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圣手妙笔绘深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文本细读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优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晖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曾举白居易其他诗句,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来说明诗人常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金波粼粼,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珍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黏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像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幽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一、简介诗人,引入课题
1.介绍诗人,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
1.学生边听配乐朗读的古诗,边看全诗的诗句,初步感受这首诗的韵律美。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3.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三、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1.回忆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指名学生说说。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学法)
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
3.指导学生运用学法,同学互助,借助课本上的注释自学这首诗。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www.daowen.com)
1.反馈自学时对诗题的理解情况。
要点: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2.自由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一道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草地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高悬的月牙像一张弯弯的弓。
3.全班齐读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过渡: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2.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启发:诗人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你认为作者哪个词用得最好?
3.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课件播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傍晚,太阳已经有一半隐没在西边的山影中,露出的一半仍然辐射出明亮的光辉,天空中霞光万道;秋水碧绿,风平浪静。太阳的光辉已经直射不到江面了,红霞却映照在清亮的江水中。水中有明有暗:夕阳斜照的地方,江水映照着晚霞,犹如玛瑙泛着红色的波纹;另一些地方夕阳照不到,只有阴影,江水犹如碧玉泛着绿波,依然碧绿碧绿的。入夜后江边的景色在不断变幻,因为空气湿润,岸边的树上、草地上都沾上了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玲珑。一弯新月,像银色的弯弓高高地悬挂在天边。
5.结合图片,了解诗人的观察顺序。
傍晚——夜晚
时间变化——情景变化(板书)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流连忘返于江边,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他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集体反馈,教师总结。
3.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如画画、唱歌……)
七、知识扩充,延伸学习
1.出示三个内容:(课件)
配乐朗读、诗词欣赏、月相变化
2.指名学生操作鼠标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件随之出示相应内容。
配乐朗读:《暮江吟》的配乐诗文。学生尝试配乐朗读这首诗。
诗词欣赏:白居易的另外几首诗词。学生选其中一首读一读。
月相变化:动画演示月亮在一个月里形状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本课中的弯月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