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作物发育期观测实践-农业气象观测指导

作物发育期观测实践-农业气象观测指导

时间:2024-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观测植株选择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分植作物有的发育期还应观测盛期。如出现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进入始期、普期或末期的日期。

作物发育期观测实践-农业气象观测指导

第二节 作物发育期观测

作物发育期的观测,是根据作物外部形态变化,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发育期出现的日期,以了解发育速度和进程,分析各时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鉴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

一、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

1.观测作物和品种

(1)观测作物要能代表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组合。观测作物确定后,既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也要适应当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变化。

(2)观测作物的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观测作物的品种也应更换。

(3)观测作物应在当地适宜或普遍播种、移栽的时期播种、移栽。如因气候原因或耕作改制,当年播种普遍提早或推迟,观测作物的播种也应随之提早或推迟。

(4)观测作物应记载作物的品种类型和大田栽培方式等(见表9-1)。

表9-1 主要作物品种类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其他作物品种类型可不记。熟性和大田栽培方式可参照上表记载。表中各项内容可请农业部门协助鉴定。

2.观测次数和时间

(1)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

(2)禾本科作物抽穗、开花期每日观测。

(3)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日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作物生长情况确定。

(4)冬小麦冬季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期后到春季日平均气温达到0℃之前这段时间,每月月末巡视一次,以后恢复隔日观测。

(5)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有的作物开花时间在上午,开花期则应在上午观测。

3.观测地点的选定

(1)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个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米,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切勿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入、排水口处。

(2)选定时间: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

(3)测点面积:

①条播密植作物宽为2~3行,长为1~2m;

②穴播或稀植作物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株);

③撒播作物为1m2。秧田、苗床为0.25m2

④间套种作物可酌情加大面积。

4.观测植株选择

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

(1)条播密植作物:观测植株一般不固定,分蘖作物分蘖期固定植株观测。观测时在观测点连续取25株(茎),分蘖作物拔节期取10个大茎。

(2)稀植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

(3)穴播(栽)作物: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丛),分蘖作物拔节期每穴取2个大茎。

(4)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个株(茎)。

(5)间套作作物:观测植株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按上述规定进行。如果两种作物均为规定观测作物,则分别观测记载,若只观测一种,则应在备注栏内记载另一种作物的主要发育期(目测),不作正式记录。

(6)保护地栽培作物:如薄膜育苗、温室育秧、地膜栽培等,植株选择根据不同栽培方式而定。观测在保护地内进行,要在备注栏内注明。

5.发育期的确定

(1)当观测植株上或茎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地段作物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茎)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末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分植作物有的发育期还应观测盛期。

(2)发育期百分率计算。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求出百分率,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作物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各区观测穴内的总株(茎)数。

分蘖作物分蘖最早的是一次分蘖,因此可用分蘖百分率的统计结果作为分蘖期百分率。即

秧田的分蘖移栽本田后,分蘖作为基本苗统计。有的发育期不便统计百分率,则以整个地段作物为对象,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

(3)特殊情况处理

①有的作物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的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进行到进入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观测3次总增长量不超过50%为止,因气候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

②观测植株不固定的作物,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www.daowen.com)

③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④固定观测植株如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⑤在规定观测时间遇到有妨碍进行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测。如出现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进入始期、普期或末期的日期。

以上特殊情况出现和处理情况应记入备注栏。

表9-2 观测的发育期

表9-2说明:

(1)表中播种、移栽期记载该项农事活动的日期。

(2)表中带有*号的发育期为目测项目,不需统计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

(3)观测作物未进行移栽,移栽、成活期不记载;如进行两次移栽或表中未规定进行移栽而移栽的作物,均应记载移栽和成活期。

(4)发育期按出现先后顺序记载,若同时出现两个发育期,按表中所列发育期顺序记载。

6.稻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生出第一片不完全叶。

三叶期:从第二片完全叶的叶鞘中,出现了全部展开的第三片完全叶。

移栽期:移栽的日期。

返青期:移栽后叶色转青,心叶重新展开或出现新叶(上午叶尖有水珠出现),用手将植株轻轻上提,有阻力,说明根已扎入泥中。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新生分蘖的叶尖,叶尖露出长0.5~1.0cm。

分蘖期达到普遍期后,进行分蘖动态观测,每5天加测一次,确定分蘖盛期(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计成穗数),达到有效分蘖终止期即停止分蘖动态观测,测定结果记入密度测定页。

分蘖观测以水田为主,如果在秧田中已有分蘖,应记载分蘖开始期和普遍期,记入备注栏内。

拔节期:茎基部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秆的茎节为拔节。拔节高度距最高生根节长度早稻为1.0cm,中稻为1.5cm,晚稻为2.0cm。

早稻在拔节前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伸长;中稻在拔节时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伸长;晚稻在拔节后穗分化开始,第一、第二节间均为定长,第三节间伸长。

孕穗期: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抽穗期: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有的稻穗从叶鞘旁呈弯曲状露出。如大量出现此种弯曲抽穗情况,可能由于气象条件影响所致,应加以注明。抽穗期除记载始期、普遍期外,还应记载末期(即齐穗期)。稻穗抽出后当天或1~2天即开花,故不观测开花期。晚稻遇有低温影响开花时,应在备注栏注明。

乳熟期:穗子顶部的籽粒达到正常谷粒的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籽粒呈绿色。

成熟期:籼稻稻穗上有80%以上,粳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7.麦类发育期标准

麦类中包括:冬小麦、春小麦、大麦、元麦、青稞、莜麦、燕麦。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绿色的小叶,长约2.0cm,条播竖看显行。

三叶期: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叶长为第二片叶的一半。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第一分蘖的叶尖0.5~1.0cm。

越冬开始期: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分蘖不再增加或增长缓慢(可以第一次5日平均气温降到0℃的最后一天为准)。有些地区冬季气温经常在0℃左右波动,遇此情况应根据植株高度变化情况而定。

返青期:冬小麦恢复生长,心叶长出1.0~2.0cm。

起身期:冬小麦麦苗由匍匐转向直立。此时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区不观测越冬开始期、返青期和起身期。

拔节期:茎基部节间伸长,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此时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冬前一般不拔节的地区,如出现拔节现象,应详细在备注栏内记明拔节开始日期和拔节百分率。

孕穗期:旗叶全部抽出叶鞘。

抽穗期:从旗叶叶鞘中露出穗的顶端,有的穗于叶鞘侧弯曲露出。

开花期:在穗子中部(莜麦、燕麦顶部)小穗花朵颖壳张开,露出花药,散出花粉。遇阴雨天气外颖不张开,需小心地剥开颖壳进行观测。

乳熟期:穗子中部(莜麦、燕麦顶部)籽粒达到正常大小,呈黄绿色。内含物充满乳状浆液。

成熟期:80%以上籽粒变黄,颖壳和茎秆变黄,仅上部第一、第二节仍呈微绿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