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月下牧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文本细读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作者链接
吕岩,五代末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宋代资料记载为今山西芮城人。吕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三至五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写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生配合读)
3.齐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像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一)草铺横野六七里
1.“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3.出示:
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真的是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这原野非常广阔。
4.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
出示:
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
铺青叠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5.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诗。(www.daowen.com)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弄”(板书“弄”字)。
2.组词:诗中“笛弄”——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诗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诗句;笛声低了,引读诗句。
4.(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啊。
5.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6.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7.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8.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什么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栖蟾《牧童》)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他那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他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吧,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袁枚《所见》)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