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精华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精华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浓意深感人肺腑诗词呈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当时家住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精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浓意深感人肺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文本细读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佳节,这一天活动丰富,情趣盎然,人们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亦称“登高节”。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在古代,重阳佳节这天总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欢度节日的日子。但诗人王维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王维当时家住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当时他只有十七岁。繁华的京城对当时热衷于仕途的年轻人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并且越是身处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单无亲,可能就因这些才有了今天这首千古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写出了作为身在他乡的游子此时孤独的心境,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独”,孤独,孑然一身;“异乡”,身在他乡;“异客”,异地之客,作为他乡之客。此时,诗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可想而知,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了。身在他乡的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是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面对繁华都市,人海茫茫却没有一个是自己的亲人,在这佳节来临之际,他怎能不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呢?于是他直抒胸臆,“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制。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作铺垫。

诗的第三、四句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猜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不仅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作者料定,当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身佩茱萸登高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诗人在这里说的好像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重阳佳节的遗憾,反倒像是成了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遗憾,这就显示了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看似有悖于常理,细细品味,却又在情理之中。内涵深厚,意蕴新奇,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诗的三、四句,意图并不只是想象家乡兄弟们如何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重点应该在下文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反复跳跃,开头紧密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紧接着诗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这样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之心。

作者链接

王维(700年—761年),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少聪慧,通音律、工书画,人称“南宗画派之祖”。其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盛唐时代的文化名人。诗作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显著区别。

教学策略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脑中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老师这里也有几首送给大家(播放古诗意境动画):

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2.自由通读一遍,把音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一: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1)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2)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3)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4)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www.daowen.com)

(1)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2)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3)指导朗读。

感悟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

3.引导诵读: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感悟三: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1)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2)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的确,思乡是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来到现代,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一下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乡愁》。

1.听课件录音(或出示)。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想一想诗人不同时期为谁而愁。

3.谁能在读了诗以后谈谈其中的一点?

4.指导感情朗读。

结束语:不知不觉间把我也带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