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影视节奏分析,节目的视听效果综合把握

影视节奏分析,节目的视听效果综合把握

时间:2024-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影视节奏分析影视节目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掌握好节目的节奏。要实现节目整体节奏的和谐统一,必须在创作节目时对影响电视节目视觉与听觉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把握。二相关知识(一)影响节奏的基本造型因素1.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摄像机所记录的主体,其运动本身是有节奏的,比如,游乐园里翻滚列车呼啸而来的强烈震撼,广阔湖面上群鸟翱翔的舒展,都可以成为整个节目的节奏构成元素。

影视节奏分析,节目的视听效果综合把握

第一节 影视节奏分析

影视节目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掌握好节目的节奏。要实现节目整体节奏的和谐统一,必须在创作节目时对影响电视节目视觉与听觉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把握。

一 案例分析

案例6.1

《中国成都》(彭辉编导,1999年摄)是展现美丽成都的一部电视片,在编辑《中国成都》的时候,编导以音乐为基础,为全片进行了节奏规划。这种规划保证了个别镜头或段落的处理被精确地组织在一个总的节奏整体之中。全片以音乐为基础节奏线索,画面的编辑节奏与音乐的情绪起伏相配合:当音乐深沉舒缓时,画面是城市缓缓移摄的全景或大远景;而当音乐激越时,画面表现都市的喧嚣和忙碌的人群;当音乐进入欢快跳跃的木管声部,画面转入电脑装配线的机械手运动以及饮料罐装线的节律运行。不仅如此,在一个声部行将结束的当口,一辆游乐园的翻滚列车呼啸而来,夹杂着巨大的隆隆声,这隆隆声刚好在一个音乐小节的气口上终结了乐曲。然后,是三个不同摄像机位的独木舟沿斜槽向下俯冲的镜头,最后一次俯冲突然被处理成慢放:独木舟冲下,溅起巨大的水花,舟上的少女们发出欢快的尖叫声并伴着巨大的击水声。所有的声响倏地结束,休止两拍之后,另一乐章旋律响起,镜头以大远景面对长街通衢,猛然抬升。一会儿,高昂的小号吹出一串振奋的、向上爬升的单音,而暖色调子的画面上、经过特技处理的一轮朝阳正衬着高高的路灯杆向上跃升。音乐渐渐加快,渐趋强烈,画面上同步流动着经过加速处理的穿梭的车流、人流,以及体育场在瞬间由黄昏转到黑夜继而又突然灯火通明的场景。最后,在本乐章结束的时候,画面回到演奏中的交响乐团,当乐曲完全结束的那个点出现后两拍,一位小号手对着号嘴轻轻吹了一口气“呼”,作为乐章的结束。另一段乐章采用了非常乡土曲艺——四川清音婉转清丽的拖腔,然后接深情的间奏,而画面却是若干十分现代的都市高楼大厦的远景叠化,这又酝酿了一种韵味十足的声画分离的效果,这种效果令人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全片的剪辑点常常精确地与乐曲的节点相配:女孩子在试衣镜前的一回眸,慢放的舞蹈者的一个跳跃,时装模特造型停留之际的一次镜头急推。这些,都可以成为音乐转换的节点。总之,全片充满了类似的节奏处理,这种处理把一部本来可能枯燥乏味的城市概况片转化为充满意趣甚或震撼人心的印象片,淋漓酣畅地传达了编导者对这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城市的感受和热爱。

二 相关知识

(一)影响节奏的基本造型因素

1.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摄像机所记录的主体,其运动本身是有节奏的,比如,游乐园里翻滚列车呼啸而来的强烈震撼,广阔湖面上群鸟翱翔的舒展,都可以成为整个节目的节奏构成元素。一些优秀的演员能把剧情所规定的人物内心所体验的各种手势、表情和形体动作节奏体现出来。英国影片《红菱艳》中有两个镜头,长度都在61米左右,但节奏感却完全相反。一个镜头是在舞剧《红舞鞋》第一次演出,蓓姬从教堂的广场一直跳到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另一个镜头是蓓姬跟随克拉斯特离开莱蒙托夫舞剧团之后,一天深夜,克拉斯特悄悄起床到邻室弹琴,随后,蓓姬也起来,她在柔和的月光照耀下,拉开抽屉,拿出心爱的舞鞋……前一个镜头是近于疯狂的快节奏,而后一个镜头则是抒情的沉重节奏。造成这种不同节奏感的,不是镜头长度,不是拍摄方法,而是镜头内人物动作的强度和速度。除主体之外,陪体或环境运动也是表现影像节奏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纪录片《龙脊》中烟雾缭绕的大山、错落有致的梯田,使景物介入到叙事之中,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影像运动节奏。

