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历尽坎坷豪情犹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文本细读
高适的边塞诗歌成就最高,多为激昂雄健,李杜外另辟一体。也有一些反映时事,民生疾苦的诗歌,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就是董庭兰。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如刘长卿有诗言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幽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他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阈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并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同是离别执手,柳永有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我觉得两诗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柳永的词和高适的诗俱是离别曲的上乘之作。首先,天气,一个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属于寒冬的怒号的,凛冽而壮阔;一个是“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清秋的低吟,缠绵而婉约。一个千里黄云,一个千里烟波。一个是北方的黄沙雄浑,一个是南方的烟雾弥漫。处处有着对比。
再看,同是依依不舍的别离,一个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和两人的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董大是个不得志的音乐家,若高适再写缠绵难舍的凄切之音,恐怕董大的心更是凄苦难当。不但没有安慰,反而更加颓丧了。
高适这样胸襟开阔的一首送别诗让人豪情顿生。即便前途渺茫也不会觉得颓丧凄凉了。无怪道徐献忠说他“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徒情也。故其为诗,直抒胸臆,模画景物,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作者链接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仲武。今河北沧州人。幼丧父,家贫。性落拓,不拘小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诗作讲韵律,常用对偶,抑扬顿挫,婉转流畅,对后世歌行很有影响。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别,都有不舍得的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2.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
3.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4.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5.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6.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致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7.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8.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9.点评,再指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www.daowen.com)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指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预设如下: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指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外沙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有将近三十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