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实质内容
一、商品交换是现代社会中交换的普遍存在形式
(一)广义的交换与狭义的交换
交换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交换是指人们相互交换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它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社会形态中。广义的交换既包括商品交换,又包括非商品交换。非商品交换主要表现为劳动活动的交换,而且是不计价值不求等价的交换。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距今几十万年到一百多万年以前的远古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在原始共同体内部,在共同与大自然斗争的集体劳动过程中,发生着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不具有商品性质,不进行等价有偿的计算和支付,而是直接的劳动和活动能力的交换。狭义的交换则特指商品交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交换演变为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的相互让渡和转手。而商品则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必须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商品所有者对商品所具有的排他性的所有权,并在商品所有者自愿的情况下,按等价有偿的原则与其他商品的所有者或货币所有者进行交换。
(二)商品交换从非主导地位到主导地位的发展
商品交换自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产生以来,经历了许多的发展阶段,商品交换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其地位也日趋重要。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时期,即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交换虽然逐步在发展,但始终未占主导地位,未能成为普遍的存在形式。在这些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中,商品经济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商品交换只是一种次要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印度这样一些古老而长期发展缓慢的文明古国中,商品交换更不发达。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上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极大地阻碍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也正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普遍化,由非主导地位发展成为主导地位的时期。正是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和商业的普遍化,才使商品生产占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恰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地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对此有极为精辟的分析。他说:“要使资本能够形成并且能够支配生产,需要商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因此也需要商品流通从而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因为不是为了出售,即不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物品,是不能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表现为标准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6]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列宁也认为:“资本主义是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商品生产,这时候,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国内交换尤其是国际交换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7]商品交换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形式。
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和列宁都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经实现过一段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但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社会主义还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后来,苏联、东欧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严格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总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所以总是限制它。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征的禁区,明确了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所独有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兼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79年与来访的美国客人谈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地谈到这一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邓小平的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终结了当时人们关于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澄清了人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模糊认识,并在中国共产党高层决策领导人中取得了一致意见,并于同年(即1992年)秋天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出决定,确立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马列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伟大创新。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9]
总之,在当代社会,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要前进,都必须实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普遍存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到“交换”,如果不作特殊的说明,一般就是指的“商品交换”。
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交换经济
(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都是交换经济的表现形式
有一种观点以为,商品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级形态的商品经济。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理论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市场与商品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市场的商品经济,也不存在无商品的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交换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都是交换经济的表现形式,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反映了交换经济的本质。这里讲的交换经济,就是指的商品交换经济、流通经济,其典型形态就是商业经济、贸易经济。
商品经济是从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要素商品化过程的角度或侧面来反映交换经济的本质的。商品经济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由附属地位到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最初,人类社会在原始社会早期和中期几百万年的漫长时期中,只生产产品,而没有商品,没有交换。后来,只是因为产品有了剩余,才在原始共同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换,使产品转化为商品。这可以说是交换经济的萌芽,也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再后来,人们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有剩余才去交换,而是为了交换去进行生产,即形成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使交换经济有了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内因,可以说是交换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也就是商品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商品生产只是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的低级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就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列宁曾经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符合当时现实的正确判断。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社会主义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更发达、更规范、更先进。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更高阶段的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的内容来看,起初只是有形的物质产品,逐步转入商品化过程,商品交换和流通也只是表现为有形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后来,许多生产要素和无形“产品”也卷入了商品化过程,例如资本、技术、信息、产权以及证券交易等,使商品经济的内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可见,商品经济不能简单归纳为低级形式,它本身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且,现代商品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升华。
