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登鹳雀楼》解析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登鹳雀楼》解析

时间:2024-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虚相谐,意与境浑。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实践策略:《登鹳雀楼》解析

登鹳雀楼》:意与境浑实与虚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一诗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诵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其他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日”这个词上。如果把“白日”理解为黄昏的太阳,那就可以理解为,依山而尽的大且圆的太阳,在暮霭的衬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紧贴山边,徐徐而下,仿佛对大地充满了依恋。它射出万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壮丽的。但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笔者认为,“白日”写的是中午时候的太阳。因为那个时候的太阳,从颜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感觉离我们最远的时候,也是最高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写太阳的高,但就是这样高的太阳慢慢地依傍着中条山消失尽了。这一者用太阳的高来衬托山的高,二者也写出了一个太阳动态的移动的过程。作者在思考?但继而进入诗人眼里的是“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它浩浩荡荡,滔滔滚滚。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语,黄河此刻正奔流在鹳雀楼下,距离大海还有数千里之遥,但它肯定会日夜不息,跨山越水,传涧飞壑,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归宿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一句,是写黄河的水流之长,也同时写出了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应该说,这两句诗,都从大处着笔,上句用观到的实景,写山之高,意在表达空间的纵向概念;下句用想象之黄河,写水流的长,意在确立空间的横向的概念,两句共同形成一个阔大的空间观念,这样就为下文的说理创造了条件。这是其一。其二,在对太阳的高、山的高、黄河的水流之长的描写中,张扬着一种大气,一种壮阔、奔放的气势,反映了一种包容一切的开放的盛唐气象。论景象,此两句实不逊色于谢朓的“大江流日夜”、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所咏写的“千古壮观”之景。而它表现的确是更集中,更纯净,在壮丽中还含有秀美。同时,从形象看,太阳之高、黄河之长、高山之峻,相互映衬;从色彩上看,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缤纷绚烂。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表现力,确实令人惊叹。

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两句中巧妙地运用了缓急、动静、虚实等多种对比,使得奇景秀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白日慢慢地移动,一个“依”字,体现出其势之缓。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个“入”字,又将其奔泻急切之势托出。本来,白日朝出夕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但诗人在这缓缓之势中,景中含情,呈现出一种眷恋、思考之意。而呼啸入海的黄河,将人的心也带向了大海,它的急切,实是道出了诗人的某种憧憬。白日无声无息地依傍着山消失,黄河之水,却是咆哮奔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如临其境,心情不由激荡。尤其是实虚相间的手法,在实景的基础上,又极尽想象之能事,使人们的思绪驰骋于天地之间,很自然地形成了阔大的空间,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所望之高,所想之远,其中寓意已然跃出。

有了前两句诗的铺垫,作者面对高耸入云的中条山,想象着日夜不息黄河水,这样高远开阔的境界,怎不使诗人思绪万千?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思绪,作者对如此美好的景象,自然是恋恋不舍,流连忘返,这样,就自然地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催人奋发、富有哲理的诗句。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也表达了诗人气吞寰宇的胸怀。

诗这样写,既见转折之妙,也具有含蓄之功。首两句,平平写来,都是写景;后两句,陡起波澜,畅叙感慨。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隐藏了深刻的蕴意。实虚相谐,意与境浑。

读罢此诗,短短二十个字,却使我们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且使我们受到哲理的熏陶、精神的鼓舞,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诗成为艺术精品的原因吧。

作者链接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教学策略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www.daowen.com)

2.(课件展示一幅卡通图,上面有几个按钮)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我要读”里去试一试,你可以到“生字俱乐部”里,戴上耳机,跟阿姨把生字学会了,再读这首诗;也可以戴上耳机进入“欣赏”,欣赏完叔叔的朗诵,再读这首诗;还可以进入“朗读”,自己直接朗读这首诗。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行吗?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6.一柔一刚,一静一动,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这两行短短的诗中,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7.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8.学生交流。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书写)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