镜头内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主体运动快,则节奏快;主体运动慢,则节奏感慢;在主体动作中动接动,则节奏加快;在动作暂停处静接静,则节奏放慢;同向主体动作的顺势而接,则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连接,则节奏变得活跃、视觉跳动。

2.摄影(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摄像机在进行推拉移升降和改变焦距的物理运动时,可以使被摄物像产生各种各样的运动节奏变化。因此,在当代一些电影作品中,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节奏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惊险片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由直升机航拍的主观镜头:在险峻的峭壁峡谷或迷宫式的高大建筑之间穿梭飞行,左弯右拐,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从险境中猛然脱出,镜头以大广角随着飞机急剧提升,倏地,眼前呈现一马平川或辽阔城区。这里,镜头或许只有一个,但摄影机本身的运动构成了从急促、紧张到舒展、寥廓的变化。这种动态摄像还是MTV创作的常用手段,比如一些摇滚类型的电视音乐作品就常会使用快速推拉镜头来表现音乐强烈的节拍和感情色彩。

而且,运动摄影能够给予静态物体以运动的效果,产生节奏的变化。比如,有这么一段镜头,拍摄的对象是一条路、几块路牌,但是在摄像机和剪辑作用下,这些静止的物体具有了运动的变化:

镜头1:中远景 镜头顺公路向前移动(衬坦克履带声);

镜头2:中景 移动摄影拍摄路旁的树、电线杆(运动速度加快);

镜头3:近景 顺着前进方向,向一组路标推进,最后速度放慢;

镜头4:大全景 镜头突然急推,路标充满画面(衬枪声大作)。

在这里,通过摄像机运动和剪辑作用模拟了战争中的一个场景:部队向前挺进,在即将到达某地时,挺进速度放慢,但是突然遭遇激战,气氛陡然紧张,摄像机的速度很好体现出叙事节奏快、慢、快的内在变化。

3.镜头景别与角度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我们观看远景时比较松和舒缓,观看近景和特写时就容易紧张起来。在一般情况下如此,特殊情况,如近景中的主体位置一直不变或没有动作,紧张的状态会削弱,节奏变慢。如果远景镜头切换较快,也可能使观看活动变得紧张、节奏加快。

一般地说,把远景-近景、大全景-特写包括快速变焦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的片段,以及将不同角度,如俯拍、仰拍、摇拍、移动拍摄而成的镜头较快地组接起来的影片段落,对观众的视觉冲击较强,观众的视觉节奏就加快;相反,以长镜头或相似景别组接起来的片段,观众的视觉节奏相对减缓。

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里,起义水手与军官的搏斗一场戏是说明这一类情况的经典例子。爱森斯坦从上方、下方和各种稀奇古怪的角度来拍摄打斗场面,并将镜头交错剪辑,从而成功地在未增加事件本身力度的情况下,增强了画面狂暴的力量,加大了节奏的力度。

4.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光、色、构图等都是影视画面中的重要视觉因素,而且是流动的视觉因素,这种流动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

比如,在暗色调中突然出现光亮,高调画面就改变了原有的视觉节奏,而有规律的变化就可能形成一张一弛的节奏感,色彩的节奏原理也是同样的。BBC音乐频道的一部形象推广片以若干著名歌星演唱同一首歌为主线,音乐的旋律是其节奏基调,由于画面均以歌星演唱的中近景形式出现,虽然风格统一,但是视觉节奏不免单调。于是,编导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幻灯机,以推拉幻灯片的动作作为调节视觉节奏的点;同时,幻灯片推拉所形成的光影变化就像音乐的节拍,打破了主导画面的单调感,使由视觉节奏、音乐节奏和内在的内容节奏共同构成的整体节奏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见统一。

5.声音对节奏的影响

由于声音本身具有长短强弱的变化,因此,声音造型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1)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组合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

首先,一段音乐本身的强弱变化就是节奏上的起承转合。在一些以无解说词、音乐为主的电视片中,镜头转换的节奏往往依据音乐节拍形成的节奏,而且听觉节奏一般会比视觉节奏更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情绪。《申奥片》中选用了三段总体节奏完全不同的音乐,这三种性质的音乐交替贯穿,给人们以或热烈、或激越、或舒缓的感受,在紧张的快节奏后有舒缓的旋律作为节奏的调剂,而一旦节奏松弛到恰当的程度,又立刻跟进新的视听变化。所以,跌宕起伏的音乐可以带给观众强力的节奏刺激。

其次,几种不同性质的声音之间的对比也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在一些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的电视片中,适时地加入某些同期声或音响效果,以反差来吸引关注或衬托情绪、调节节奏。在实践中,这样的技巧已得到越来越巧妙的运用。在一个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访谈节目中,编导利用各种资料编辑了一部介绍杰克逊童年的短片,童年时的杰克逊已是深受人们欢迎的童星。全片以回忆性的抒情旋律为节奏基调,其间穿插了杰克逊所演唱的快歌片段、动画效果的拟声、采访人物的只言片语,整个节目就像一件多声部的作品,视听形象丰富但统一,毫无单纯旋律衬托所可能导致的单调感。

