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自独立以来,新加坡很快就发展为一个政通人和的花园式城市国家。当然,这些成就归功于很多因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一)独立前的伦理教育阶段
1959~1965年独立前,在这一时期,新加坡没有完成国家独立,还属于马来西亚联邦,因此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系统性,也没有对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设立伦理课程,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末颁布《中小学伦理教育大纲》,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些具体操作进行规定。
(二)独立后的青少年教育阶段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获得独立。面对一个刚成立的国家,新加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其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让每个学生认同新加坡,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是这个时期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制定《青少年教育大纲》对全国青少年进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观、国家观和历史责任感。70年代,新加坡对青少年教育大纲和教科书进行审查,并于1974年设计一门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的知识和教学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试图将多元文化的冲突整合到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上来。
(三)全面德育阶段
1979年,新加坡发表了《道德教育报告书》(Report of Ong Teng Cheong on Moral Education,Singapore,1979),报告认为:“过去的20年来,新加坡在物质和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动,工业化的计划不但给我们带来繁荣,而且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从而导致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并造成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加强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课程以抗拒这些不良影响。”该报告主要论述了新加坡的道德问题,以该报告为开端,新加坡总结了过去几十年道德教育的失误,并重新制定了新的道德教育计划,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1)所有学校的所有班级都开设正式的道德教育科目,并成为师资训练的必修课。
(2)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个性与共性教育。
(3)道德教育不只在学校进行,还要求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并在全社会开展各种活动,使得道德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
(4)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还采用讨论、讲故事、参观、视听教材和社会义务活动等多种方法进行。(www.daowen.com)
(5)把道德教育提高为一门主课,尊德育为德智体群美五育之首。
(6)各种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并存实施。
根据这些建议,新加坡教育部先后成立了两个小学公民教育教材组,编写了《生活与成长》教材,还一度实行《儒家伦理》。为了克服德育中的问题,达到团结全体国民的目的,政府于1990年决定取消华族学生的《儒家伦理》,教会学校上《宗教课》,以解决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四) 1991年以后“共同价值观”的教育阶段
1991年,新加坡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政府提出了“五大价值观”:
(1)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等于个人利益。
(2)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3)支持社会、尊重个人。
(4)珍视团结、防止冲突。
(5)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
共同价值观规定了新加坡在21世纪青少年思想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颁布《新公民道德课程草拟大纲》,在中学推行公民道德教育。1992年围绕共同价值观,政府又编写出《好公民教材》向小学生灌输有新加坡特色的思想道德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