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渔歌子》撼动心灵,带来寻觅不归之感

《渔歌子》撼动心灵,带来寻觅不归之感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书亦名《玄真子》。看到此景此情,我情不自禁地想吟一曲《渔歌子》。他曾写了五首《渔歌子》,其中第五首有这么一句——“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引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拓展理解。

《渔歌子》撼动心灵,带来寻觅不归之感

渔歌子》:不须归不愿归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文本细读

本篇为流传千古的一首词,开文人“渔父词”之先河。词中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春景,塑造了一位雨中垂钓的老渔翁形象,词人寄予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寄情隐居生活的乐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人开篇便以欢快的笔调热情洋溢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水光山色。西塞山前,春水荡漾,桃花盛开,鸟儿盘旋在碧空之上,鱼儿嬉戏于绿水之中,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充满着春的无限生机,给人以向上希望,给人以美的向往。这两句词在描绘早春时节的美丽图景的同时,还巧妙地交代了所写景色的地点——西塞山前,时间——“桃花流水”时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这句词中,词人将作品中的人物从前两句美丽如画的背景中浓墨重彩隆重推出,令人读过便会终生不忘。一位年迈的老翁,头顶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尽管清风裹挟着绵绵细雨,但他依然垂钓不已,乐而忘归。“不须”二字,用语果断,表明渔翁的执着。这位渔翁在整首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画面十分鲜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首词中,老翁之志不在钓鱼,而在山水之乐,在于追求远离世俗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张志和早年为官,肃宗时曾做翰林待诏,后来因事被贬,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由此可见,词中的渔翁有可能就是词人的自画像,词人是在欣赏美景,也可能是在欣赏自己。

这首词的画面感很强,有青山、桃花、青箬笠、绿蓑衣,又有白鹭飞、流水、鱼跃,整个画面动感十足且有声有色,足见词人是饱蘸着情感为我们描绘了这幅极具神韵的湖山春钓图的。尽管他描绘得如此声色并茂,却仅仅出自于白描的手法,足见词人运用笔墨的超凡功力。

作者链接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悟,识写生字

1.解题、认识“词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词,请看黑板,齐读课题——《渔歌子》,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写的这个“鱼”字和课文里的“渔”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对?为什么?(讲“渔”字的字理)那渔歌子是什么意思?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菩萨蛮。

2.初读明意。

“渔歌子”这个词牌的意思既然是渔父捕鱼时唱的歌,那他唱了些什么呢?大家齐读课文。

3.找学生再读课文,检查、正音。

4.自读课文,找寻景物及色彩。

这首词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画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除了这些,张志和还描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鸟、花、鱼、风、雨)

不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哪些色彩?拿出笔,一边读一边在课文里找一找,画一画。

5.识写生字,巡堂指导。

是啊,几种景物就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烟雨迷蒙的春景图。你能指出这幅图中哪里是西塞山?哪个是箬笠?哪个是白鹭?请你在课文插图中的相应位置上写下这首词要掌握的三个生字(塞、笠、鹭)。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

6.教师小结。

二、联想绘画,浅层悟境

1.出示教师课前画的一幅简笔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

你们认为这幅图能完全表达出课文的意思吗?为什么?如果不能,应该怎么改呢?

2.看图,口头填空。

瞧,这()的青山,这()的流水,这()的桃花,这()的白鹭,这()的风雨,这()的渔人,组成了一幅()的画卷。(www.daowen.com)

3.课件演示,找学生简述图意。

假如现在的我们正置身于这样的画面里,或许你就是天上的白鹭,或许是江边的桃花,又或许是这个渔人,你会怎样向其他人描述眼前的景象呢?

4.文图相连,设境朗读,再次感知。

(1)看到此景此情,我情不自禁地想吟一曲《渔歌子》。(生读课文)

(2)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像渔人一样悠闲地吟诵。(生读课文)

5.教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想象,把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一种好方法。

三、自主学词,悟情悟境

1.自主学习。

学生选择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讨论等方法尝试着理解词意。

2.汇报收获

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词的?(着重指导理解词意及“不须归”等较难理解的词语)

3.品读感悟。

(1)在这首词里,你最喜欢哪句或哪个词语?为什么?试着把你体会到的感受放到这句话里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习读,相互评议,再品读。谁能给他一些意见或者建议?融入你的体会,再读一读。

(3)教师范读。

教师以朗诵和吟诵两种不同方式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了解朗读、诵读和吟诵的区别。

4.学生对教师的范读进行评价。

5.学生配上动作进行个性诵读。(配图、配乐)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品词句,初步体悟并品读了《渔歌子》。其实,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7.拓展阅读,深层体悟。

(1)出示诗人生平,初解性情:张志和,原名张龟龄,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十六岁,他在折子里写了治国良方呈给皇帝,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任命他为翰林待诏,后来因事被贬为县尉,从此他辞官不作,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但从不下饵,自称“烟波钓徒”。他曾写了五首《渔歌子》,其中第五首有这么一句——“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2)引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拓展理解。(课件出示)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他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我们来读一读。哥哥的这首词写了什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3)对比和读,即兴口语交际,深悟词意。

(教师讲解“和诗”的要求,师生和读。)

(4)图文结合,引导背诵。

教师:哦,明白了,世人哪知我心意,我钓悠闲非钓鱼!张志和辞官不久后隐居在太湖一带,每天在溪流边,看着这如画美景,心中自然就涌起了诗情画意()(逐幅图出示),看着这样的景致,他不禁吟诵道()(生根据出示的图意逐句背诵诗词),最后他表达了自己醉心于美妙大自然的心愿()。

8.教师小结: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同学们,随着《渔歌子》我们再次走进了春天的诗行,感受了张志和的情感世界和他的作品的美,也感受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今天这首词的学习,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是解释诗题,读通明意;

二是诵读想象,理解大意;

三是了解背景,悟情悟境。

教师小结:有了这把“钥匙”,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更多的古诗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