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宿建德江》诗文阅读实践策略:70篇成果揭晓

《宿建德江》诗文阅读实践策略:70篇成果揭晓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诗人在建德江夜宿都看到了什么?

《宿建德江》诗文阅读实践策略:70篇成果揭晓

《宿建德江》:遥寄乡思于江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意思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船停靠在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的意思是说茫茫暮色使人心中又无形中平添了几分新的乡愁。“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日暮”,船才需要停宿,也因为“日暮”,江面上才有薄雾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糅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作者链接

孟浩然(689年—740年),今湖北襄阳人,曾漫游东南,徜徉山水,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取材范围广大,重“兴象”而洒脱自在,将中国山水诗提升到新的境界。

教学策略

一、激趣导入

1.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文章不是无情物”。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教师激发学生对这个诗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

2.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每篇文章都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不是一篇文章,或者说不是一篇好文章。

教师:一篇文章中不包含某种思想感情,他就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不会打动人,不会有人愿意读。那你能不能从学过的文章中选个例子来说说。

3.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写下来的吗?

预设:

作者不仅把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还会把做过的事情写下来。

教师:文章就是作者把在生活中对经历的事情有所感悟,然后把它写下来。因此,老师再送你们一句话——“文章源自生活”。

二、创设情境,走入诗文

1.课件演示: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子,配月夜图,朗诵《春江花月夜》。

2.孩子们觉得美吗?对月亮你有什么感受?

3.这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很多诗人为这明月所感动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句,你会背了吗?

4.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也写到了明月,那这轮月中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同学们一定要用心体会。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1)学生自己读。(www.daowen.com)

(2)指名读。

(3)简介诗人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4)解题。孟浩然也曾做官,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因此漫游各地,心中的苦闷便常在诗中体现。

2.自学古诗。

(1)根据注释理解本诗句的意思。

(2)诗人在建德江夜宿都看到了什么?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指导。

三、品味诗句,想象意境体悟情感

1.诗人借描写江边的景色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心体会。

2.师生交流。

情感一:

(1)孟浩然抒发了无限的愁思。

(2)诗人为什么有新的愁呢?愁什么?(思乡;想念亲人;怀才不遇;理想不能实现;漫游他乡却没有目标;身边没有可倾诉的人而孤独烦忧。)

3.一个“愁”字包含了诗人这么多的愁绪,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配乐引读:

(1)在这众鸟归林、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外漂泊的游子停靠在水汽笼罩的江边小舟上,不由地思念起家乡和家乡亲人,于是吟出了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诗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四十多岁进京赶考却以失败告终,只好以漫游各地排遣胸中郁闷,又是日暮时分,无可奈何“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诗人一心想要做官,为国出力,却不得重用,报国无门,只好漫游各地,理想在哪里实现?不知道。明天的目标又在哪里?不知道。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这么多的忧愁烦闷却没有可倾诉的人,只好孤独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情感二:

(1)诗人在诗中除了抒发这满怀的愁感还抒发了什么情感?

(2)希望能向月亮倾诉。

(3)此时孟浩然心中会想些什么呢?用孟浩然的话说一说。

教师举例:想我孟浩然才华出众,却不能做官,为国出力,只好一人漫游。月亮啊,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呢?

(4)学生交流,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指读全诗。

2.看着孟浩然的这轮圆月,老师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诗《月下独酌》。教师:你们知道吗?李白的一生与孟浩然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着满腔理想却不被重用,孟浩然郁郁寡欢,满腹忧愁,但李白不甘寂寞,依然洒脱。他借这首诗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自己。

3.看着孟浩然的这轮明月,你想起了什么诗呢?

4.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除了像孟浩然、李白这样抒发广阔的胸怀外,古诗中的月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5.课件拓展月的诗歌:思念的月、理想的月、边塞的月、美丽的月、永恒的月、月的美丽。

6.古诗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诗也不少,你能说几句吗?

五、小结升华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在它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它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在它的光影里,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达诗人用深情和睿智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境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唐宋,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