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音合成与视听艺术-电视画面编辑

声音合成与视听艺术-电视画面编辑

时间:2024-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声音的合成电视艺术是视听艺术。在这则新闻报道中,有这样几种声音:一是解说,即用播音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陈述,通过解说,使我们对新闻事实有了清晰的了解;二是同期声,市民老周介绍其健身方法及起到的作用,其他人采取这种健身方法后的直接感受,这些人的现身说法,使内容更显真实,令人信服;三是背景音乐,与画面相配合,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而声音的加入又增加了一个表现造型空间,成为所谓的“第五度空间”。

声音合成与视听艺术-电视画面编辑

第一节 声音的合成

电视艺术是视听艺术。视就是画面,即艺术化了的视觉世界;听就是声音,即艺术化了的听觉世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看戏”,“看电影”,“看电视”,这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谁也不能只看不听。因为视与听,即画与声,是视听艺术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侧面,两条腿,缺一不可,轻一不可。

一 案例分析

案例10.1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记者王士惠、刘科报道的《锻炼是真正的灵丹妙药,老周的这一招请不要见笑》,这则消息讲述了郴州市民老周的养身之术与他人不同,他健身的方法是学乌龟爬。通过这种奇特的锻炼方法,他祛除了多年未曾治愈的顽疾……如今的他,带领着一大帮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了。

常规的消息类电视新闻制作注重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时效性,《晚间新闻》的这则报道讲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它具有很强的接近性和现实意义,能够通过拉近观众与节目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它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期声采访、配音配乐等,增强了其内容的娱乐性元素,大大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报道开头伴随着老周四肢在地上爬来爬去的画面,响起了歌曲《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序曲,人物的慢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拍相吻合,接下来,富有个性化和人情味的新闻配音同老周的个人采访声交叉出现,实现了多重有效信息的交互传播,观众既可以从新闻当事人老周那里了解开展该项运动的情况,又可以通过新闻播音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一个是第一人称,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主观讲述,一个是客观报道。新闻播音讲到“倒着爬,效果会更好”,画面出现了老周倒着爬的快动作画面,老周的龟爬动作愈加显得滑稽、有趣,与此同时采用了流行歌曲《喜刷刷》的音乐旋律,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则新闻报道中,有这样几种声音:一是解说,即用播音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陈述,通过解说,使我们对新闻事实有了清晰的了解;二是同期声,市民老周介绍其健身方法及起到的作用,其他人采取这种健身方法后的直接感受,这些人的现身说法,使内容更显真实,令人信服;三是背景音乐,与画面相配合,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

二 相关知识点

(一)电视中声音的呈现方式

电视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要素,电视声音的编辑就是指这三要素的选配、组接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综合处理技巧。电视中的语言以表意和传达信息为主,包括人物对白、旁白、解说。音响以表真为主,是人类重要的信息源,是我们感知存在、发展变化并得出结论的依据,从采集方式上看,有同期效果音响和拟音效果音响。音乐以表情为主,包括画面中人物(乐器)直接唱(演奏)出的歌曲(乐曲)这种客观音乐和来自画面之外、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制的主观音乐,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音乐主要是指这种主观音乐。

电视中声音的呈现形式,不外乎同期声、解说、背景音乐以及动效(即各种动作的声音效果)。从电视声音的出现方式来说,声音基本来自两种途径:一类是客观性声音,是前期拍摄现场录制的同期声,包括环境音响、背景人声、人物对白及客观音乐。例如火车的汽笛声、婴儿的啼哭声、雨声、机器的轰鸣声、球场上的呼喊、时钟的滴答声以及电视剧和新闻采访中的人物对白、各类音乐会、晚会中的音乐节目等。一类是后期编辑过程中录制或添加的解说、背景音乐以及动效。如新闻和专题片的解说,专题片中为用于表达画面内容的情绪、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而配制的背景音乐,电视剧中由拟音师模拟自然音响的效果而人工录制的音响等。因此,我们讨论电视声音编辑技巧,主要就是考虑选配、组接这两类声音以及声画之间的综合处理技巧。