在这样的声音处理上,要注意主次关系的把握,平均用力反而会削弱声音的表现力,所以,要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声音部分,比如,同期声应该非常简洁,音响效果要突出或者典型,如欢快的笑声、纯洁的童声等。

(2)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可以增加叙事的内在节奏感(www.daowen.com)

声音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它和画面有机配合而形成的声画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相对于画面的静,声音的动在调节节奏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比如,一个人站在铁路上的静止画面,此时,节奏是平静的,但是突然,画面外传来火车长鸣轰然离站的声音,这个声音会打破原有的平静,使内在叙事节奏发生变化,而火车声的节奏快慢也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对于电视来说,声音不仅是蒙太奇效果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电视叙事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解说词、人物采访、现场声各自具有不同的节奏因素。通常,现场具有较强的动感;而解说虽然可以有各种语速、情绪,但是,总体上仍然会显得比较单调;人物同期声又各具性格特征。所以在电视节目的编辑中,一般需要考虑这几种声音的搭配运用,以避免单调。

6.蒙太奇节奏——剪辑节奏

通过镜头长度变化、镜头转换速度、镜头结构方式等剪辑手段来形成节奏是影视节奏控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镜头长度及转换速度的关系体现为剪辑率的变化:剪辑率高,节奏快;剪辑率低,节奏慢。镜头结构方式既体现为镜头连接顺序,又可以指镜头连接的技术方式,比如叠化、渐隐渐显、变焦、划像等,它们都包含有节奏因素,这需要根据具体作品的要求来考虑这些技巧的节奏功能。我们在镜头连接技巧中已经涉及这些技巧的视觉特点及节奏效果,在此不再赘言,这里着重想谈镜头序列、剪辑率与节奏的关系。

不同的剪辑速度展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匀速剪辑(即匀速的镜头转换)显得从容稳定;慢速剪辑(包括采用慢动作处理)多用于情绪的抒发,节奏舒缓;快速剪辑则易激发强烈的情绪。

以交替快切为例:交替快切是指平行交替地剪接两组甚至两组以上的镜头,往往用于表现矛盾、冲突、悬念、对比等情绪状态。在这样的剪辑中,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应该保证有相当的长度,因为第一个镜头起到交代作用,让观众明白发生了什么;最后的镜头代表结束,由中间快速剪辑所积累起来的情绪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在内容上也是对叙述结尾的交代;而中间段落的加速快切,节奏上呈不断递进态势,可以形成不断加剧的紧张感,从而吸引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剪辑方式中,由于视觉暂留作用,采用后一镜头比前一镜头稍短的方式,较之同样长度的匀速剪辑会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一组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中,如果匀速剪辑,则越往后,镜头的剪辑节奏反而会越慢。如果想保持匀速效果,后一镜头应该相应地少两帧,依次类推,这就是剪辑中的加速度规律。

镜头转换速度的快慢是与这一段落的节奏基调、镜头构成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编辑,要善于判断每一个镜头内以及各种镜头组合所蕴涵的节奏因素,结合叙述内容,有机地安排镜头序列,从而结构出最适宜的镜头转换节奏。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这个关于伐木的例子:一个人在锯树,他紧握钻锯,木屑四溅,大树倒了;另一个人也在锯树,他汗流浃背,油锯在颤动,这棵树也倒了;第三个人在砍树,他脸部肌肉震动,非常严肃,最后树也倒了。

显然,这样的镜头连接很啰唆。在这里,油锯震动、木屑四溅等特写镜头动感效果较强,但是,与大树倒下的镜头相比,动作幅度差别甚大,如果像现在这样分割处理,各类动作的节奏感都无法得到加强。

如果改为:人们在锯树,有的人紧握钻锯,油锯在树缝中震动,有的人汗流浃背,有的人肌肉抖动,油锯仍在颤动,木屑四溅。这些镜头一个比一个剪得更短一些,然后,再接上一棵树开始倒了,另一棵树接着倒下了,又一棵树倒在了地面。后三个镜头中第一个镜头在树倒在半空中即切断,接第二棵树正在倒的镜头,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从树已经开始倒开始直至倒在地面,稍留一些长度再切换,意味结束。

