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其二)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其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槃,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在京城,苏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风光的一段时光,与少年进士的那一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时苏轼初出茅庐,朋友不多,在京城还显得有些稚嫩生涩;如今却不同,他名满天下,又成为帝王之师,行动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了。
苏轼是个风雅无拘束的文人,一旦生活允许,他的性格中那种洒脱与快意的一面就展现了出来。这段时间,他处处宴饮交友,写了很多的题画诗,留下了很多风流轶事,甚至风靡京城,人人都愿一识苏东坡。
作为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据说当时苏轼喜欢戴一种高筒短檐的便帽,这一习俗竟然为全国士大夫竞相仿效,人们将它称为“子瞻帽”,并形成一种潮流,还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讽刺这件事情:
伏其几而袭其裳,岂为孔子;
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苏轼被称为“宋四家”,其书法在当时自成一家,而当他位极人臣时,他的字就更值钱了。很多人都想尽办法搜集苏轼的亲笔题字,有人甚至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殿前副都指挥使姚麟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平生最喜欢收集字画。但他是个武人,没有机会与苏轼结交。他通过各种办法打听到自己的朋友韩宗儒有机会出入苏府,而且与苏轼有些笔墨往来,便拜托对方说:“你若是能给我弄到一张苏翰林的墨宝,我送你一腿羊肉。”
韩宗儒既想吃羊肉,又想在朋友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便立即满口应承下来。但他与苏轼的交情并不算太深,怎么才能得到苏轼的字迹呢?为此,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不时地借故给苏轼写信,一旦收到苏轼的回信,就立即拿着信跑到姚麟那儿,两相交换,韩宗儒每次都能换回十几斤羊肉吃。(www.daowen.com)
后来,这个秘密被黄庭坚知道了,黄庭坚半开玩笑地对苏轼说:“当年王右军(即王羲之)通过手书《黄庭经》才换得一群白鹅,如今韩宗儒用您的信函换羊肉吃,真的可以称为‘换羊书’了。”
苏轼听了,顿时大笑不止。
过了不久,碰上了哲宗皇帝的生辰,苏轼在朝廷上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给韩宗儒写信呢?但是韩宗儒已经连续寄过来好几封书信了,他见苏轼迟迟没有回复,便只好派了一个仆人前来苏府催促,手忙脚乱的苏轼突然想起前些天黄庭坚对自己说的那个秘密,便走出去对韩家仆人说:“告诉你家少爷,本官今天不杀羊。”
时间一长,苏轼的生活中就留下了许多逸闻,他尽情和朋友们戏谑玩耍,用他的开朗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成为苏轼风靡京城的原因之一。
据说,苏轼担任礼部尚书兼主考期间,曾经和他的朋友们一起,长时间被封闭起来批改考生们的试卷。这样的日子枯燥而乏味,苏轼就努力创造各种快乐。当别的考官忙着批改卷子的时候,苏轼就在各位考官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聊天说笑话,让别人根本没有心情批改考生的试卷。到了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苏轼却开夜车迅速批改自己的那一部分试卷。第二天早晨大家起来一看,苏轼的活儿早就干完了。
有一次,苏轼前去拜访宰相吕大防,正好碰上吕大防在睡午觉。听说苏轼来了,吕大防便以惯有的速度慢条斯里地穿衣起床,最后睡眼惺忪地来到客厅。苏轼见他这个样子,有心打趣他,看着窗前瓦盆里养着的一只绿毛龟便说:“吕大人,那瓦盆里养着的是什么龟?”
吕大防不无得意地回答道:“这是我的宝物,是一只罕见的绿毛龟,据说已经有好几百岁了。”苏轼故意走到跟前看了看,却摇摇头说:“这种龟不算稀罕,六眼龟才是乌龟中的稀罕之物呢!”
吕大防从来没有听说过世界上有六眼龟,但他认为苏轼博学多才,一定是从哪本古书上看来的,便睁大眼睛问道:“世上真的有六眼龟吗?”
