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美从和谐来趣在境中生
(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文本细读
有位作家说,做人不能像林黛玉多愁善感,写作得要像林黛玉多愁善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斋体”讲究“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小池》正是“活法”的生动例证。一口小池,可能于我们,平平常常,熟视无睹。可在杨万里的眼中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活灵活现。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道细流缓缓无声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中。一切给人以宁静、平和、优雅、幽美的感觉。“惜”、“爱”两字,把景语和情语对接。泉眼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绿树,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正是有情,才如此楚楚动人。而以上的这些,全只是个背景。
而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现时,才会有水到渠成的惊喜。我们眼前出现了令人炫目的景致。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灵动,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生机盎然。“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是我们看到新生命到来时的无限喜悦,“才”字写出了荷花的新。“早有蜻蜓立上头”,“早”写出了蜻蜓的迫不及待;“露”写出静态的荷花的动态感;“立”写出动态的蜻蜓的静态感。美丽的荷花和飞动的蜻蜓相互映衬,体现自然界景物的和谐。我们评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就是诗中有画。此诗就是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画:一眼泉涌、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枚荷叶、一只蜻蜓。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诗人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游刃有余的文学功底,敏锐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都有充分的感受。
作者链接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南宋杰出的诗人。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通俗易懂,时称“诚斋体”。
一、看图说话,导入古诗
课件出示本诗课本中的插图,配上情境声效,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2.在八百多年前,宋朝的大诗人杨万里看了这幅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小池》(课件出示古诗《小池》)。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
2.指名读古诗。
3.课件出示古诗中的生字,指名读,说说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4.给这些生字组词。老师根据情况适时结合组词简单介绍古诗大意。重点放在“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
5.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读一、二两句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看课件,教师配乐说话,渲染意境。(www.daowen.com)
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样读呢?(引导学生读出轻柔、甜美、舒缓的语气)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想象读。(男生读这两句时,女生闭目想象画面;女生读时,男生闭目想象画面。)
2.指导读三、四两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看课件,教师配乐说话,渲染意境。
就在这宁静的池塘里,一支嫩嫩的小荷叶刚从池水里探出了小脑袋,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她嫩绿的小脸蛋儿,一只可爱的红蜻蜓就已经停在上面了……
如此精彩的一瞬,竟然被诗人杨万里捕捉到了,如果你就是杨万里,此时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读出欣喜、惊奇的语气)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想象读。(同上)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想象画面,拓宽诗意
1.引导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池塘景色?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在这个美丽的小池塘边,肯定不会只有这几种景物,一定还有诗人杨万里没写出来的景物。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下,在这个美丽的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配乐朗诵古诗)
2.指名说说自己所想到的景物。
五、情境表演,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将本诗熟读成诵。
2.指名背诵。
3.情境表演背诵。
(1)谁能将这首诗回家背给妈妈听?(老师演妈妈,指一学生演孩子。)
(2)谁能将这首诗回家背给哥哥听?(老师演哥哥,指一学生演弟弟。)
(3)谁能将这首诗回家背给奶奶听?(老师演奶奶,指一学生演孙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