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东坡词传:赴天涯海角之行

苏东坡词传:赴天涯海角之行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他终于要去往那个天涯海角的地方了。绍圣四年,也就是苏轼贬谪惠州的第三个年头,苏轼62岁。海南当时虽在宋朝的统治之下,但远离中原文明,对于此行,苏轼充满了生死未卜、前途渺茫的孤寂感。能在这天涯海角见上亲人一面,就算死在海南,也算瞑目了。在姜唐佐之后,陆续又有海南子弟考中科举。苏轼到了海南之后,依旧没有停止他的诗文创作。

苏东坡词传:赴天涯海角之行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他终于要去往那个天涯海角的地方了。

祸起诗文。

绍圣四年(1097年),也就是苏轼贬谪惠州的第三个年头,苏轼62岁。这一天,苏轼因为想起自己贬谪惠州的经历,心中有些抑郁不平,便写了一首题为《纵笔》的自嘲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两句诗传到京城,宰相章惇气得要死,大声骂道:“苏子瞻尚尔快活!”于是,他们重议苏轼的“罪过”,很快就决定了苏轼贬谪海南的命运。

此时此刻,苏轼几乎是孑然一身地前往海南了。于是,他抱着“生还无期”的心情来到了海南,途中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且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从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将海南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此外,他还在写给朋友王敏仲的信中这样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之望,昨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他连自己的身后之事都设想好了。

海南当时虽在宋朝的统治之下,但远离中原文明,对于此行,苏轼充满了生死未卜、前途渺茫的孤寂感。(www.daowen.com)

让他又喜又忧的是,弟弟子由也被贬官雷州,兄弟二人只隔着一道狭窄的琼州海峡。能在这天涯海角见上亲人一面,就算死在海南,也算瞑目了。

苏轼刚到海南的时候,与当地居民语言不通,交流非常困难。他十分想以中原的文化影响当地的居民。于是,苏轼在讲学的过程中开始使用四川官话,同时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这样一来,四川官话也就成了海南当地的普通话,这一门语言的掌握竟然为当地培养了不少读书人。

苏轼在海南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教书育人,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他的弟子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者姜唐佐。在姜唐佐之后,陆续又有海南子弟考中科举。整个宋朝,海南一共出了12位进士,这与苏轼在当地进行文化教育,传播中原文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苏轼到了海南之后,依旧没有停止他的诗文创作。海南岛独特的风土人情反而给他的诗文增添了异样的风采。这一天,他想起自己身在岛上,就仿佛一只蚂蚁漂浮在一片草叶之上,不知自己将要去何方。于是,他将这种想法写了出来,便形成了一篇饶有兴致的小散文——《试笔自书》: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呼?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苏轼最擅长的是苦中作乐。到海南以后,他从没有忘却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闲暇时提笔写诗绘画,或与友人等下观棋,或邀二三好友出门寻访名胜古迹,这些都构成了苏轼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这种精彩还时时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如《观棋》: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在《和陶桃花源》一诗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的志趣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臂鸡有时鸣,尻驾无可税。苓龟亦晨吸,杞狗或夜吠。耘樵得甘芳,齕啮谢炮制。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如我仇池,高举复几岁。从来一生死,近又等痴慧。蒲涧安期境,罗浮稚川界。梦往从之游,神交发吾蔽。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可遇而不可求,显得太过遥远。苏轼的桃花源却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是那种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只要拥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不管身处哪里,处处皆可变成桃花源。

因为有了这样的心境,苏轼在儋州的晚年过得十分快乐。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晕晕乎乎地居然找不到自己家了。无奈之下,只好沿着牛粪便慢慢地走回家,但一路走去,依旧是懵懵懂懂的,幸好有几个调皮的小孩子,吹着自制的哨子将这个老头子送回了家。酒醒后,苏轼这样写道: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苏轼在海南谪居的三年时间里,当他最终得到朝廷归还诏令的时候,他竟然舍不得离开这个贬谪之地了。他写了一篇情深意长的《别海南黎民表》,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作别: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