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传统道德养成方法的基础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方法。
(一)道德判断法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养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用自己的道德判断控制他的行为,通过发展道德判断来改变个体的道德行为。他指出:“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寻求和解决道德冲突的方式。要知道一种行为是否是道德的,我们必须知道个体如何判断他或她面临的情境。”在他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首先是道德判断上的发展,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道德判断具有判断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比如,在面临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挽救他的妻子的两难问题时,被询问者回答的“应该”或“不应该”是道德判断的内容,而回答所依据的逻辑推理方式和思考角度正是道德判断的结构。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有着明显的区别。
根据儿童道德意识养成的必要条件和养成方式,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及后习俗水平。“习俗”一词是指遵守和坚持社会或权威的规则、习俗和期望,之所以遵守和坚持也仅仅因为它们是社会的规则、期望和习俗。处在前习俗水平的个体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和坚持习俗或社会的规则和期望;处在后习俗水平的个体理解并从根本上接受了社会的规则,但对社会规则的接受是以理解和接受确定这些规则的一般道德原则为基础的。六阶段是指在三种水平内部,每个水平都包括两个阶段。每个水平的第二个阶段都是一般观点的更高级和更结构化的形式。按照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科尔伯格和他的团队先后运用方面评分、知觉问题评分和标准化问题评价等方法,采用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对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判断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随着儿童逻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在逐渐增强,具体表现在道德由低到高的发展中,个体是一次一个台阶地通过各个道德阶段的。
与此同时,科尔伯格认为,正如道德发展存在由低到高的垂直运动序列一样,还存在着从逻辑到社会知觉到道德判断到道德行为这样的水平运动序列。发展道德判断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对应于道德判断成熟形式或阶段的行为。
(二)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又叫价值观辨析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拉斯思教授在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法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教育法。它把道德教育与幼儿需要相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它们对社会生活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态度。价值澄清法的目的不是靠价值灌输而是通过问题回答或讨论的方法,鼓励幼儿检讨、分析自己行为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该方法能够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等特点,是当前对未成年进行价值观(道德认知)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美国正广为推广和运用。(www.daowen.com)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该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方式来进行:一是澄清反应,它被拉斯思等人称为最灵活的价值澄清策略,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进行特别的思考。澄清反应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头脑中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检查自己的生活、行动和思想,并期望其中的一些学生愿意将这种外在的刺激看做是澄清他们认识、目的、情感、抱负、态度、信仰等的机会;二是填写价值单,该方法被拉斯思等人看做是“一种以宽松而令人兴奋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其中的一些事情的策略”。具体操作是学生通过填写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价值评价,自我分析和了解自己,也可以学生相互传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为了尊重学生的隐私,还可以通过书面表达这种隐秘形式商讨一些不便交谈和公开的话题。教师在汇集、分析学生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评估,并拟定下一次的实施方案。
此外,写自传也是一种颇有成效的价值澄清方法,是指学生回忆并书写对过去生活中重要事件的重新思考和评价,再与当时的想法进行比对,分析一下先前的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明智的价值观选择,以及哪些是随意择取或是外部或内部压力造成的,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遵照正确的价值选择行事。总体来看,价值澄清理论注重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道德素质养成中的作用,其运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是班杜拉所推崇的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具体运用。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其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树立榜样的力量,让榜样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这种示范作用的初始效果是儿童所获得的一种示范行为的基本的心理反应形式——象征性表象,也就是他们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之后,儿童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和概括而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这一过程应用于观察学习中,亦是儿童在类似行为中得到的结果以及观察到发生在榜样人物身上的效果的相互结合而产生尝试类似行为愿望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是使观察学习者接受信息所发生的学习,因此观察学习的过程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和动机过程这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首要环节,是指儿童对榜样示范模式信息的关注和撷取,没有对示范行为特征的注意和正确知觉就没有观察学习;保持过程就是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并且保留在记忆中;运动再生过程是儿童将观察到的榜样示范行为付诸自身行动,并竭力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习惯;动机过程则是指推动儿童激发和维持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对前三个子过程的一种心理意识的巩固和强化。
(四)故事判断启迪法
美国当代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里克纳认为,讲故事能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使学生熟悉各种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对善的追求。通过讲故事,学生就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心灵受到触动,内心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思考故事里人物的道德示范,并参照日常生活进行自我激励。在利用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时,里克纳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人物的行为来判断自身及别人的行为,并认真地进行道德思考。进行道德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以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道德思考,如采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每次讨论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进行下一轮讨论前的准备,通过观察学生思维变化来构思如何继续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