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观察: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第五章

国际观察: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第五章

时间:2024-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国际背景,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社会人口高龄化,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滑等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青少年的道德水准降到了最低点,教育滞后于时代的特点日渐明显,“教育荒废”现象日趋严重。青少年道德水准的急速滑坡现象,引起了广大日本国民的忧虑和不安,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际观察: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第五章

第五章 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国际背景,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社会人口高龄化,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滑等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在富足优裕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已不屑于像父辈一样甘心艰苦奋斗,而是被金钱扭曲,价值观严重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他们不关心政治,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社会上“学历至上”的现象,也使许多青年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而与个人的品德无直接关系,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受“学历至上”左右的学校教育,使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青少年的道德水准降到了最低点,教育滞后于时代的特点日渐明显,“教育荒废”现象日趋严重。

青少年道德水准的急速滑坡现象,引起了广大日本国民的忧虑和不安,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认识到,为谋求国际政治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必须提高国民素质,为此,要进一步突出道德教育的地位。因而,把战后长期以来的“智德体”三育的顺序重新改回为“德智体”。文部省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仍以死记硬背为中心,不注意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培养的人往往缺乏个性,过于模式化,这些人缺乏作为日本人应有的自觉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欺负弱小同学、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行为不良等教育荒废现象日趋严重。”为了实现21世纪的教育目标,克服教育荒废现象,文部省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充实了学校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www.daowen.com)

1988年,文部省在年度教育白皮书中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八大原则:第一,重视个性。认为这是教育改革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批判了以往“赶超型教育”没有充分尊重个人尊严和个性,没有充分培养自主精神,在发挥个人的独特性与承认个人自主精神方面非常欠缺;第二,重视基础、基本。这里的基础、基本是对主体终生学习的要求,不仅仅是指知识,而是需要“德、智、体”协调发展;第三,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能再是以记忆能力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而应当追求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变化的素质和能力;第四,打破教育的单一、封闭,有弹性地应对教育要求的提升与多样化;第五,导入在身、心两方面锻炼人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环境的人性化;第六,向终身学习体系转换,以满足国民自由时间的增加、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价值的提升以及精神上、文化上得到充实的要求;第七,从国际化观点出发推进教育改革。站在广泛地理解与包容不同文化的立场上,推进能为国际化做出贡献的教育,同时,形成“好的国际人就是好的日本人”的认识,确立培养爱国之心的教育;第八,适应信息化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