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及国际观察

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及国际观察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时间,台湾的公民道德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国民党政府强化维权统治是台湾地区德育严重政治化的时期。

一、台湾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

台湾地区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有着较长的历史,从1923年起就在中小学设立了公民科,通过课程设置向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时间,台湾的公民道德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果按民主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台湾地区的政治划分成三个时期:一党威权统治时期、民主选举总统时期和政党成功轮替时期。台湾地区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一党威权专制弱化、瓦解的过程,台湾地区的德育教育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政治倾向严重阶段、政治倾向淡化阶段和德育教育改革的全人教育阶段。

(一)政治倾向严重阶段

政治倾向严重阶段,是指国民党在实施强化统治的状况下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期。国民党政府强化维权统治是台湾地区德育严重政治化的时期。在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当局官员管理的混乱造成物价飞涨失控,劳动者失业情况非常严重,台湾人民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这也使得国民党加强了处于维系社会稳定的政治化教育。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地区,为了获得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地位的巩固,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教育上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推崇“党化教育”即三民教育和反共教育,将儒家理论加以政治化,并作为道德价值体系评价的核心标准,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与此同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公民教育,对使用的德育教材加以修订。例如,国民小学中的相关公民教材被归纳成六个单元,分别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社会;中学的公民教材注重学生做人的态度、练就学生做事情的方法,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需要,在初中和高中增设公民训练一个小时,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向生活靠拢,增强其实践性。但是为了强化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将台湾地区重新视为夺取政权的基地,蒋氏政权在1949年发布命令,严格控制台湾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实施民族本位教育或民族精神教育”成了当时台湾地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蒋氏政权提出的教育方针的第一条就是这样规定的:教育革新必须看重教育的社会目的,这个社会目的其实就是一定的政治目的。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台湾地区的德育教育有严重的政治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

蒋氏政权实施的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民族精神教育和反共教育。在1952年台湾当局制定的《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国民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是“爱国、守法、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中等学校训导的准则是“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学校德育教育更加注重个别指导和团体训练的结合。为加强当局的集权统治,这个时期的德育教材基本是统编制,以期控制公民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蒋介石强调“三民主义教育”的教育政策,提出要在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各种课程之中融入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力争在其三民主义旗帜下重新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这个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是大不一样的,只是保留了外在的形式,实际上是给德育教育的内容定下了政治的基调。195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了一项纲要,涉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中小学公民史地及专科以上学校三民主义的讲授、各校邀请名人讲演和阐发三民主义思想、中等以上学校举办三民主义论文大赛等。

(二)政治倾向淡化阶段(www.daowen.com)

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中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经济实力的增强产生了分享政治权利的需求,台湾的国民党一党专制开始削弱,台湾政治逐渐趋向民主化。台湾社会自由化的程度不断增强了,在1969年开始了直接选举,党外的力量也壮大起来。加上70年代西方的民主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有了较大的变化,减缓了对抗性,这就迫使台湾当局对德育教育进行了修改,淡化了其严重的政治倾向,以服务社会和个人发展为目的。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稳定政治的需要,台湾当局修改了学校德育课程的标准,配合九年义务教育,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台湾当局在修改前进行各项调查、实验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重新修订。为贯彻九年一贯制的精神,将国民小学的公民与道德的课程改成了生活与伦理,教材内容有基本道德和生活规范两大类,主要是培养公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高尚品德。在低年级增设常识科,中、高年级将史地科改为社会科,目的是鼓励学生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亲自体验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指导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本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在低年级的常识科和中、高年级的自然科中增加卫生知识部分,在公民与道德科中增加卫生习惯部分,并增设健康教育科。将中学的公民课改成公民与道德,主要内容有四部分:公民知识、公民道德、公民活动和生活规条;主要目的是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意识

7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由原来的农业社会向工商型社会结构变化,学校所教授的公民教材依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开始注入一些西方的理念。中、小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调整了多次,修订的重点在德育体系的建立、德育课程的完善以及德育内容的充实等,使学校德育工作更能服务政治、服从“国家意志”,同时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1972年,“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国民中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公民德育教育的教材编排重点要放在六个方面:健全的个人、美满的家庭、完善的学校、进步的社会、富强的国家、和平的世界。1970年,台湾当局通过一个教育纲领,其中规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要以伦理、民主、科学为指标,实施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能力教育和伦理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尊敬师长,促进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和社会风气,实行导师责任制度;要加强对学生体能的训练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忠勇的精神;要根据时代需求修订教材内容,使学校德育教材能跟上时代精神和建国的需求,将三民主义思想灌输在学生的教材和活动内容中去。

这段时期学校德育教育主要还是提倡三民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但是西方理念的引入使其价值体系的政治色彩淡化了,已经将重点放在培养健全的公民这一主要目标上。德育教育中的政治化的倾向已经弱化,开始将目标定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在课程标准里面已经看不到强烈的政治目的了。台湾民众也希望台湾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人道德修养、社会意识和经济意识。在1978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公布了生活与伦理的主要内容为“四维”、“八德”等,共分为18个德目,根据时代特点和儿童实际需要,按照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世界的顺序来编排,旨在学生通过18个德目的引导,进一步理解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培养健全的良好品格

(三)德育教育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社会和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此社会背景下,台湾的德育教育也需要根据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台湾教育当局曾在1989年到1999年间,对中小学课程进行过五次改革,修订并公布了三个标准,分别是《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是培养21世纪的健全国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①要有前瞻性,即能指导未来;②要有世界胸怀,即与国际接轨;③要周延有效,即努力统整化;④要能适应生活的需求,即增加实践性;⑤要以学生为中心,即德育教育人性化;⑥要发挥师生自主性,增加德育教育的弹性。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国民小学的教育以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国民中学的教育以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为中心,高级中学教育以民主法制教育及公民训练为中心。进入90年代台湾地区修订的课程中把“使学生具有乡土情、中国心与世界观”作为重要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