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情真意切的素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文本细读
清代诗人袁枚力主“灵性说”,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辞贵自然、独创,后人总结中国古诗词认为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而袁枚则主张作诗不可无我。
《所见》是袁枚这种美学主张的具体呈现,诗作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情趣盎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蓝天白云之间悠然自得。天空蓝、绿荫浓,花儿明丽、牛儿金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兴致所致,情不自禁地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嘹亮、欢快的歌声在绿荫中回荡,传向白云飘渺,传向碧蓝悠远。“骑黄牛”表现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态,“歌声”表现牧童愉快轻松的心情。情景交融,声色俱备。诗人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悠然自得的牧童,突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是谁竟然比他的歌声悠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盛夏绿荫里,正有一只知了在“引吭高歌”,牧童立即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并非写诗人所见,而是写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他不是要捕捉树上的知了了吧?“忽然闭口立”写牧童机灵敏捷的神态变化,写孩子对自然的直觉,诗作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的细节,又为人们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捕蝉图”。
袁枚和诸多中国古代诗人不同,他不好禅学,但诗作在无意中因循了禅宗之道,反对傍人门户,立性灵诗说时,前有神韵诗说,近有格调诗说。此外还有尊崇汉、宋两学考据之风。性灵说能脱颖而出,的确需要过人的见地和绝不盲从的治学观。这位真性情的诗人曾因不识“国书”(即满洲文字)而与高爵无缘,沦为布衣,其身价与清王室子弟不知相距几何。谁想二百余年后,北京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有袁枚诗稿一册,估价八千到一万二千元人民币,而同时拍卖的清成亲王书札,不过六千到八千元人民币。布衣而今不让王侯,身价有价美无价。幸亏当初袁子才做了布衣,一腔真性情才化为两个古典美学意象:“牧童行歌图”、“牧童捕蝉图”。
作者链接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今杭州人。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著诗论赋,自号随园老人。他主张诗应抒写性情。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和《子不语》等。
一、导入新课
1.在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2.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打水仗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看?
4.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袁枚,你了解他吗?把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初读古诗
1.这首诗中出现了三个生字,你掌握了吗?你能说说该注意些什么?
骑振蝉
“骑”这是个形声字。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诗中的孩子骑在什么上呀?
“振”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前鼻音、翘舌音)
同音字辨析:震振
地()()作()憾()动
同音词辨析:震动振动(www.daowen.com)
(1)他的感人事迹()了我的心灵。
(2)开会期间,我们要把手机调成()状态。
小结词语的细微差别。
3.根据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读。
(1)古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请同学们试着自由练读。
(2)朗读展示。
(3)配乐朗读。
4.初知古诗大意。
(1)在《所见》一诗当中,诗人见到了什么呢?你见到了吗?请你默读古诗,好好地去找一找。
(2)交流各自收获。(同桌、全班)
(3)哦,见到的还真不少呢!老师也认真地读了读,我仿佛见到了两幅图,你能猜猜是哪两幅吗?
(一是“牧童歌唱图”;二是“牧童捕蝉图”。)
三、品读古诗
(一)品析“牧童歌唱图”
1.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歌唱图”?
2.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
3.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你能当回牧童唱一唱吗?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导朗读。
一个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真是人见人爱呀!你能读出诗人对他的喜爱吗?骑着黄牛,唱着歌儿,牧童的快乐心情你读出来了吗?
(二)品析“牧童捕蝉图”
1.好一幅令人愉悦的“牧童歌唱图”啊!你们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想快点看到第二幅“牧童捕蝉图”呢?快来看看,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捕蝉图”?
2.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4.他为什么会“忽然闭口立”呢?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5.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6.指导朗读。
这孩子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天真可爱,还是那么的机灵活泼呀!难怪诗人把他写进了诗句中!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三)熟读成诵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话一点不假,这不,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诗句中观赏了两幅特别有趣的图画,而诗人的诗句更是让我们回味无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