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赠汪伦》与实践策略:千秋流传的潭水诗

《赠汪伦》与实践策略:千秋流传的潭水诗

时间:2024-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文本细读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赠汪伦》与实践策略:千秋流传的潭水诗

《赠汪伦》:潭水依旧诗垂千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本细读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却都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诚心肠。

李白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的是一段质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合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第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作者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中亚碎叶,五岁随父迁居四川江油。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他被称为“诗仙”。

教学策略

一、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1.对诗。(《静夜思》、《秋浦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2.介绍李白。

二、自主备学,理解内容

备学建议:

1.自主朗读,查找工具书,尝试了解诗意。

2.圈画批注,梳理问题。(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写下来;将自己读不懂的内容画出来。)

三、第一次分享:分享收获,汇报问题

1.指名读古诗。

2.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www.daowen.com)

3.在备学过程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整理并板书。

四、师生分享,二次备学:自主合作释疑,品悟诗意

1.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呢?有什么好方法?(查资料)

2.学生查资料,教师巡视、帮助。分发教师准备的资料。

3.大家找到相关资料来解决黑板上的问题了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交流)

五、全班分享:各抒己见,寻找共识。

1.咱们先来看这几个问题。(圈画几个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问题。)

如:桃花潭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踏歌”指什么?汪伦是个怎样的人?李白和汪伦是怎样结识的?

2.刚才大家借助资料的阅读很快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读透这首诗,还要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让我们在已经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来看余下的几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汪伦来送李白,为什么让李白出乎意料?桃花潭真的深千尺吗?李白为什么赠诗给汪伦?

3.读好整首诗。

六、资源分享,深化体悟:诗歌配画,体悟诗境

1.欣赏诗配画。

2.你喜欢哪幅画?能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吗?

七、课堂实践,创意分享:内化体验,想象表演

1.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仿佛看到了汪伦和李白告别的情景?

想象一下,李白正要离开桃花潭,忽然听到岸上踏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啊,是汪伦送行来了!李白和汪伦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同桌一人扮李白,一人扮汪伦,先相互说说。(同桌相互练习对话)请同桌到前面表演。

八、总结升华,品味诗韵

1.汪伦十里踏歌相送(板书:送),李白感受真情,作诗相赠(板书:赠),这一“赠”一“送”,怎一个“情”字了得?(板书:情)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诗。

九、自主作业,迁移拓展

1.自学其他的离别诗。

2.如果有兴趣,建议同学们开展一次“离别”组诗欣赏会。朗诵这些古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的见解或比较不同诗人写的离别诗风格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展开想象根据古诗的意境画上诗配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