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小事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所以就选择让自己愉悦的方式进行下去吧!快乐多了,会慢慢变成幸福的。
读书的起因
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只能算是一个疯狂的买书者。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说的估计就是我这号人。囤书成了一种本能,而读书却成为一种负担。
去年搬家的那段日子里,我统计过工作这四五年购书的数量,竟然达到900多本。这就意味着我每个月都购入15本书左右,再往下统计会更加吓人,如果每本以20元来计算(考虑到大多数书都是在各种活动期间下的凑单作品),书的总价已高达1.8万,那么每年在书上的花费就是4000大洋,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说这些书都是漫画小说,我还能边买边看,但作为一个囤货人,买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抢到合算的大部头,最好都是跟《莎士比亚全集》类似的文集,用便宜的价格翘起大分量的名著,多有面子。这种虚荣心也解释了为何书柜上有那么多我可能用一生也读不下去的书。(当然,这是当时的想法,如今看来或许还是有可能在10年内读到它们,当然这是也许!)
我真正开始进入读书的状态还要得益于我写了50个月的职场帖子。看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早期的帖子里流水账的嫌疑比较大,水分巨多,即便处在抒情或者愤怒的情绪上,也常常处于混乱的状态。其实,码字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帖子藏在“上班这件事”小组里的原因,后来不知道为何被小组管理员发现置顶,于是也躲藏不了了。我在码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常常会面临言不达意的局面,比如有些话明明已经到了嘴边,就是写不出来,或者有一些情绪明明就在当下,却总是形容不出来。
我开始下意识地去观察周围每个人的表述,竟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同事都存在着各种语言障碍,基本可以接近文盲了(相信我,在这类单位待过的人都会感受到,无知的氛围到底有多可怕),我终于恍然大悟,症结在于氛围太文盲,让我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原本2011年就可以开始系统地读书,也曾经尝试过“1年读完300本书”的计划,可结果就是找了个考试的借口逃避了事。但幸好,2012年又遇到“投资”这件充满魔力的事情,让我找到了“认真读书”的借口,即便这个借口充满了“金钱”的诱惑力。
因为兴趣被撩拨了起来,读书的劲头也日渐高涨,我又开始一轮轮大手笔购书,但跟之前的两年不同的是,我体会到了“如饥似渴”的感觉。
投资理财书的存在点燃了我对“读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系统地规划日常时间。毕竟读书需要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如果是畅销书或者类似快餐的书籍,占据的时间并不算多,每日2~3小时足以,但如果读《巴菲特:一个资本家的成长》之类的书,往往就需要整天整天的时间,或者将读书计划分配到几天时间里。如果读到《史记》这样的书,恐怕1个月都不够吧。
一个有诱惑力的领域,不经意之间将我送入到“系统读书”的状态,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不同类型的书,不同的阅读体验
回到读书这件事。学术领域的不同决定了读书类型的不同,与此同时,书的写作的方式不同也决定了阅读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读得快的书,比如两三个小时1本,或者1天1本的书,多半都是通俗版本的畅销书,这类书的特点就是语言简单、逻辑清楚明了,内容也简单、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各类通俗版本的理财读本、时间管理读本、生活整理读本、职场工作技巧读本等等。
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买了很多这类的书籍,来解决当时的生活工作需求。因为信息量并不大,读起来非常快,只要没有杂事或者分神,基本上2~3个小时内可以顺利读完,如果再勤快点,还可以花1个小时做笔记。
首先我来说说我自己的读书分类。
第一类是通俗类。早年我读胜间和代的《白骨精学习法》(这书在前些年非常火)时,必然先认真看一下目录,一本实用技巧很强的书,会在目录中体现出来。通读一遍目录,自然就知道行书成文的逻辑是什么,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跟自己的阅读需求做一个对比,哪个章节是自己最需要学习的,哪个章节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地重要。由阅读主次来决定各个章节的阅读速度分配。
《白骨精学习法》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篇,一个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作者先用两章的内容来分析“为什么要学习”,再用七个章节详细地讲述容易上手并且相对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明白“为何要学习”而苦于“方法不对”的话,就可以重点放在前两章,然后针对性地看后七章,挑选出解决最适合自己当下情况的方法。
在“实践篇”中分类更加清晰,作者胜间将工作领域分成好几块,基本上在企业上班的职场新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需要提高托业成绩的就努力提高托业(当然BEC也行)的成绩,说白了就是提高英文的运用能力;需要学习理财入门知识的,就去详细了解书中提到的各类理财工具;需要提高人际相处关系的,就去看看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提醒和小技巧。
读书的时候,手边可以放一本B5的笔记本(这个尺寸最方便随手携带),看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心仪的小技巧可以随手记录下来,并不需要多么详细,只需要自己能够在事后不需要在重新翻书的情况下,明白这些技巧的含义。
详细阅读目录→明白作者写作逻辑→确定阅读的主次→分章节阅读,随手做笔记→重新回顾目录,确定没有知识上的遗漏→写简单的阅读总结→全程结束,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4小时足矣。(www.daowen.com)
市面上有很多此类的畅销书籍,基本方式都差不多,这也是最初我读理财入门书时,可以做到1天1本的原因,不是我读得快,而是书本身写得简单明白,想读慢都难!