新的结构序列利用了画面相似动作在动势上的积累和加速剪辑,强化了锯树时的紧张气氛以及树不断被砍倒的意义,节奏感增强。

以上简略分析了一些基本的造型因素对于节奏的影响。事实上,还有一些营造节奏的方式,比如,利用字幕的变化,利用构图变化等,都可以形成节奏。

(二)电视媒体在实践中对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电视媒体及电视艺术从电影中继承了节奏领域的几乎全部理论遗产。而随着电视媒介表现手段的发展,当代电视在实践的深度、广度上,在对大众生活施加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都发展到了电影所无法企及的程度。与此相伴,电视媒体在实践中对节奏的理解和运用,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1.多语境电视语言的使用使节奏处理手法更为丰富

过去对电影语言节奏的研究,一般仅局限于故事片的对白;而在电视节目中,解说词、主持人言语、各种访谈节目(脱口秀)、电视剧对白等等,语言使用数量大、品类多,其间的节奏状况也丰富多彩。系列片中常常采用解说词男女对播,主要就是基于节奏调适的考虑;而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戚沉郁,也显现了对节奏的处理;访谈节目更复杂一些:嘉宾的发言、现场观众的提问或发言,经主持人组合调度,常常形成一个节奏变化丰富的话语系统。电视片中,画面及解说被同期声采访突然打断,其后又继之以画面解说,也是惯常的节奏处理手法。

2.各种不同类型节目元素的组合具有创造节奏的意义

现场、演播室、记者、主持人、嘉宾……多种元素的组合已成为电视节目的常态。在电视栏目里,“主持人+若干单条电视片+片头片尾”是最基本的组合,这中间的变化就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而具有节奏上的意义了:从片头短暂而强烈的视听觉刺激,过渡到演播室里主持人温文尔雅、略显雕琢的主持,再到外景短片的自然和嘈杂,再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串场MTV,再到……还可以再列举下去,观众完全能感觉到那种起伏的节奏脉络。且不说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各种节目、串场、主持、灯光、舞美在导演安排的节奏线索的支配下所创造的节奏现实,就是在纯新闻性的考古发掘电视直播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发掘现场的实况或一律的演播室专家访谈,也是不可思议的。通常情况是:现场+演播室+背景插片+提示性短片,等等。这种不同节目元素的组合变化,构成了跌宕起伏的节奏。

3.特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创造节奏

在一些写意色彩浓厚的节目中常常运用特技手段来调整节奏:在正常速率的一组镜头之后突接慢放镜头,节奏感觉是时空突然“凝滞”;在一望无际的枯黄草原突然由此及彼铺开鲜花,那是一种绽放的惬意;甲画面从右向左卷成轴,乙画面从天外悄然而至,丙画面像钢化玻璃般碎裂,颓然崩解成丁画面……尤其是电脑合成技术的日益精进,使电视节目的特技手段拥有了无限可能。现实中存在而又看得见的,现实中存在却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现实中不存在而仅仅在意识中存在的,所有的一切,电脑特技都能创造出来。这同时也为创造节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上面只是分别从不同的类型简述了影响电影电视节目节奏的主要因素。但是,节奏是一种复杂得多的存在,在实际情形中,其中的各构成因素实际上是综合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把影响节奏的各类因素综合起来,才能获取关于节奏创造的全部信息。

如果我们把节奏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对待,那么,对其中单个镜头与单个镜头的处理,对段与段、章节与章节的处理,对其中各式各样节奏因素的处理,就可以在编辑构思阶段予以规划,这种规划把上述因素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和安排,并以最终将其组织成能够为观众提供整体节奏审美感受的总体结构为目标。

还要指出的是,对电视从业人员而言,对节奏的种种理性分析和归纳,其最后的目标都是导向对节奏的理解和感悟,导向培养在此基础上感知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三)电视节奏的主要功能表现

1.协调和统一整部作品

一部影视作品中,在情节线索发展之中,事件之间、段落之间、主要场面和交代性过渡场面安排在什么位置、分量占多少,要靠节奏来表现;人物的上下场、动作连接、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要靠节奏协调,剧情情节线和情绪线的控制,也要靠节奏上的处理。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就是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法来结构的,影片共分五幕,其中低潮——把死者运上岸,放在第二幕结尾与第三幕开头处(三分之二的位置),他认为这样安排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单个段落的处理也是这样,如“敖德萨阶梯”一场,前面联欢到后面镇压的转折点,也放在了黄金分割点上,即该场戏的三分之二处。

2.表现情调

虽然节奏并不是引起情感体验的唯一因素,但它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短拍子表现激动、慌乱、活泼、快乐;长拍子表现稳重、消沉、呆板、镇定。不同的节奏可以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表达不同的情调。

3.表现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心理

鸟语花香的环境必然需要舒缓、轻快的节奏;紧张、激烈、恐怖的场面必然需要急促、强烈而不和谐的节奏;充满青春活力、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角色必然需要跳跃、明朗的节奏予以表现;而老态龙钟、神情黯然的角色,必然需要缓慢、沉重的节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