由流通体系,形成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第四,商业行政机构经过多次改革,最终打破了内、外贸界限和部门、地区分割封锁局面,于2003年3月组建了内贸外贸统一的机构——商务部,为国内外商业贸易一体化开辟了道路。

(2)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促进了商品的不断增加和丰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出现了市场商品供应充足、商品品种及花样丰富多彩、市场繁荣的局面。

(3)商业、贸易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在国际贸易进出口规模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国内市场上引进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商业和进行中外商业合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中国商业的对外拓展也开始起步。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经过多年的谈判,中国已于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为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4)批发市场有了新的发展,期货市场初步形成。全国各类类型批发市场交易活跃,对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商品交流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武汉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一大批批发市场在改革中脱颖而出。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上海金属期货市场等都已正常运转。

(5)零售商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争芳斗妍。继百货商店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广了新的零售业态,例如连锁店、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方便店等等。尤其是连锁经营方式与超级市场业态的有机组合形成的连锁超市更是大受青睐,成为各地尤其是大城市零售商业新业态发展的亮点,大大便利了消费者的自由选购。

(6)商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商业也在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商业现代化,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开始启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成为新的商业流通关注的热点,以计算机网络微机管理为主要标志的商业信息化管理已在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得到推广,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商业设备、交易手段、交易方式初现端倪。当然,中国商业现代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逐步提高商业现代化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商业及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商业现代化,并通过现代商业、流通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现代世界商业的演进与发展

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现代史的起讫年代,学术界一直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即起点时期,大体上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从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以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为其主要标志。但是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和世界现代史的上限则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是以19世纪末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标志,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和世界现代史的上限;另一种是以20世纪中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作为世界近代史下限和世界现代史上限。这两种意见各有其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本书认为近、现代的划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变化。为了方便叙述,本书采用第二种意见,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和世界现代史的上限。

1.世界近代商业的演变。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1648年)爆发,由此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确立后,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大搞圈地运动,加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大发展。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到17世纪末,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进行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迅猛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要求大力开拓世界市场。国内市场远远不能容纳工业产量增长的规模,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到国外市场去销售,工业生产所需原料的大部分又要靠从国外购买来供应。英国成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英国所占的殖民地也最多,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随后,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也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国内外贸易与商业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为后盾,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并把许多落后的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和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世界商业,它有如下一些特征:

(1)商业和贸易主要掌握在资本家尤其是大资本家手中。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大小小的资本家控制着商业和贸易。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商业资本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财团手中。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金融资本寡头,形成了垄断资本财团,他们不仅控制着工业和银行,而且也操纵着商业和贸易。商业资本愈来愈成为垄断资本财团攫取财富的工具和手段。

(2)商业和贸易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流通的组织程度日益提高。与前资本主义的古代商业和贸易缓慢发展相反,近代资本主义商业和贸易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增长和扩大。资本主义近代商业和贸易的迅猛发展,不但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极大地扩展了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市场日益扩大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商业、贸易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商业企业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商业贸易企业的规模化、层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局面。各种类型的大、中、小型批发、零售商业企业,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商业贸易组织形式层出不穷,商业贸易经营方式和商品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旨在扩大国际投资、拓展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各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对接和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但同时,世界商业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雄厚,掌握着世界市场的主导权,一些落后的国家实力薄弱,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附属地位,受发达国家所操纵。

(3)商业和贸易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内在要素,商业资本更加依赖于产业资本。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是独立发展的,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的发展日益依赖并从属于产业资本的发展。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的,也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水平成反比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越发展,商业资本越是融入产业资本并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组成部分,产业资本支配着商业资本。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商业支配着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情况恰好相反。”[6]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流通也已经成为生产的一个单纯要素”,“直接从流通中产生出来的资本形式——商业资本——只表现为资本在它的再生产运动中的一种形式”。[7]这不是说商业、流通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说明商业、流通更加重要,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离不开流通,流通已是生产的内在要素,没有流通,没有商业,生产就无法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使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在近代,尤其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产销结合型的生产流通综合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集生产、流通、商业贸易于一身的跨国公司开始形成并逐步壮大。

(4)商业利润受资本主义平均利润规律的制约。虽然资本主义商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欺诈、掠夺现象和不等价交换,但是,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商业与前资本主义商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不受贱买贵卖、不等价交换、商业掠夺等前资本主义规律的制约,而受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作为资本主义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转化形态,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其功能仍然是为产业资本循环服务,推销商品,充当产业资本的代理人,实现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这种情况决定了资本主义商业利润只能是产业资本利润的一部分让渡,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资本主义商业利润必然受资本主义平均利润规律的制约,获取同产业资本家一样的平均利润。但这种情况只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适用,而对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资本主义列强仍然普遍采用不等价交换和商业掠夺的手段来盘剥和压榨那里的人民。

(5)贸易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商业危机频频发生。资本主义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使商业贸易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资本家及资本垄断集团不仅在国内激烈竞争,抢占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上激烈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各种“商战”、“贸易战”、“贸易磨擦”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盲目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的贸易活动,必然导致商业危机。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资本主义就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周期性地再现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就是商业危机或销售危机,商品卖不出去,市场萧条。每次商业危机总是使商业急剧缩减,商业企业大量倒闭或破产,商品卖不出去,又使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形成恶性循环,劳动人民因购买力低下而忍受饥寒。商业危机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消除它。