(二)声音的作用

在我们观看电视节目时,如果关掉声音,会有这样几种感受:视觉内容的表现指向含糊了,信息量减弱;当听不到相关的对位声响时,影像的现实性和感染力下降了;离开了关联的声音,注意影像的时间减少了。可见声音在电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声音主要有以下四种作用:

1.声音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因素

电视是一种声画兼备的综合艺术形式,画面信息的传达是直接的、主要的,它把事物的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以一种直观、感性、直接的方式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大大增加观众对内容接受的直接性、现场性的同时,对内容的呈现却流于表象,缺乏内容意义的深度性和逻辑表述的思辨性,而声音元素的信息传播虽然是间接的呈现,但其表达出的信息往往可以在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事件的背景信息进行必要的深度剖析,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正确看待和使用声音手段来传递信息,注意发挥声音信息在节目内容的组织和意义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声音是多层次、多色彩的表现因素——增加了一个空间维度(第五度空间)

一维线,二维面,三维立体,四维运动(时间),影像是通过二维平面实现对三维立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二维平面上造成三维立体的幻觉,时间加入的四维运动强化了影像的立体幻觉。而声音的加入又增加了一个表现造型空间,成为所谓的“第五度空间”。也即影视的构成空间由视觉的四度幻觉空间与听觉空间复合为五度空间形态,声音使画面具有了强烈的透视感、立体感,能够表现复杂、多样的意义和内涵,引发观众的无限联想与想象空间。镜框能框住影像,却框不住声音。声音在突破镜框制约、造就画外空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与影像一样,声音也具有时空造型功能。

3.声音提供了黏合视觉空间的结构契机

声音表达的时间线性特征,使其比影像具有更强的空间连续性和自由度。一段连续的声音(音乐、对话、音响)可以成为钩连片段性影像的结构契机,既能够连接同一场景的不同镜头,也能将不同时空的镜头贯穿起来,还可以转换场面、过渡段落。比如在场景转换时,后一个场景的声音先于画面出现,造成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特殊心理效果,常用来交代两个场景时空之间的关系。

4.赋予静态视像以动感的可能——声音能使画面活起来

声音顺序更替的线性联动效应,与影像相配置,通过连觉通感能使静止凝固的图像产生似动感。

(三)声画关系

在影视语言构成中有三种基本关系:(1)视觉关系——影像与影像之间的组接关系;(2)听觉关系——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3)视听关系——影像与声音之间的合成关系。

每一种关系都存在着水平联系和垂直叠合现象,其中的核心是声像关系。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画面的组接原则和技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听觉关系和视听关系。

1.声音处理的主次原则

在处理声音的关系时,有三个原则:

一是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

二是在两种以上声音出现时,主次声音音量比例要控制好:不要让次要声音干扰了主要声音的正常传达,也不能让次要声音音量太低而无法起到应有的烘托作用,这个问题在给语言声配以背景音乐的时候会经常遇到。

三是一般情况下,最好只控制两种声音,如果有两种以上声音出现,次要声音控制时间不要太长。

虽然影视声音中以人声为主,但在语言声的各个构成元素中,主次关系也要随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采访人物的同期声和解说不可能同时为主,采访是重要的,一般采访的声音都是为主的。但是为了更概括地叙述,可能被采访人的主要观点说完后,把采访声压低,使之成为解说的背景声,解说上升为主要声音。

音响作为背景声处理的时候比较多,常常是画面和解说词的气氛性声音,比如对热火朝天施工现场的介绍。如果失去了现场施工的背景声音,解说和画面都是苍白的。

背景音乐常常作为画面情绪、气氛、形象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但有时也跟着解说的感情走。要注意的是,有解说时,背景音乐的音量应控制在解说音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大小,以不干扰解说词为准。