只见苏轼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唐庄宗时,有一位大臣献上一只六眼龟。庄宗很感兴趣,询问这龟有什么特点,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回答说:‘不要闹,不要闹,听取龟儿口号。六只眼儿睡一觉,抵别人三觉。”
吕大防这才明白,原来苏轼是在编故事嘲笑自己睡眼惺忪的样子呢,宽容忠厚的吕大防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苏轼好开别人的玩笑,也喜欢别人对自己开玩笑。《曲洧旧闻》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读来让人捧腹:“东坡尝与刘贡父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
刘贡父是与苏轼的同僚兼好朋友,此人素来喜欢开玩笑。有一次,苏轼对他说:“我吃过一样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当年我和我弟弟苏辙在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每天都吃‘三白’,那味道真的好极了,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山珍海味比这更好吃的了。”
刘贡父一听,自然十分好奇,连忙问:“什么是三白?”苏轼便告诉他,下次请他吃饭,一定用“三白”做菜肴,到时候他就知道了。
过了几天,刘贡父果然来到苏轼府上做客,只见桌上摆着三样东西: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苏轼神秘地笑着说:“这不就是‘三白’吗?”刘贡父听了,捧腹大笑。
过了些日子,刘贡父回请苏轼,下帖子告诉他说请他通吃“三皛饭”,苏轼心想:这“三皛饭”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他饶有兴致地来到刘府,只见桌上摆着盐、萝卜、白米饭,这才知道自己中了圈套,只好不动声色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几天后,苏轼邀请刘贡父吃“三毛饭”。刘贡父明知苏轼开玩笑,但还是如期而至了。两人在房中谈了很久,刘贡父饿得肚子咕咕叫,苏轼还是不提吃饭的事情,刘贡父忍不住饥饿,问道:“你的‘三毛饭’在哪里,怎么还不拿出来给我尝尝?”只见苏轼笑眯眯地说:“不急不急。”他跟随苏轼来到餐厅一看,桌上什么都没有,苏轼站在一旁笑着解释道:“菜也毛(即没有),饭也毛,盐也毛。这不就是‘三毛饭’吗?来来来,不要客气,快吃吧!”刘贡父这才明白过来,顿时笑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京城富丽堂皇的生活并没有磨灭苏轼坚定的意志,他回到朝堂之后依然带领家人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此时此刻,苏轼已深深地领悟“人生如梦”的哲理,在他看来,物质的快乐永远比不上那种物我相忘、无待于外的人生至乐。于是,他写了一篇《乐苦说》激励自己: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
在他看来,苦与乐是人生的基本内容,但是人们往往贪图快乐,害怕痛苦。苏轼觉得快乐既不值得留恋,痛苦也不值得畏惧,因为真正心思纯净的人对待苦乐是一样的,痛苦即将过去,快乐也不一定长久,人生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倒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比较重要。
苏轼不仅没有在声色犬马中沉沦,而且还劝诫别人不要迷恋红尘中的俗世之乐。有一次,退休宰相韩维的两个女婿来到苏府拜访苏轼。当时韩氏家族非常显赫,苏轼特意问起了韩维的近况,两位女婿说:“岳父大人自从退休以后,就十分喜欢饮宴。他觉得自己老了,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牵挂的事情了,只有在声乐酒色之中快乐地度过余年,才是最快乐的。”
苏轼听了,心中大不以为然,便给两个年轻人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一位老人,有一天,他突然大宴宾客,并在宴席结束后告诉大家:‘我今天就将辞别人世。’儿女们见他果然奄奄一息的样子,都围绕在旁,痛苦不已。老人又睁开眼睛,对众人说:‘我只有一句话嘱咐你们,一定要五更起床。’见子孙们不明白,老人又说道:‘五更起来,你们还可以做做自己的事情,日出之后,就不可能了。自己的事情死的时候是能够带走的。万贯家财,却是带不走的。”
两个女婿听了,顿时明白了苏轼的用意:声色犬马是带不走的,何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死之前不那么遗憾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