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文本细读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来。而黄鹤楼本身呢?相传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下,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驰神凝目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字,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一边讲述,一边板书)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是谁呀?(李白)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生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5.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www.daowen.com)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教师引导: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2)展开想象: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3)观看欣赏: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4)指导朗读: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在一起的情景。)
(2)自读自悟:在读中感受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教师引导: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3)集体交流: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点引导。)
①情境体验: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内心体验: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4)指导朗读: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3.背全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