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凉州词》:揭示凉州风情的精彩文本

《凉州词》:揭示凉州风情的精彩文本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凉州词》:揭示凉州风情的精彩文本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文本细读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愈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含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作者链接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教学策略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谁愿意背一首自己熟悉的唐诗给大家听呢?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凉州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对于王之涣的情况,你们已查阅过资料,谁来说说呢?(指名学生介绍,媒体出示诗人简介,教师点拨,帮助学生了解)

4.读着诗题“凉州词”,你明白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点拨:“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解字词,知大意

1.王之涣的“凉州词”到底唱出了怎样的心声,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若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请先查字典解决。(www.daowen.com)

2.谁知道“仞”“羌”怎么读?

(根据学生认字情况可重点指导“仞”“羌”的读音和写法。)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4.诗中有不理解的字词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羌笛:(媒体出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杨柳:在这里有特别的含义,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试想当戍边的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的曲子会怎样呢?

5.现在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请想一想,和同桌互相说说。

6.谁愿意把诗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呢?(指名学生讲,教师适时点拨)

7.我们了解了诗的意思,明白了诗的内容,谁愿意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呢?%希望能读出诗的节奏。(可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谈感悟,品诗情

1.同学们,当我们一遍遍读这首诗时,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指名谈)

根据学生的感受相机板书并重点引导:(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了在辽阔的高原上,黄河仿佛从云间奔腾而来,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的景象。由此看出这国防重镇的地势,是何等的壮阔、险峻、荒凉、孤寂、苍茫。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这两句。(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了在荒凉、孤寂、苍茫的孤城之中,突然听到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之曲,怎不让人肝肠寸断?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调,怎不触动戍人的离愁别恨呢?(指导学生再一起朗读这两句)

2.那么,戍边的士卒就只有这悲悲戚戚的离愁别恨吗?就只有这缠缠绵绵的思乡之情吗?你还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怨也没有用,必须要保家卫国;得有人保家卫国,戍边的士卒责任重大)

3.是的,不是没有怨,不是不要怨,而是怨也没有用。国家得有人保卫,边防得有人守着呀!此时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荒漠孤城中(媒体出示荒漠、孤城及哀怨的羌笛声创设的情境,激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所以诗人吟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许士卒们仰望明月,一起慷慨悲歌,低沉地吟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再吟咏,体诗情

1.如果你是诗人,面对如此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悲壮、苍凉)请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

2.让我们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和这首千古名作一起记在心中。(练习背诵)

五、拓展诗,升华情

边塞的辽阔荒凉、士卒戍边的孤寂悲苦,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的诗情,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