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传统认为只有宗教才能为公民的正确行为提供基础,并不存在宗教以外对道德的可靠支撑。这点显示此时的英国教育开始了世俗化进程,但是宗教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英国开始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

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

(一)以宗教道德内容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

公元前597年,罗马教皇派奥古斯丁到英国传播基督教,并且建立了一个教堂,他们认为宗教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都是教会的职责。从奥古斯丁到英国一直到宗教改革的一千年间,除学徒制和贵族教育之外的其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由教会控制,而且此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多英国人甚至认为一所学校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

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父。当时的教育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神学理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婴儿头脑没有美德也没有罪恶,是一块什么也没有写的白板,当时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由教会的利益所决定,人们最高的道德准则便是宗教的训诫,包括道德教育的职责都由宗教来承担。在英国的德育教育历史中,基督教就是一种道德准则,一种约束的力量。

鉴于英国具有如此浓厚的宗教气氛,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发之前的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实现的。英国传统认为只有宗教才能为公民的正确行为提供基础,并不存在宗教以外对道德的可靠支撑。当时的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所需要的绅士,重视宗教教义的灌输,倾向于培养绅士应该具备的良好举止、生活习惯、服饰礼仪,并不传授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这个阶段,社会、家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宗教教育实现的。

(二)社会变革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社会进入了变革时期,宗教的势力被削弱了,开始屈从于国家王权,教育也开始由宗教控制转为世俗化。1870年英国颁发了《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了公立学校,公布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取消了宗教教育的法定地位,但是又给学生留下了自由选择接受宗教教育的权力。由于没有其他的权威可以代替教会,宗教在教育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学校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教活动,但是教育的重心开始转移,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18世纪各类学校的数量逐步增加,宗教教育成为当时培养儿童驯服精神的一种手段,这种社会服从的道德是对富人的责任和尊重,这一基本目的是通过宗教教育来进行的,通过唱赞美诗、背祷告词让儿童深深地信仰上帝。(www.daowen.com)

随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反抗旧道德的兴起,基督教发起了“道德重整运动”,要求重新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道德教育地位,号召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重新接受宗教道德教育。到了1944年,英国颁布了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令”,奠定了英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它规定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要进行统一的宗教教育,必须按照大纲规定开设集体礼拜以及相关的宗教教育科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背诵代表基督教伦理和新的圣经章句。但是,作为变革的产物,该法令同时又规定父母有可以不让孩子参加集体礼拜和拒绝接受宗教教育的权力。这点显示此时的英国教育开始了世俗化进程,但是宗教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

(三)世俗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宗教教育面对现代社会新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及时的应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消退,这也促进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变革。随着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反对宗教教育的自由教育理论应运而生。自由主义理论家相信,道德的本质就是它的自制,也就是主体的反省意识引导行为主体做出行为选择。他们主张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意识,使之能够具备在各种复杂情境中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的能力。由于与传统相悖甚远,这种理论并没有有效改变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英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衰落,青少年一代中出现了思想颓废与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蔓延到整个社会,人们开始考虑生活的真正意义、上帝和道德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引起战后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绅士教育也显得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大量的道德问题需要对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做出变革,确立新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处于激烈的碰撞之中。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德育的世俗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认为,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

英国开始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先后成立了牛津大学“法明顿研究信任机构”和剑桥大学“课程发展课题组”,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并编出用于小学德育的《起始线》(Startline)和用于中学道德教育的《生命线》(Lifeline)两套教材。接着,在国务大臣的建议下成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负责制订新的教育改革计划,向学校提出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建议。学校机构和社会群体也都对德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不过宗教仍然在学校的德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仍然是培养年轻一代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念必不可缺的工具,这将在后面的宗教教育中展开充分的阐述。198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精神、道德、文化、思想和身体等五个方面的发展。1992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学习的课程必须涵盖精神、道德、文化、思想和身体发展五个方面,并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促进和评估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