如果说以上属于通俗类的工具书,那么还有一类更专业的工具书则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候来学习,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第二类书籍。对,是学习而不是粗略的阅读,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思维导图》《自控力》《影响力》《世界是平的》《拖延心理学》,等等。这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专业、逻辑严谨,语言简练但不简单,通常第一遍读下来会觉得有点“不明觉厉”,甚至会有种“读完就忘”的感觉。语言不再是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内容也不再是点到即止的入门知识,大量的思想被浓缩在几句或者几段专业性表述中,读起来明显感到费事,读书的时候会时常出现停下来容我想一想的情况,通过作者的一些举例来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读这类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转换方式,透过有些拗口的英译汉表述弄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类书无法通过一次性阅读解决(当然不排除高手啦),需要很多很多遍,有些书甚至读个四五遍还未必能够彻底吃透。当工作环境发生一些改变,或者自己的境遇有些转变,又会发现这些书中的某些思想并没有被吃透,还有必要继续深挖。所谓好书可以常读常新,就是这个意思。
我上面举例的这些书,我非常惭愧,至今为止一本都没有弄明白。每一本书都通读过一两遍,有些笔记好做,有些笔记很难做(每一章节都有大段需要重点标注的地方,做笔记等于抄全书了)。大多数的时候,我更喜欢把它们的目录复印下来,放在书籍检索的文件夹中。一旦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清楚的情况,一旦想到某某书中好像提到过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查阅“目录检索单”找到那部分。
所以,这类书,除了阅读之外,更是我的工具书,拿来查阅、拿来检索、拿来对照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三类书籍,介于通俗类和专业类之间(不包括文学作品),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用词语来定义这类书。比如林达先生的历史随笔,比如《穷查理宝典》之类的投资理论书,比如《奇特的一生》之类的时间管理书,比如《公正》之类的政治学读本,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之类的心理学读本,再比如《聆听音乐》之类的音乐理论知识普及读本。这些书可读性非常强,但同时信息量巨大,不可能如读通俗读物那般轻松惬意地泡杯水,然后拿个小本本,坐在阳光下,跟朋友聊会儿天,扫两眼,就可以把书本中的内容都吃下去。
但它们的好处是,没有第二类那么难懂,如果愿意花上时间看个几遍,基本上也就可以将内容收入自己脑中。第一遍找个轻松的状态,开始泛读,确定这书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如果是,那么休息一两天,消化下,进入第二遍阅读,同时配合做笔记,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保存下来。如果第二遍读完还是意犹未尽,往往会在一两周之后,开始读第三遍,这时候读书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开始带入自己的思维,与书本进行对话,此期间的笔记不再是赏析般的抄写,而变成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或者是现实对照。
第四类是史论书籍,这就是我去年打攻坚战的一类,书籍如星河浩瀚无边,真不知道何日才能读完。这类的书,我完全没有任何阅读经验,连个入门级别的都算不上。掐指算算,自己读过的史书,除了《全球通史》,几乎没有其他,读书期间读的那些普及读物,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从零开始,意味着阅读的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但也意味着阅读的分量远超任何类别。实际上,从前两个月的阅读体验来看,史论包含的领域是异常宽泛的,历史所影响的领域几乎是全部。我这段时间才明白自己太过于自不量力,想用10年的时间通读历史,但其实历史本身就会细分很多很多的领域,10年真的够吗?
第五类是各类小说。这类书太多太多,每个人的喜好和阅读方式不一样,读着舒服就好。至于其他,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的读书检索单
我有个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会预留前三页空白,用作“读书笔记目录”。因为厚的笔记本,往往会记录好几本书的阅读心得,如果在前页做好目录,这样日后查找起来会非常方便。
同样,以此类推,我通常会在电脑中准备3个目录:
1.藏书目录索引,按照年代分类,10年买了多少本,哪些类别,名称是什么。
2.书籍目录索引,这部分会剔除那些消费类的书籍,看了一遍就直呼上当,或者没什么过多价值扔到书柜最底部的书。将有价值的书挑出来,找个机会复印留存,当作工具书索引来使用,看上去有点烦琐,但一旦有需要时非常便利。
3.读书笔记目录索引,这个已经在上面提到了,不重复解释。
选择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不少朋友会问我,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到底读哪种比较好。电子的好处是代价少,电商上很多标价只有纸质版本的几分之一,还有很多是免费的。如果经费少,可以考虑。一次性投入买个平板或者kindle,日后再用廉价的电子书补平差价。
我自己更喜欢纸质书籍,因为我无法忍受不能随意写边注的局限,而且打字会影响思路,远不如拿支笔写得舒服和惬意。
当然,电子书也会备着,如果条件允许,很多大部头的著作,我会在家里藏书一套,通史电子书下一套,这样有时候不想跑到书房去翻,就会就近找平板里的藏书进行搜索。在节约时间方面,平板更快!
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我们都不是在校生,无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那些必修课程。当脱离学校后,读书的自由度会大大放宽,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的作家、喜欢的写作方式。所以,每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也一定不一样。有人是有目的地去读,有人是随意地去读,有人是为了学术研究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去读,有人是为了放松心态并从中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去读,目的不同,自然选择的角度也不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人读书是为了找抽,而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所以就选择让自己愉悦的方式进行下去吧。快乐多了,会慢慢变成幸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