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画面编辑-画面思维训练效果

电视画面编辑-画面思维训练效果

时间:2024-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相关知识(一)画面思维的文字描述——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电视节目以画面和音响分列并连续构成的文字表现形式。撰写分镜头脚本虽然不是电视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但通过分镜头脚本的写作训练,能够加强自己的画面意识,逐步养成电视画面思维方式。

电视画面编辑-画面思维训练效果

第二节 画面思维训练

电视画面编辑的学习与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写分镜头脚本和对经典作品的拉片分析来培养自己的电视画面思维能力。

一 案例分析

案例2.4

小王准备制作DV短剧《我的大学生活》,他能直接拿着构思好的短剧脚本进行拍摄吗?他应该如何做呢?

事实上,这类剧情类的电视作品往往都需要在电视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分镜头脚本才能进行拍摄,比如说剧本中有“我”与两位同学打架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怎么用画面来表现呢?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用中景?是否需要特写?在什么地方用特写表现?表现哪部分?是“我”愤怒的眼睛还是挥出的拳头,或者两者都用?如果事先不设计好,在拍摄现场便可能无所适从,或者全凭感觉拍摄,到后期进行编辑时才发现拍摄了大量的素材,却没有足够需要的画面。因此,小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立即拿起摄像机组织演员拍摄,而是将短剧剧本改写成分镜头脚本。

要完成好分镜头脚本的技术性工作,电视创作人员就要在文学素养、思维方式、创作观念、风格、手段等方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悟性,如此方可以做好工作。影视创作过程从表象上看是一种技术活,实际它的核心环节在于内容,对内容的解读、分析、认识的深浅必然与创作个体的文学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小王拍摄的DV短剧《我的大学生活》,如果有小说或者剧本的话,那么小王就必须认真分析文本,研究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自我的元素。没有经过这一关,直接进入分镜头设计就会是一个严重错误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我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小王在完成DV短剧《我的大学生活》过程中,必然有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在分镜头脚本的写作中,主题的确定、事件的选择、镜头内容的选择与取舍等都会渗透出小王的主观意识与感情。因此,我们说思维方式、创作观念、风格体现了创作者小王的个性,是完成好分镜头脚本的重要前提。

那么,什么是分镜头脚本?作为电视编辑,为什么要学习写分镜头脚本呢?

二相关知识

(一)画面思维的文字描述——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是电视节目以画面和音响分列并连续构成的文字表现形式。分镜头的目的,在于设计采用不同的画面、音响对被拍摄对象进行解析,分割段落和场次,进而用屏幕形象和声音形象的对比、隐喻、积累、冲突等对列关系,制造艺术效果。它是电视节目编导者思维的结晶,其核心是运用合理的镜头叙述内容。

分镜头脚本的常见格式如下:

镜号:镜头顺序号

景别:固定景别(远、全、中、近、特)、变焦镜头(如近—全)。

技巧:包括拍摄技巧和组接技巧。拍摄技巧有镜头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拍摄角度(平、俯、仰)、镜头处理速度;组接技巧是前后镜头的连接方式,除常见的切像外,还有淡变、叠化、划变以及其他数字特技等。

画面:每一个镜头的画面内容。一般包括场景描述、主体及其活动、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等。

解说:节目解说词

音乐:对背景音乐的要求。

音响:音响效果声。主要作用是加强画面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时长:镜头的长度。一般以分秒为单位计算,在少数节奏强烈的节目设计中,可能需要以帧为单位设计。(www.daowen.com)

备注:记事栏。注明各种特殊要求、注意事项等。

分镜头脚本让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纸面上的文字表格,但通过这个表格,人们会激活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在脑海中产生声画的感受。撰写分镜头脚本虽然不是电视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但通过分镜头脚本的写作训练,能够加强自己的画面意识,逐步养成电视画面思维方式。

分镜头脚本实例:冒失的理发师学徒

(二)拉片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清代诗人孙洙关于读书与写作关系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话还有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观摩学习的重要性。在电影界,也有这样一个典型——让·吕克·戈达尔,他青年时代没有考上法国电影学院,一气之下,戈达尔躲到法国电影资料馆“观摩”了3000部电影,终于拍出了一部划时代的电影《精疲力尽》,引领法国电影新浪潮风骚数十载,以至于可以让法国人民得意地宣称电影从此以后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两个时代。同样,观摩和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也有助于养成电视编辑思维方式。

电影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影片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大量影片的观摩分析,可以培养电影意识,这种观摩分析俗称“拉片子”。“拉片子”就是逐格、逐句地解读影视作品,通过细致的观摩,全面掌握片中的内容、风格和技巧。与培养电影意识相同,拉片,也是培养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从电视编辑的任务出发,我们会发现,要培养电视编辑思维,我们需要考虑作品的结构、人物、场景、细节等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学习电视画面编辑时,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对观摩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是作品的结构分析。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结构?为什么?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创作者是如何开场的?激励事件在何处出现?对整部影片的影响是什么?发展部分是哪一部分?有什么样的作用?高潮从何处起?如何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结局部分是什么?是不是开放式结局?这些段落分别在全片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其次是人物分析。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以及人物关系等等。这些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怎么样的?创作者通过哪些事件、选择什么镜头刻画人物?比如DV短片《我的大学生活》选择了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几种关系:“我”与班干部从猜疑到变成至交,“我”与总是讲着别人听不懂的家乡话的两位同学从彼此讨厌到成为朋友,“我”与女同学的关系从恐惧到正常交往等几个事件来表现“我”的转变,而这些转变的诱因也是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通过这些分析,启发我们的思维。

拉片实例: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头段落解析成镜头序列

然后是场景分析。整部片中用了多少个场景?都有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对故事以及人物的表现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场景叙述或表现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场景与场景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再有就是影片细节点的解读和探讨。创作者一定会在自己的影片中设置许多细节问题,我们能不能看出这些细节的运用?细节是不是很明显?创作者设置这些细节的目的是什么?是表现人物的性格,还是为故事情节做铺垫?或者说是表现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点?

以上关于拉片的基本方法,是对一部片子的精读,在我们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很有必要抽时间进行这样的分析。不过,为提高画面编辑意识和编辑水平,我们也建议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秀影视节目直接选取核心场面、精彩场面或者你觉得有意思、有特别表现方式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拉片,从中学习各种不同的编辑手法。通过这样的拉片,可以将影片叙事范例、剪辑手法与学习电视画面编辑原则与技巧结合起来。在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范例后,我们就会在实践中很自然地选择合适的剪辑技巧完成节目的编辑。

小贴士

拉片的基本方法(摘自杨健:《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拉一部影片,一般要精读三遍,需要用这部影片3—8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第一次拉片,不需要停下影片,而是边看边记。影片所带来的新鲜体验和内心感受是很重要的。然后再整理并不完备的这份记录。第一遍需要敏捷,做到眼快、手快、心快,需要精力高度集中。

第二次拉片,要事无巨细地精读,可根据需要逐段播放,对照笔录进行补充。然后根据笔录进行结构、人物、主题和视听语言的分析。

第三次拉片,根据影片分析的需要,选出片中核心场面和重要镜头及关键台词,进行有针对性的拉片子。

这个时候,影片记录应该比较完整了,经过笔录整理,你就完成了一部包括结构大纲、场景记录、人物分析、艺术风格在内的读片笔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