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峨眉山月歌》:独特清新之风神现世

《峨眉山月歌》:独特清新之风神现世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峨眉山月歌》:运笔清新风神别具诗词呈现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发媒介。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月歌》:独特清新之风神现世

峨眉山月歌》:运笔清新风神别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文本细读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发媒介。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神化。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作者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中亚碎叶,5岁随父迁居四川江油。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他被称为“诗仙”。

教学策略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教师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一千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教师示范读,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www.daowen.com)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1)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

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秋”因诗歌押韵需要倒置到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2)不理解的地方有哪些?

(3)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3)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出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一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