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

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4-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美国宪法》自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成为美国进行公民教育的经典。此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对外来移民的道德教化,而且尤为重视培养移民的美国公民意识。

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

(一)殖民化时期的宗教教育

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借助于宗教的形式以及传布宗教道德。自从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开始,就有大量的欧洲移民不断迁移到新大陆。他们在原来的国家里,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在宗教信仰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渴望在新大陆能够获得自由解放的生活。初期美国移民都带着强烈的勇气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并且能够坚守理想化的道德伦理追求。这种精神状态推进了道德教育的发展,而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取得独立之前,北美各个殖民地在英国统治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而且移民中英国人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因此美国的政治文化深受英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当时,北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宗教组织或教会学校的教学来承担,内容主要来自《圣经》(Bible),学生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阅读《圣经》,通过《圣经》中的道德教诲构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培养合格信徒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当时实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就是学校,学校大多是宗教式的学校,任务就是向青少年灌输权威纪律和宗教教义。

总的来说,英国的清教徒精神对美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影响最大,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Charles E.Merriam)曾经非常恰当地评论道:“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国家早期及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按照清教徒严格的伦理规范塑造儿童虔诚、忠诚、勤勉、节制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殖民地末期革命启蒙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影响。譬如,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Autobiography)、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识》(Common Sense)、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为主撰写的《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非常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民主理念,对于号召人们起来为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唤醒了殖民地人们的觉醒,促使千千万万的人投身于争取独立的斗争之中。而这场气势磅礴的独立战争本身,已然把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灌注到了美国的青少年心中,成为培养爱国精神的重要资源。

(二)联邦化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

联邦化时期也就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建立新政府的历史阶段。随着北美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统治者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殖民地人民追求独立、渴求自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直到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战争。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了每个人同样的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力”之理念广为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的观念随着革命的发展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邦化时期美国内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斗争对推进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是在激烈的争论后才得以产生的,因此它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民主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反复辩论的过程使得民主自由的理念得到更加准确的界定,同时也使民主自由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美国宪法》自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成为美国进行公民教育的经典。

随着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本关于美国历史、政府和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出版,取代早期以道德和宗教为主要内容的教科书,推崇爱国主义信仰和具有强烈献身意识的“美国精神”。在建国之后的近五十年间,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通过对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认识美国发展的历史以及民主共和国政府组织的基本原理,进而培养青少年以祖国为荣、忠于祖国的崇高情感,同时强化公民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美德。

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推动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虽然在同一个国度,却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南方的奴隶并不能享有民主和自由。废奴主义者在批判奴隶制非人道的同时,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宣扬资本主义平等、自由的价值理念。林肯总统(Abraham Lincoln)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关于“民治、民享、民有”(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政治演讲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又一经典,南北战争的胜利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使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国家化时期对移民的公民意识教育(www.daowen.com)

随着内战的结束和工业化的逐步推进,美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日益强大,大量移民不断涌入美国。此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对外来移民的道德教化,而且尤为重视培养移民的美国公民意识。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的移民浪潮从东欧、南欧大量涌入北美洲。老移民担心新移民会对美国已有的文明与民主传统造成威胁,主张要用美国现有的文明与民主政治传统同化新移民,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公民。在对移民的同化过程中,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视对新移民中的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旨在使他们了解美国的文化精髓与民主传统,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信念,强化美国公民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在此时期形成的熔炉理论是对移民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总结。随着移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深入,美国形成了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熔炉道德教育理论。熔炉道德教育理论是由美国历史学家F·J·特纳(Frederik Jackson Turner)和英国作家张维尔提出的,他们认为,美国就像个大熔炉,可以把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移民融入其中,美国的主流文化能够影响移民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影响和反作用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为美国主流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两者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文化,也促使了美国民族能够不断摆脱传统的束缚,具备越来越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意识。不断涌入的移民出于谋生的需要和减少本地居民对自身的排斥,也积极地学习英语,接受主流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去。同时,美国政府还大量设立公立学校,向刚刚来到大陆的移民,尤其是移民中的青少年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和民主精神。美国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直接讨论公民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重要性的文章,这些都推动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国际化时期道德教育的曲折发展

随着美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美国进入了国际化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不但没有遭受到战争的危害,国内经济还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也日趋成熟。但是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变化,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也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此期间,公民意识教育更加深入。随着美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作为美国民众的一员,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逐渐树立了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又不断修建各种博物馆、纪念堂等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作用的建筑,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教育,强化美国民众的爱国意识。

宗教教育在冲击中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领域不断受到现代科学和世俗生活的侵蚀,但是宗教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依旧不可忽视。由于美国人继承了英国宗教信仰的传统,宗教在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多数美国人都信仰宗教,把宗教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社会道德潜移默化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道德教育发展处于低潮。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理念席卷了美国教育界,传统的品德教育受到质疑。杜威(John Dewey)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不变的道德规范,道德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该放弃以前的道德灌输方式。杜威认为,人们仅仅是具有了关于道德的知识,但并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当道德知识内化为人的道德观念的时候,才能够影响人的道德选择。学校开设的课程传授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否并不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淡化。而“品德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研究(1928~1930)认为,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没有教出来的道德品格和良心”,从而得出了比杜威等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导致了传统道德教育更加式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进入冷战状态,国家亟须军事人才与经济人才,美国的教育也逐渐偏向于对学生的智力与技术的培养,道德教育为人们所忽视。而美国又连续经历了生态污染、能源危机、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美国人未能实现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美国青年反对政府的情绪日益强烈,他们自发组成各种团体,反对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对内措施,这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忽视道德教育的危险性,又开始注重对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青年的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学生也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危机,这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乃至学生的人身安全。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陷入混乱,各种社会运动此起彼伏,这些都促使专家学者投入到道德教育的研究之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的道德教育得到了高度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回到基础学科”(Back to the Basic Sciences)的教育运动实践,重新将爱国主义内容教育列入教材之中。同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相比,教育发展的步伐却相对滞缓,为此在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向国家、教育部以及全体公民提交了一份《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提出“仅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无比热情来保障美国命运的时代早已过去”,“目前学生的学习成绩现状与新技术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为了使美国人民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世界挑战面前作出反应,我们的教育必须达到教育应该有的优异”。道德教育改革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把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作为21世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1987年进行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希望学校能够承担起帮助学生掌握道德判断是非标准的责任。因此,品格教育再次受到重视,1987年,美国国家学校联合会向美国教育部提出了“在公立学校塑造品格”的计划,提出要在全国23所学校,加强品格培养,美国教育部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资助。最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品格教育成为美国最实用的道德教育模型。之后的历届政府,都表现出了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及寻求道德教育良策的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