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文本细读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静谧深沉。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诗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于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诗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中国诗重抒情的特质。
诗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舒缓、飘渺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定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诗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诗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
作者链接
张继(?—776年),字懿孙,一说南阳人;一说襄州人。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与皇甫冉、刘长卿交好。《全唐诗》存诗一卷,可信者三十余首,多为近体。内容以羁旅,题咏,酬赠为主。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我听说实验小学开展了“诗词素养”教育活动的实践。有的同学能背三十多首诗词,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来背一背。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想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2.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读课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二、初读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打开书开始吧。(出示课件,生自由读古诗。)
从大家刚才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第一个给大家读一读?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男生读,女生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www.daowen.com)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生读)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能读出一点“愁”的味道?(生读)
四、细读古诗,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生再次自由朗读诗文)读出味道来了吗?(生:忧愁。)
2.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齐答)愁!(板书:愁)他愁些什么?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哪个字?
3.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地,是吗?感觉挺有意思的。客,客是什么?(客人、游客、在外做客)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怕不是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一个人在外面,家乡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学生发挥想象)
4.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查过资料,介绍作者:诗人因为参加府试,没考中,感到愧对父母,为前途渺茫而愁。
5.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再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他母亲为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也没有,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五、精读古诗,感受古诗魅力,理解诗意
1.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请同学们再读读。
2.理解诗意。
哪个同学能把第一、第二句诗的意思说出来呢?(月亮已经下山了,只听得乌鸦在树上鸣叫。秋天的夜晚,寒霜透着寒意从四面八方向停靠的船袭来……)听你这么一说,老师都感到了阵阵寒意。突然,当——当——沉闷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从哪里传来?传到了哪里?(传到了诗人的客船里,飘到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诗文中第三、四行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哪个同学能把这两行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半夜时分从姑苏城外寒山寺里传来钟声,传得很远很远,传到诗人的客船上。)
3.学生自由说整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教师概括诗意。)
4.领悟倒叙的写作方法。
六、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现在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这首诗所描绘的秋景在你们眼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似乎很美。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让我们成为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寒冷的秋夜吧。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的秋夜,诗人乘坐的小船停泊在枫桥边……(语调低沉)
此时此刻,张继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背诵此诗。)
2.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既是一首诗,也像一幅画,更是一首歌。好,我们一起欣赏,跟随《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轻声地唱起来。(出示课件)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凄清的乌啼、寒气袭人的秋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无不烘托出诗人浓浓的愁思。总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