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诗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成果!

古诗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成果!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融画理于诗情,蕴哲思于意象,读来余韵悠远,回味无穷。第三句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刻画出忘情秋色,其乐融融的诗人形象。杜牧的绝句诗一向受到人们称赞,许多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古诗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70篇成果!

《山行》:融画理于诗情蕴哲思于意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本细读

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独具特色。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悲秋的文学传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开文人悲秋之先河,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继承和发展了悲秋情结,欧阳修《秋声赋》则更是一派肃杀之气,把文人悲秋推向极致。但是,杜牧这首诗却一反封建文人的悲秋传统,通过描写山行途中优美的秋色,唱出一曲高亢的秋色赞歌。这与虽生于中晚唐多事之秋,却有济世安邦之志的杜牧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入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这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充分表现出了诗人才气的俊爽和思致的活泼。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融画理于诗情,蕴哲思于意象,读来余韵悠远,回味无穷。全诗好像一幅文人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由远及近,由淡至浓,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秋山风景图。

远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首句写山和山路。“远上”写山之高,路之远。“寒”说明时已深秋,天气渐凉,给全诗铺就了一层淡淡的冷色调做背景。“斜”指山路弯曲迂回,暗含曲径通幽之意。次句写白云和人家。寒山高处,白云缭绕,登高云深的诗人正觉有几分荒寂之意,却发现白云缭绕,或隐或现中竟有人家居住,骤然为全诗增添了几分生气。这两句写深山秋景,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画家,在深山白云处信笔点染出人家,于深山静穆中见人家生气之动,于白云生处见寒山之静,有动有静,动静相合。

近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三句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刻画出忘情秋色,其乐融融的诗人形象。山间美景,诗人沿途饱览无遗,但及见到了枫林晚景,诗人的审美情趣才真正与之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被深深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停车”观赏,似乎忘记了应该继续“山行”。

这里通过“停车”之“停”与“山行”之“行”看似矛盾的两个字,艺术地表现了枫林晚景之美对诗人心灵的强烈震撼。那么枫林之美究竟美在何处?末句,诗人利用红色的强烈视觉效果浓墨重彩地在这幅冷色调底色的秋山风景图上大肆涂抹,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点睛之笔,揭示出这就是诗人“停车”的具体原因。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从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的客观事实中,感悟出事物只有受尽磨难的洗礼,才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绚丽的哲理,神韵高远,极耐咀嚼。这句诗以鲜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也是“唐诗以意象取胜”公论的典型注脚,极富理趣美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这首诗通过山行秋游,摄取寒山、白云、人家、枫林等几组特定的静态画面,进行巧妙组合,通过时间的递延和空间的切换,它构成了一幅由远及近、由淡至浓、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秋景画面,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增添了许多美感。全诗虽写秋景,却充满生机,表现了开阔明朗、积极向上的意境。该诗体现了诗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美学观,不愧是杜牧七言绝句中的代表作。

作者链接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人,著名诗人,兼擅古文、填词、书画,而诗歌造诣尤高,在晚唐独树一帜,人称“小杜”,主要作品皆收录于《樊川文集》。杜牧的绝句诗一向受到人们称赞,许多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教学策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解释“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www.daowen.com)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第三、第四句。

要点预设: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教师指导读好后两行。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

秋词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临平泊舟(元)黄庚客舟系缆柳荫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2.收集整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或片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