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定越州阿资之役,沐春擒阿资

平定越州阿资之役,沐春擒阿资

时间:2024-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安抚其地,仍令其子阿资继领州事。但阿资因其父之死,怀恨在心,益横行无忌。阿资逃往贵州普安,大肆烧杀剽掠。沐英两降龙海,三降阿资,直到洪武二十七年阿资第四次反叛,因当时沐英已去世,始为其子沐春所擒。

平定越州阿资之役,沐春擒阿资

五、平定越州阿资之役

前述第三章二节曾提及沐英在白石江大战后驻军曲靖时,曾在越州汤池山招降了元越州土知州龙海、阿资父子,同时还让龙海继任知州。龙海后因反叛,为沐英所擒,朝廷从宽将其发配辽东,中途病死。为安抚其地,仍令其子阿资继领州事。但阿资因其父之死,怀恨在心,益横行无忌。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春,阿资再次起兵反,一时间,陆梁、曲靖、平夷等地均为其控制。太祖令沐英及重返云南增援的傅友德等进讨,在收复的平夷等地增兵建堡驻守。阿资逃往贵州普安,大肆烧杀剽掠。明军追至其地,斩杀甚众,其中因“缘壁攀崖,坠死者不可胜数,生擒一千三百余人”[20]。阿资复逃还越州,继续与官军周旋,还扬言:“国家有万军之勇,我地有万山之险,岂能尽灭我辈!” [21]沐英于是采取大部队在当地及马龙置卫作久困计,同时坚壁清野,以小股部队分兵追捕,直逼得阿资走投无路,最后只得乞降。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沐英以阿资叛服不常,请徙越州卫于陆梁屯田镇之”[22]。这是他预感到阿资还有可能叛乱的举措。果然,不久后,阿资复反。沐英再率兵讨之,在补冲将其众杀获殆尽,只有阿资一人逃离。沐英正在山中指挥搜捕时,忽有诏书谕其还镇,便以何福、宁正两将军代其领兵继续追寻,阿资无处藏身,再次遣子归降。[23]

在越州征战期间,沐英还讨平了响应阿资结寨叛乱的刘五堆(今陆良中枢镇四河办事处)刘氏五兄弟。因“时值六月,气候阴霾、清冷,沐以古人有‘变作人间六月凉’诗句,遂改‘陆梁州’为‘六凉州’,意为六月寒凉之州(后又更名为‘陆凉’)”[24]

沐英两降龙海,三降阿资,直到洪武二十七年阿资第四次反叛,因当时沐英已去世,始为其子沐春所擒。由于龙海父子为当地彝族世族,朝廷虽然不得已下令处决了阿资,但在永乐初,仍任其子禄宁为亦佐县县丞,并在其赴京朝见后,特地派官员护送回云南并令镇抚安插。[25]以后,其境“士马精强”,“诸土官按期朝贡,西南晏然”,再没发生过大的变乱。阿资后裔从此忠于朝廷,而朝廷也给予了其优渥的政治待遇如晋职、恩赏等等,并且代代相袭,不仅与明朝,甚至还与清朝相始终。[26](www.daowen.com)

这一段龙海家族与沐英父子及明廷的曲折恩仇经历,生动感人地说明了沐英在边疆民族地区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真诚地推行了并非如古今学者千篇一律所说的“羁縻”[27],而是恩威并施,重在安抚,从宽处理少数民族与政府的政治、军事纠纷,在当时堪称为进步、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曾与沐英同时代的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img30亲自撰写的《黔宁昭靖王庙记》记载:沐英留镇云南后,在军事上“攻袭、应援、追逆、荡略大小之战二十有六”。除上述战役外,尚有洪武二十年春的平浪穹(今云南洱源县)、鹤庆、剑川之役,次年六月的征东川之役,二十三年的平临安教化三部(当地九长官司之一)及贵州普安之乱,二十四年的平顺宁府(今凤庆县)等役。这些战役,有的因规模小,有的因沐英忙于另外更重要的军务,实在无法分身,便亲授方略,派部将前往指挥完成。

诚如《云南民族史》第八章第一节之二所说:“从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朝军队进驻昆明以后的10多年间,明朝军队对云南靠内地区的彝、白族土官们的叛乱进行了长期斗争,直打得这些土官都全部投降,并真正接受了明朝授予的土官职务,出动人力整修了自黔西和滇东北通向曲靖的驿道,保证了与内地的交通联系,云南靠内地区的社会秩序才安定下来。”

当战乱初定,硝烟方散,沐英即“不许血腥污剑戟,从教田野乐耕桑”[28],又投身到云南的各项建设发展中来,并取得了可与武功相媲美的文治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