(6)社会主义商业开始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随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苏联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并形成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体农庄商业三条渠道的商业模式。苏联计划经济商业模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其对外贸易活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世界现代商业的发展。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作为本书所指的现代世界史(包括当代世界史)。现(当)代世界商业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变化和调整。总的趋势是由两极对垒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其中也有很多的曲折。

二次大战后,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势力集团。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两大阵营不复存在,代之而取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上争夺霸权。原来两大阵营的各个国家也都发生了分化和改组,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多极化局面。但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大搞单边主义,想独家称霸世界。各国之间出现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应该看到,美国独霸世界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多边主义、各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才有出路。因此,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贸易多样化、多中心发展将成为主流。国与国之间的多边联系,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商业贸易活动也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多样化局面。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化、因特网的普及,又把现代世界贸易与商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形成许多新的特色。

现当代世界商业与贸易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市场经济渗透到各个领域,深入到各个方面,各国国内商业、国际商业和世界贸易迅猛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如何,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何,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原先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西欧、日本等,都进一步深化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商业贸易的新发展。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通过体制改革或其他形式的变化,也先后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先后取得国家独立后,也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说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历史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必然的结果。各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业、贸易、流通始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各国国内商业空前繁荣,各国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进入国内、国际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品种、数量、质量和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商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市场经济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而更加发展壮大。其中,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将更加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引人注目。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进了商业贸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贸易领域的革命或变革不断深化。人类的技术革命是没有止境的,技术的进步始终促进商业贸易的新变化,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对技术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继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革命之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高潮,当今正在继续深入推进(也有的学者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还有的学者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称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甚至说是第六次科技革命。这些均可供参考)。这次科技革命又称高新技术革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主要代表的一次深刻而广泛并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其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和迅速发展及以微电脑电子技术推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发明和普及和超常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各国迅速走向信息化时代;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尤其是基因工程的新进展;原子能、太阳能新能源的发现与利用;航天航空探索地外空间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和重大突破;新材料的人工合成和不断创新与应用,尤其是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对新材料的革命性变革正在引起巨大影响;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等。这次持续五十多年至今仍方兴未艾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而也引发和推进了商业贸易领域的深刻革命。新技术革命引发商业贸易领域的深刻革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和更新,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越来越快,老产品或者经过技术更新引发新的生机,或者因被新产品所取代而被淘汰。高新技术引发的产品更新和创新,使商品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日新月异,商品的技术性能日益提高。最典型的是以电子计算机和微电脑的商品化、市场化及其配套衍生产品的不断扩大,推进了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和不断创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号称电脑心脏的微处理器(CPU),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芯片,但其技术含量特别高,而且芯片的深度开发经过了多少代至今仍在继续,向新的技术层次推进。电脑产品也不断更新,与之相配套的软件开发产品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之相联系的新的服务也在不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服务。这些都使商业、贸易领域的交换的对象即商业、贸易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高新技术革命尤其是电脑及其网络的发展,使商业、贸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因为因特网的兴起而出现的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最初起源于无纸贸易,即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它是电子商务的初级形式。在DEI运行中,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进行编制,并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传输与处理,并完成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20世纪80年代因特网诞生,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因特网普及后,电子商务就依托因特网为载体普及应用,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且出现了BtoB(企业对企业)、BtoC(企业对消费者)、CtoC(消费者对消费者)等多种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发展,引发了商业、贸易方式的一场革命,使贸易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外,在贸易组织、贸易制度、贸易形态和贸易业态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商业、贸易从传统形式走向现代化。

(3)在商品(货物)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以比商品贸易更快的速度迅猛发展。服务贸易以四种方式进行: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其内容也十分广泛,通常包括14个大的项目,即: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保险与再保险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劳务输出,广告、设计、会计等服务,国际租赁,维修和保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视听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商业批发与零售服务,其他官方国际服务。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是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货物贸易本身的服务项目不断专业化所引起的。因此,服务贸易比重的增加是整个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贸易高级化的表现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等高新技术发达的国家其服务贸易远远超过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技术经济原因。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把服务贸易纳入国际贸易多边框架,拟定并通过了“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范围、责任、义务等,为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继承和发展了关贸总协定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和框架,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继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推进了贸易全球化,贸易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尤其是为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种价格战、贸易战、倾销战与反倾销战此起彼伏。1948年23个缔约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原则正在逐步推进,但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并未减弱,而是强化了。这是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和贸易运行的铁的法则。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抑或是在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贸易领域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往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除了扛起反倾销大旗之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还设置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标准壁垒,抬高进口门槛,影响了自由贸易原则的实施,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贸易原则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还将是长期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成一片,市场竞争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的复杂局势。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又出现了合作式竞争或竞争与合作相联系,提出“双赢”的理念。这不是表明竞争的消失,而是表明竞争有了新的形式。而且,跨国公司与大企业集团之间相互兼并、重组愈来愈频繁,规模愈来愈大,体现了市场竞争的新趋势。

(5)商业贸易与投资、金融的联系日益紧密,商业贸易与生产、分配、消费的相互影响也不断加强,成为新的经济热点现象。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外投资的增加,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兴起对贸易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把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颇具特色的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跨国贸易,而且推进了银行与贸易企业之间的联系、渗透与某种程度的融合,发展了不同紧密程度的银企关系,使贸易与金融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贸易与投资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贸易与直接对外投资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代替、相互转化的趋势日益发展。贸易与投资的界限更不确定。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与投资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贸易、商业对生产、消费、分配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商业的地位和功能更加拓展延伸了,商业贸易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