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古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石灰吟》则是他17岁时的诗作。于谦的《石灰吟》短短四句,就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表明自己要像石灰一样,不畏艰辛,做一个无比坚强、清白正直的人。“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年轻时的《石灰吟》,正好是这位一代伟人的绝好写照。你是怎么知道的?

古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本细读

这首七绝《石灰吟》明白如话,脍炙人口,他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十分丰富。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于谦是明代著名诗人,其文韬武略可与岳飞齐名。于谦出生于1398年,他的家境并不优裕,祖父只在明初做过兵部主事(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父亲也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为人正直。于谦少年时代是经过艰苦磨炼的。由于他勤奋好学,奋发上进,23岁时就中了进士。而《石灰吟》则是他17岁时的诗作。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写石灰的生产过程。烧制石灰的主要原料为石灰岩,如白云石、白垩等,这些岩石所含的成分为碳酸钙,其坚硬程度虽不及金刚石、大理石等,但在600年前要开采这些岩石也非易事。众多石匠在崇山峻岭中,手持铁锤钢钎这样简单的生产工具,把大块大块的岩石击碎,还要运出深山,该是何等艰辛。这只是第一步。要制成石灰,还得“烈火焚烧”,也就是将这些石块放在通风的石灰窑中,用九百摄氏度的烈火烧制。置身如此高温中,却视若等闲,又是何等英雄气概!第三、四句,笔锋一转,直抒胸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白如话,含义深刻。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有利于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生动形象,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一定要写出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于谦的《石灰吟》短短四句,就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表明自己要像石灰一样,不畏艰辛,做一个无比坚强、清白正直的人。

这首诗有一个特点,语言质朴。一般来说,不少诗人在年轻时,往往追求文字的色彩华丽;到了晚年,写的熟练了,文字反而显得朴素平实,也就是既明白晓畅,又耐人寻味。所谓“深入浅出”,更具艺术魅力。“话须通俗方传远。”一切有成就的诗人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浅近通俗。“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年轻时的《石灰吟》,正好是这位一代伟人的绝好写照。

作者链接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兵部尚书。今浙江杭州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他力排众议,破瓦剌军,也先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不言劝,奉节约,但性刚直,遭众忌。英宗复辟,被杀。

教学策略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及时评价。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有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www.daowen.com)

2.学生对照材料和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凿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为石灰具有哪些特质?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作者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二十八个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立志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