虽然在声音处理时,一般规律是以同期、解说为主,音乐、音响为次,但在一定的情绪下,可能同期声逐渐降下去,而背景音乐的声音逐渐增强,以配合画面内容中日益高涨的情绪。

2.声画关系

(1)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是指声音与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画面形象的结合形式,它是声画关系各种形式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声音若与画面融为一体,声音就能够烘托画面形象,渲染画面情境中的气氛,使视觉形象更为逼真,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视觉形象。声画合一有两种情况:一是声像合一,即声音与影像内容完全一致,即画内的人与物就是发声体,对口型,对动作。其表现形态是:视=听,即视觉时空与听觉时空合二为一,声像表情达意具有同指性。电视节目中同期声采访、主持人出图像解说以及同期声效果音响,就是典型意义上的声像合一,在电视新闻和纪实性风格的节目中运用广泛。二是声像同步,即声音与影像同步展开,彼此配合。声音多来自于画外,旁白、解说对应说明或解释影像内容。当然解说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看图说话的图解画面,而是解说词紧密配合画面,去阐述画面形象中蕴含的更多信息,去发掘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www.daowen.com)

(2)声画并行(对位)

所谓“声画并行”,又称“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相对以其各自的表现逻辑和构成规律并行发展,通过相异的时间进程来组成趋同的空间,所谓“殊途同归”。声画并行强调声音的独立表意作用,以画外声音表述推动影像内容的发展。比如故事片中对过去的回忆,画面是过去的场景,声音是回忆讲述。又如在人物纪录片中,解说词是对人物过去成长历程的追述,画面是表现人物现在的工作与生活。“过去时”的解说和“现在时”的画面各成一条线并行发展,通过观众视听结合的联想,把并行的声画两种元素结合起来。

声画对位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组合关系的一种升华。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重复表现同一事物,而能各自发挥作用,从而大大扩大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电视中的声音与画面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既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合一,但两者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涵义。

(3)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分别以其相对独立的时空逻辑各自展开,彼此叠合而形成或对比、或对立的复调结构。这是“画内空间+画外空间”的最高表现形态,也是蕴含张力最大的视听形态。声音与画面以不同的时空方式对表达内容进行声像相对或相反的组合,从而获得相反相成的隐喻象征效果,产生超越视听组合的第三层含义。

如电影《祝福》中祥林嫂、贺老六拜天地一场戏:

画面:祥林嫂悲痛欲绝,满面泪水

声音:欢乐的吹打乐

这是以客观性音乐形式出现而形成的声画对立。

二战影片《逃离索比堡》中:

画面:成群的犹太人衣衫褴褛,扶老携幼,被荷枪实弹、挥舞皮鞭的纳粹驱赶上火车;从闷罐车窗伸出一只只绝望的手,火车驶往集中营……

声音:施特劳斯悦耳动听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音乐声由押车的纳粹所播放)

这里,极不协调的声画组合形成强烈的冲撞和极大的张力,从而营造出极富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感知与思索空间。

(四)不同声音的处理技巧

1.电视语言声的编辑技巧

(1)人物对白的剪辑

根据对白内容和戏剧动作的不同,人物的对白可以实施平行剪辑和交错剪辑两种方法:平行剪辑,即对白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这种剪辑方法的特点是比较平稳、严肃而庄重,但稍嫌呆板,一般应用于人物空间距离较大,人物对话交流语气比较平稳,情绪节奏比较缓慢的对白剪辑中。在处理手段上,平剪也有“松”、“紧”之分:会议上人物的发言,人物在正常情况下的对话聊天等一般剪得比较“松”,即在上一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和下一个镜头切入时,声音和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使用这种方法时,上下两个镜头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往往有思考的过程;而在剧情紧凑,比如两人争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情况就剪得比较“紧”,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完就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同步切入。具体而言,“松”、“紧”的把握主要还是根据内容情节节奏来决定。

交错剪辑,即上一个镜头声音和画面不同时同位切出,或下一个镜头对白和画面不同时同位切入,即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拖声法和捅声法。如将上一个镜头里的对白延续到下一个镜头的人物动作上来,从而加强上下镜头的呼应,使人物对话显得生动、活泼、明快、流畅。它一般应用于人物空间距离较小,人物交流较多,语言节奏较快的对白的剪辑。这种剪辑有助于镜头的衔接,有助于人物情绪上的连贯。