市场经济则是从经济活动空间市场化和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化的角度或侧面来反映交换经济本质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市场,更没有市场经济。起初,原始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剩余产品交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10]各个不同的原始共同体或其成员相互“接触的地方”,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原始的市场。中国古代关于神农氏时“日中为市”的传说也印证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最古老的“市场”。这可以说是从市场角度认识的交换经济萌芽。后来,以交换为目的的民间手工业的出现,使市场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为了交换而生产就是为市场而生产,以民间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商品生产者,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配置他们的资源。他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要通过市场取得,产成品要通过市场卖出去,否则就不能生存。因此,为市场、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也是市场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只是,这部分生产即专门为市场而进行的生产,在当时还处于从属地位,不为市场而进行的自给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中,市场经济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从总体来说,这种社会的经济不能叫做市场经济,而只能是自然经济。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来配置各种资源,市场化已成为主流和主导,市场经济也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经济,我们就称这种社会经济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典型的市场经济。随着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和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经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将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先进、更优越、更有生命力。市场经济本身也有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它与商品经济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现代市场经济正在不断更新内容和取得新的进展。
可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交换经济,即商品交换经济、流通经济。这里讲的交换经济,就是指商品化和市场化的交换经济。所谓交换经济,就是以商品交换及其转化和发展形式为核心进行运转的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交换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归结为“交换经济论”。
交换和交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经济生活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深远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和变革没有炮火,没有硝烟,静悄悄地进行着,悠久的岁月记录着它水滴石穿的威力。交换经济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极为巨大的,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持续而深远的积极作用。交换经济促进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人际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了社会化群体意识,引导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加强了交换主体的价值观念,促进了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激发了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交换与交换经济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远未终结,而是方兴未艾,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市场经济将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新的阶段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将使交换和交换经济进入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必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交换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www.daowen.com)
我们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经济。怎样理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呢?经济生活实际对此做出了肯定的答案。市场经济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交换经济的实质内容。
1.从空间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看,市场经济反映了交换经济的空间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市场经济的起点是市场,运行方式也是借助于市场来运行的。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起初市场是有形物质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在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后,市场也是要素交换的场所。市场经济的这种空间存在方式,正是交换经济空间存在方式的反映。商品和要素的运动方式是通过市场运行的,这也正是交换经济的运动方式,交换经济也是通过市场、借助于市场来运动来运行的。没有商品交换活动,就不成其为市场,也不会有市场运动方式,更谈不上市场经济。
2.从反映的经济关系看,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关系。从经济关系看,市场是全部商品所有者以及货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要素交换在内)。市场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在这里指的就是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之间、卖者与买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都在市场上得到体现。这种交换关系,体现了买卖双方实力的较量和经济利益的角逐。由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关系,又引申出卖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体现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换经济关系,即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正是集中反映了交换经济所内涵的这种经济关系的实质。
3.从资源配置看,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通过交换经济来进行的。没有交换经济,市场不可能进行资源配置。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运用市场和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经济。从市场经济的首要功能来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市场经济的首要功能就是合理配置资源。它实际上反映了交换与交换经济的功能。所谓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交换过程或交换经济行为体系而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市场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交换活动和一系列交换过程,来实现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和其他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没有交换经济,就不可能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交换经济活动和交换过程,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
