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寻隐者不遇: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寻隐者不遇: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寻隐者不遇》:藏问于答词约意丰诗词呈现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文本细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只有二十个字,可它竟能吸收叙事诗的优点,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内容十分丰富。“寻隐者”于“松下”问“童子”,表现那“隐者”正是隐于“松下”的,“松”字既写实景,又切合“隐者”的身份,有象征意味。

寻隐者不遇:诗词文本解读与实践策略

《寻隐者不遇》:藏问于答词约意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文本细读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只有二十个字,可它竟能吸收叙事诗的优点,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内容十分丰富。字句这样少,容量这样大,其秘密就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有问有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松下问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在“松下”问“童子”,问者与被问者同时出现,有问就有答。“言师采药去”一句省略了主语“童子”;童子“言”,就是童子对“我”的问作出了回答。问了些什么,没有写,只写了“童子”的话:“师采药去。”童子的答话既然是“我的师父采药去了”,那么,问话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是专程来“寻隐者”的,“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以“只在此山中”的回答暗示出来。

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了吗?于是“我”又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

不料童子却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云深不知处。”“他在哪一处”的问也没有明写,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问,又怎么会有“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这只是特殊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答总是针对问的,因而只写答什么,就可以想见问什么。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回答的动作、情态及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候,眼前就可能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在何处“采药”呢?

只四句诗,通过回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

“松下问童子”的“松”字选得好。“寻隐者”于“松下”问“童子”,表现那“隐者”正是隐于“松下”的,“松”字既写实景,又切合“隐者”的身份,有象征意味。把它和“只在此山中”联系起来,和“云深不知处”联系起来,和隐者“采药去”联系起来,一个超尘绝俗的清幽环境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隐者”隐于“此山中”,寻“隐者”的“我”自然住在“此山”外。“我”离开车水马龙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是为了什么?当他伫立于青松之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那“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也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作者链接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今河北涿州人。初出家韩愈读其诗后,劝还俗。一生穷困,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以五律见长。重词句锤炼,“推敲”典故即由其诗句而来。

教学策略

一、激情导入

1.诗是语言的钻石。诗文美,美在它语言的工整凝练;诗文美,美在它情感美妙动人;诗文美,美在它能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打开抄写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本子左半边端端正正地抄写这首诗。(师生同抄)

二、正确朗读

(一)读准字音

1.看清这首诗的每一个字,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它。

2.谁愿意读?

(二)读出节奏

1.诗的语言工整,节奏朗朗上口。请大家再读读,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用“/”表示,请读出节奏。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来画,按照划的节奏,读给大家听听。集体评价。

2.根据这样的节奏,请大家自由练读,读出停顿。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二十五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

2.理解重点。

寻:找。寻访,拜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碰到。

言:说。

云深:云雾多,云雾弥漫。

不知:不知道。

3.问答知多少。

(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www.daowen.com)

(童子)只在此山中,

(童子)云深不知处。

角色组合问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云深不知处。

分四个小组问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四、感悟诗情

1.由此及彼推测隐者品格

(1)仔细读诗,我们发现整首诗写到三个人物。分别是谁?

(2)诗人贾岛,你了解他多少?

(3)贾岛是个有名的诗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贾岛千里迢迢,到山中来拜访的隐者是个怎样的人?

2.侧面烘托揣摩隐者的品格。

(1)贾岛没有遇到隐者,但与童子的对话中,贾岛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大家仔细揣摩贾岛的心情,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2)我们一起来揣摩贾岛的心情。

板书:希望——失望——希望——绝望

隐者深山去采药,没有人知晓踪迹,诗人的一颗心完全随隐者的去向而变化,这里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隐者的不俗。

(3)表情朗读。

通过表情读出作者内心的心情。

3.环境衬托想象隐者品格。

(1)请大家再来看,这首诗中三个字“松”“山”“云”写出了整首诗的环境,读着诗,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松”“山”“云”?

老师送大家一些词,交流读词:

青翠挺拔苍翠欲滴苍劲有力郁郁葱葱

云雾浓厚高大幽深云雾弥漫云雾缭绕

(2)松竹梅兰,自古就是文人品性的象征,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一青一白,正是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推测、揣摩、想象,深入地品析了诗中隐者的高洁,诗人的爱慕。

五、抒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自由吟诵。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注意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3.这堂课,我们通过读诗感受了《寻隐者不遇》的语言美;通过读诗,感受了诗的情感美;通过读诗,感受了诗的想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