(2)采访同期声剪辑

同期声以其真实性的魅力在纪实性节目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期声能够真实地表达被采访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参与感。采访同期声的剪辑不仅要考虑画面的流畅,还要顾及声音的和谐。主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内容精练;二是要衔接顺畅。

同期声是电视纪实的重要手段,同期声的使用,对于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采访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讲得精彩绝伦,有的讲得平庸无奇。而且谈话人的语速、口头禅、思考停顿,可能使整个谈话拖沓、冗长,甚至索然无味,谈话内容只有集中、凝练、主题突出,才会显得紧凑好看。因此,同期声的运用是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人物同期声一定要言之有物,能够表达一定内容,或讲述事实,或表达观点,或激发情感。剪辑时还要考虑语气的连贯,不能在片中留有太明显的剪辑痕迹,否则就会失去谈话的原有面貌,无法取信于观众,甚至会让观众怀疑是断章取义、弄虚作假、颠倒是非。所以,同期声剪辑的关键是恰到好处。

在处理同期声时,有时被采访者讲话时间较长,整个段落的表达缺乏连贯性,有用的没用的内容混在一起,如果只挑选有用的内容组合,语气不连贯,会给人东一句西一句的感觉。此时,可以考虑用解说词压缩、提炼被采访者的谈话,将其整理成为几句或几段结构严谨、词语顺畅的句子,借助播音员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当然,其中的关键语句还是要用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

在较长的同期声讲话段落或接点处,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图片和资料镜头,可以丰富讲话内容、拓展新闻的信息量。将同期声作为画外音处理,既可以弥补同期声太长显得单调的缺陷,并解决因为挑选谈话内容而产生的画面不连贯的问题,还可以使观众通过视听,更准确地理解内容、加深印象。

2.电视音响的编辑技巧

音响是一种特殊的电视声音形态,它是人声、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电视音响中蕴含着大量的非语言信息,与文字信息相比,它是具体、直观的信息传播形态。在电视纪实类作品的创作中,音响能够配合画面再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使整个内容的呈现更加真实可信,生动、具体的实况音响效果可以大大加强事件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在采访的画面中要注意采集原生态的、有典型内容的、有特色的音响。电视音响的制作,应选择朴素、真实的现场音响,注重表现细节的音响,含义深刻、语言精练的音响,富有典型意义和本质特征的音响。在纪实类作品的创作中,音响与电视画面的组合首先考虑的是符合现实的真实,这既是纪实音响剪辑的出发点,又是剪辑效果的落脚点。要善于使用音响事实说话,少发议论,紧扣主题,做到自然流畅,正确处理文字信息与音响信息之间的关系,不要表层意义上的简单重复,应该彼此相互补充。

与纪实类电视作品的剪辑原则不同,一些艺术属性较高的电视节目对音响创作的要求是:不仅仅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生活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增强戏剧效果,以此塑造人物的情绪、性格。特别是在电视剧、电视晚会、电视散文等节目形态的剪辑中,对拟音、特殊音响、人工音响、延时表现等手段的使用,可以产生主观性较强、渲染气氛和象征意味的剪辑创作效果。音响效果的剪辑要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艺术上的需要来创造性地加以处理,要把握音响剪辑创作的基本规律,结合画面内容找到正确的剪辑方法,即根据实际的创作需要,有重点、有层次、有起伏地加以灵活运用,要避免在音响剪辑过程中机械地完成音响与画面的组合。这样的自然主义的处理对于艺术性的影视创作是有害的,因为它干扰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干扰了观众准确地把握编导人员的创作意图。比如,在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在处理开篇与结尾场面时,导演采取现场音响与非现实音响、客观音响与主观音响相结合的手法:网球场上,男女主人公大宫、夏子因打球而相识、相爱。夏子死后,大宫独自一人来到雨中的球场。球场上空回荡着夏子生前富于活力的喊声:“球太高了,球太高了”以及击球时网球的声音、夏子爽朗的笑声……然后是一片沉寂,只有雨声。这个场面的音响处理,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大宫此时此刻痛苦而复杂的思念之情,极具情感的冲击力。