4.从市场赖以运行的经济机制即市场机制看,市场经济机制正是交换经济机制的反映。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以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它本身就是交换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机制,诸如风险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利润机制、资本营运机制等,但是主要的是三大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追本溯源,这三大机制都是交换和交换经济的产物。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会有价格,才会有供求,也才会有竞争;没有交换和交换经济,就不会有价格和供求,也不会有竞争。因此,从本质上说,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都是交换经济机制。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说到底,不过是交换经济机制的反映罢了。
5.从运行主体看,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运行的主体。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不论是企业、个人、公共机构、政府或消费者,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归入买方和卖方两方。而买方和卖方,正是交换经济主体的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说,市场主体包括商品(要素)的所有者(供给者)和货币的所有者(需求者)。他们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市场主体,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天也离不开交换,如果离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换,企业也就没有生命了。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实质上也是交换经济主体。而市场活力之源,则在于市场主体的独立化。
6.从运行客体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客体也是交换经济运行客体的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客体,无论是商品市场中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还是要素市场中的资本(或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房地产,抑或是带有整体组合特征的产权交易市场中的产权,都无一例外地是交换经济中的客体或对象。各种不同的商品,各种不同的要素,都是在交换过程作为客体或对象进行运转的。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交换经济。离开了交换经济这个内核,这个本质,市场经济也就不复存在。研究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就必须以交换和交换经济作为研究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提高对交换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交换经济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不断丰富,其层次不断提高,其影响不断扩大,其运行日益复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交换经济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才使它的表现形式即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商业经济是交换经济的基本形态
交换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实质内容。研究市场经济必须认真研究交换经济。交换经济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交换经济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原始的交换经济是非常简单、处于低级阶段的物物交换经济,它只是交换经济的雏形,而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交换经济。只有当交换经济发展到等价有偿、自愿互利、以货币为媒介以至以商人或商业组织为媒介的阶段时,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系列化的商品交换经济、贸易经济、流通经济和商业经济。广义的商业经济就是商品交换经济和贸易经济、流通经济。商业经济是交换经济的基本形态、典型形态。
作为交换经济基本形态的商业经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起初,人们只把具有物质形态有形商品的交换活动看成是商业经济活动(贸易经济活动),商品交换和商业,也只限于有形商品的买卖或贸易。随着商品化的浪潮涌入到各个经济领域,使许多无形的东西也变成了“商品”,或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例如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服务以及企业产权等等,都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大贸易)的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大市场是指全方位开放的市场。市场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性,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种全方位开放的市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从市场的空间跨度和范围而言,大市场是以开放性区域市场为基础的全国统一市场并使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沟通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大市场。(2)从市场的内容跨度和范围来说,大市场是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交通运输市场、邮电通讯市场、产权市场等等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既包括商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还包括整合性的市场。(3)从市场的时间跨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大市场是以市场机制内生化为基点,以市场发育为特征,使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拓展的市场开发过程。
大流通是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全方位的流通。大流通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背景,作为与生产过程相统一而又相互独立的全部流通过程。大流通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流通运行过程来看,大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要摒弃重商流、轻物流、忽视信息流的旧观念,树立商流、物流、信息流并重的新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流作为商流、物流的先导和媒介,已渗透到商流、物流的全过程,越来越重要。现代物流已与信息流和商流密切相关,也日益显得重要。商流仍是“三流”中的关键,在流通中起中坚作用。(2)从商品流通只重视商品流通的关系看,大流通又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统一。要摒弃只重视商品流通而忽视货币流通的狭隘流通观念,树立二者并重的广义流通观念,强化资金融通、货币回笼与商品流通的有机结合。(3)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总体来看,大流通又是商品流通与要素流通的统一,从而把流通与再生产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
大商业是指一切以媒介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流通为其职能的所有经济部门、经济事业和经济活动。(1)从媒介商品交换的主体来看,大商业包括社会经济领域以媒介商品交换为职能的一切经济部门、经济组织,而不论其所有制、行业、地区和隶属关系。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国合商业才算商业的小商业观,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各行各业只要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都算商业的全社会口径的大商业观。(2)从内外经济交流角度看,大商业是国内商业与国外商业的统一,内贸与外贸的统一。要摒弃内外贸割裂的封闭型商业观,树立内外贸结合的开放型商业观。(3)从商业经营对象的客体来看,大商业是经营有形商品和经营无形商品的统一。
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是密切相关而又各有特色的三个概念。它们的内核和本质都是商品交换或大商品交换,这是它们共同之处,是密切相关的内因,但是它们又是从不同角度和方式来反映商品交换的,因而三者又呈现出差异和特色。三者的关系和特色是:(1)大流通是实质。因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是商品交换的行为体系。可见,流通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交换,当然是更高层次的交换。流通直接反映了商品交换的内容。因而流通的实质就是商品交换。(2)大市场是表现。大流通作为经济内容和实质,是一种内在的要素,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大市场正是大流通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11]就这个意义来说,大市场和大流通(大交换)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通过大市场的形式反映和表现大流通的实质和内容,大市场的发展也对大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大商业是主干。大商业是大流通的一部分,并且是最主要的部分。商业活动的经济内容就是从事和组织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但是,商业又是更高层次的交换和流通,是专业化的流通、发达的流通、组织化程度更高的流通,在整个流通中起着主干作用。大商业是大流通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推动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大商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引导着大交换、大流通的方向和基本格局。
从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相互关系看,大商业作为大交换、大流通的主干,体现了商业经济在交换经济中的基础和主干作用,更深刻地反映了商业经济是交换经济的基本形态、典型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