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题临安邸》:爱国情怀的倾吐与表达

《题临安邸》:爱国情怀的倾吐与表达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本细读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时期。林升面对这样的情景,创作了《题临安邸》。诗歌不但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爱国情怀的倾吐与表达

《题临安邸》:倾吐义愤表达爱国情怀

语文社S版五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文本细读

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时期。当时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林升面对这样的情景,创作了《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诗歌不但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一个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直”即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朝原来建都于此,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形成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总之,这是一首艺术水平很高的政治讽刺诗。诗歌构思巧妙,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在讽刺的语言中,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败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作者链接

林升,字梦屏,今浙江苍南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宋孝宗朝(1163年—1189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教学策略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学生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www.daowen.com)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1)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2)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的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2)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3)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③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的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满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学生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