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细读与实践策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细读与实践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有画画中有志诗词呈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场雨不仅来得急,去得也快呢!这“话”指的就是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有画画中有志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诗词呈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文本细读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地蹿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卷地”,突出了风来得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一句写的是望湖楼雨后的景象。一阵大风过后,瞬息之间雨过天晴,湖面风平浪息,呈现在眼前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雨,骤然停了;云,不知了去向;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刚才的一切好像全然不曾发生过。这就是西湖多变的夏天。

在写法上,诗人一方面抓住了云和雨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天云黑雨骤的喜人景象,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经历望湖楼景象的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还抓住了夏季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望湖楼下西湖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象。从“黑云翻墨”到“白雨跳珠”,从“卷地风来”到风平浪静的“望湖楼下水如天”,都是西湖夏季天气多变的特点。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瞬息之间,令人经历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作者链接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教学策略

一、唤醒经验,激情导入

1.出示古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找这几句诗的共同点。

2.唤醒经验。

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雨呢?

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来说说。

引导学生回忆。

相机导入:我们对夏天的雨是这样的感受,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也遇到了一场大雨,不知道他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找题眼

1.读题,找一找这首诗的题眼——“醉”。“醉书”是什么意思?

2.过渡:到底是什么让诗人“醉”了呢?让我们在诗歌的引领下,穿越时空九百年,到望湖楼上与苏老先生相会吧!

三、感悟古诗的意境

1.学生自读古诗。(www.daowen.com)

讨论:你觉得苏轼笔下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这场雨的特点是又大又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2.品味画面美。

师:自由读诗,看哪些字、词让你看到了雨的大和急。

生边读边划出字词。

(1)交流:白雨跳珠乱入船

体会“跳珠”;就势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欢雨的心情,以及雨点的调皮可爱。

体会“乱”;往常看到“乱”字,你会联想到哪些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乱”的味道。

换个字代替“乱”,读一读。再换回“乱”字读一读。

为什么诗人这里用“乱”字呢?我们也来学学贾岛,推敲推敲。

师生讨论交流。

小结:诗人把这么多的感受,都凝练在一个“乱”字里表达出来了。用了简简单单的一个“跳”字,普普通通的一个“乱”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2)你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雨来得急?

交流:黑云翻墨未遮山。(出示黑云翻滚图片)

“黑云翻墨未遮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结:我们透过“翻墨”这个词,看到了黑云翻滚,听到了雷声轰鸣。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板书:诗中有画)

(3)这场雨不仅来得急,去得也快呢!再读这两句。从哪里看出这场雨去得也快呢?

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点拨:“忽吹散”,是疾风,吹得迅猛,速度快。

(4)这会儿,乌云吹散了,雨停了,你是诗人,你上了船,离了岸,登上了望湖楼,你的眼前是——齐读最后一行。

“水如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想象出来吗?(出示水如天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现在你们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醉了吧!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板书: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四、品味诗歌感情

1.我们读诗不光要读出“诗中有画”,还要读出诗中的“话”来。(板书:诗中有“话”)这“话”指的就是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刚才对诗歌的品读,你猜猜苏轼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3.简介诗人背景。

4.听了这些介绍,再看看诗,你们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背诵古诗。

五、扩展诗歌的韵味

1.喜欢吟诵的你,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好朋友和亲人听。

2.喜欢书法的你,可以把诗写成书法作品。

3.喜欢搜集信息的你,可以以“苏轼诗词”或“西湖诗词”为专题做一份手抄报。

4.喜欢音乐的你,还可以把诗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一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