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变化多姿托意高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本细读
苏轼在政治上曾有过短暂的显赫,但是由于他秉性刚烈,才高招忌,终为当道者所不容,屡遭陷害,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政治生涯。然而,他在文学上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就像永不陨落的北斗星一样,在灿若繁星的古代文学家群中,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他是才华盖世,雄视百代的文学大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在诗、词、赋、文,还是在书法、绘画等文艺领域,都是独树一帜的开派宗师。
前人论宋人诗,有“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说,苏轼便是他们的代表,他擅长寄哲理于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这首题壁诗即以它包含的哲理著名。
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的庐山上,是晋代江州判史陶范所建,宋时称乾明寺。宋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遭贬改迁汝州(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特地过江登览了神往已久的庐山,并写成此诗。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说横看时是一座层峦叠嶂的山岭,侧看时则是一个陡峭峻拔的高峰。苏轼同时所作的多首游庐山的诗,如《初入庐山五言绝句》(三首),其中第一首云:“青山若无素,偃骞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诗中看到的只能是峰峦陂陀的偃骞(高耸)之状,是庐山的局部。而《题西林壁》一诗产生的背景是游山的终结,“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他是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题咏,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摄远近高低的全部峰岭在胸中构成整体的形象,就不可能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高度概括。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远处、低处所“识”的庐山,只是青山偃蹇,葱茏一片,愈贴近、愈登高,则眼中所“识”之山中景物又随身之所至而各有不同。此时此际,庐山的局部“真面目”已经收于眼底。而第三、第四句,是诗人对庐山认识的进一步推进。即仅就所见的一峰一峦,一树一石,和别的山一峰一峦、一树一石相比,并无多大的差别,并不足以反映庐山的全部风貌。庐山的全景,庐山的实质性的“真面目”,它的总体形象,反而只有在远眺和鸟瞰中才能显现。因此,诗人叹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慨叹身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的真面目之时,其实是识了庐山真面目之后的见道之言。他是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多认识因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领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这首山水诗的哲理性,是道出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耐人寻思的概念。其特点在于并非抽象的演绎,而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庐山的变化多姿,成诗托意高远,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广泛传诵和吟味。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3.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4.提示学法: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4.指导学法。
(1)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迁移学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2)质疑: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www.daowen.com)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对比赏析。
师生共同回顾曾熟悉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3)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此刻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朗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出感慨、赞叹,读出眷恋,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2.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赏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沟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2)品读。(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的江南的神情、体态来读;表演读;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总之读出自己的体会。)%
(3)当江南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啊。了解诗人曾写于洛阳一首《魏王堤》七绝:“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对比感受,诵读。
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这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我们“能不忆江南”?
(1)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创设情景读: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结,读——能不忆江南?
(反复读,一遍比一遍感情强烈,读出反问句的味道,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强烈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4.小结: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衬托出生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沉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他两首。再次深刻地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推荐一个“诗酒旖旎忆天堂”的网站,课下赏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