音响与画面之间的剪辑,可以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实现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这种转场的音响效果有时可以作为唤起人物或观众回忆、联想的艺术创作手段进行处理。电影《建党伟业》中,陈公博在党的一大会议期间度蜜月,妻子在大东旅馆的血案中遭受惊吓,夫妻两人没能参加在嘉兴的会议。在这个过程有两个镜头的组接:一个是在大华旅馆的客房里陈公博夫人受惊吓的尖叫声,一个是上海车站月台上蒸汽机车的汽笛声,两者在声音形态上具有相似性,因而衔接自然流畅。

3.电视音乐编辑技巧

电视音乐不同于一般的纯音乐艺术形态,比如音乐会中的明星演唱或交响音乐会上的乐曲演奏,它是电视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电视节目剪辑过程中的重要创作领域。衡量其好坏的标准绝不是简单的唱得好或演奏得出色那么简单,而是是否揭示了整个作品的创作主题,是否符合剧情创作的实际需要等等。其实,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音乐元素是渗透在各类节目之中的,由此衍生出与音乐有关的各种节目类型,像MTV、电视戏曲、电视剧音乐,或主题音乐、插曲、主题歌,另外还有背景音乐、特技性音乐、效果音乐等。

那么,电视音乐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音乐的写意性特征使其艺术形态更擅长于抒情、渲染、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一种情绪性的感情活动。

比如,在声画剪辑中,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延伸、拖后而实现场景的自然过渡,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能使某一特定场景产生特殊的感染力。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中,有时则能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与其他声音剪辑一样,音画关系可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形式,其中音画对位又包括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起着解释画面,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从特定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内对音乐与画面做不同侧面的表现,两者形成“对位”关系,以期更深刻地表达节目内容,但音乐并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节目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空间和潜台词。

电视音乐的剪辑要选准剪辑点,剪辑点应选在乐段或乐句的转换处,否则会破坏乐曲的完整感。段落过渡要自然,不要有明显的间断点。配乐的进出要考虑旋律的行进,开始的乐曲一般用上行句,结束句宜用下行句;两段音乐衔接处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人听起来自然、流畅。

在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音乐元素的编辑一般较为谨慎,不能过于“艺术化”,不能对重要画面信息形成干扰,也就是说,不能影响事件报道的新闻性、真实性,内容的呈现要朴素自然、简明流畅。近年来,在一些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当中,音乐成了整个节目进行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因为这些谈话形态的节目在画面内容展现方面受场面环境的制约,在空间表现上相对固定,处于重复静止的状态,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镜头调度,但在编导手段上仍然过于单调,大大降低了该节目的可看性。音乐元素的注入大大提升了导演创作的现实空间,在展现环境、渲染气氛、把握节奏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艺术属性较强的电视作品制作中,编辑人员要充分把握具体音乐的特性。从电视音乐的创作效果来看,有揭示事件矛盾冲突中人物心理活动和丰富感情世界的戏剧性音乐;有抒发故事中人物内心感情的抒情性音乐;有对具体画面事物和事件情景及其具体、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的描绘性音乐;有表现画面色调整体意境特征的色彩性音乐;有带有虚幻朦胧感的幻想性音乐;有以制造某种特定环境气氛为主要目的的气氛性音乐……在电视剧、电视晚会、电视散文的创作中,电视音乐主要在揭示创作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展现矛盾冲突、制造环境气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对音乐元素进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要片段状地选用相关音乐作品的合适乐段、唱段,然后进行拼剪、挖剪。首先将音乐按画面长度剪接成混合录音用的音乐声带,如果声音的长度与画面的长度不相符,可以通过剪接声带的手段将乐曲中的某个乐段、乐句、音符剪去或加以重复,从而缩短或延长音乐的长度,使音乐与画面的长度相适应;其次,为了使声画组合更流畅,可以通过剪辑声带的手段将乐曲中某些乐段、乐句之间的位置加以调换或重新组合;最后,用剪接声带的手段将不同作曲按画面的需要连接到一起,并使音乐在旋律、和声、调性、配音等各方面自然流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