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独坐”之神寂静之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文本细读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似乎都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离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了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如果长安招引他,他会不随众鸟高飞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如何?我们也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诚如王夫之所说“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传独坐之神。”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剔透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中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中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www.daowen.com)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