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鹿砦》:诗心与禅心共融

《鹿砦》:诗心与禅心共融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鹿砦》具有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最重要特点,即鲜明的视觉性和鲜明的禅意。诗作描绘了鹿砦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确富有视觉之神韵,又充盈着鲜明的禅意。心与自然合为一体,在瞬间的直觉中获得永恒。正由于此,王维的许多不谈禅机而谈禅理的诗作,反而比某些“禅诗”更接近对永恒存在的瞬间感悟。

《鹿砦》:诗心与禅心共融

《鹿砦》:禅心与诗心的慧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鹿砦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文本细读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由衷地赞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鹿砦》具有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最重要特点,即鲜明的视觉性和鲜明的禅意。诗作描绘了鹿砦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首句“空山不见人”写空山的寂寞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烟,“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然而又未必真空。次句“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万籁俱寂,却并非死寂。“但闻”二字将一切声响统统排除,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似乎打破了寂静,人语过后,空山却复归万籁俱寂的境界,愈显整体的寂静。

第三、四句由上联的“声”而入下联的“色”。“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反衬深林的幽深清静。按理,描写幽暗的境界应该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写“返景入深林”,乍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深更加突出。一抹余晖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便是更加悠长的幽暗和沉寂。前一联以人声反衬空寂,后一联以光亮反衬幽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确富有视觉之神韵,又充盈着鲜明的禅意。

王维与他那一时代大多数诗人一样,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同,自然界使人们享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晚年的王维常常在山林壑之中,凝神关注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感悟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幽静之极又生趣盎然,一切都是动的,一切又是永恒的宁静。色即是空,动就是静,实也是虚……心与自然合为一体,在瞬间的直觉中获得永恒。正由于此,王维的许多不谈禅机而谈禅理的诗作,反而比某些“禅诗”更接近对永恒存在的瞬间感悟。一片绿叶,一朵山花,一泓飞瀑,都是人类生命的对应物,都因平常而不朽。花开水流,鸟飞叶落,都体现为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境界。

教学策略

一、学生当小老师,激发学习热情

1.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砦》(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准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的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www.daowen.com)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三)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请教: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站在自己的座位边,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直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上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角色分配: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3.把这首诗抄写成书法作品,选出你最满意的一幅,贴到班级展示栏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