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东坡词传:苏轼与常州之缘

苏东坡词传:苏轼与常州之缘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进京赶考、进士及第那年,曾经在一次琼林宴会上认识了常州出生的同年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胡宗夫。这只是当时苏轼的酒后戏言,胸怀天下的苏轼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那些来自常州的好友也没有责怪苏轼没有履行这个约定。胡修仁后来还成为苏轼的女婿,两人关系更加亲密,苏轼每次去常州,都要住在胡修仁家中。与黄州的生活比起来,闲居常州的苏轼生活得超然、闲逸。有一次,佛印与苏轼共同去拜访常州报恩寺长老。

苏东坡词传:苏轼与常州之缘

(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香味过江东。

(其二)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其三)

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苏轼刚到常州所作的这几首诗来看,这里有鸡苏水、莺粟汤、藤床瓦枕、野花啼鸟,苏轼真的是打算在这里度过后半辈子的悠闲时光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启程前往常州,便遇上了淮浙间的丰收年,他一方面为退休获准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江南百姓获得丰收而欢欣。这种心情流露到诗歌中,使得这三首小诗充满了一种轻松自在的笔调,苏轼那种得偿所愿的喜悦以及获得解脱后的闲适、放达的情怀,跃然纸上。

苏轼与常州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鸡黍之约”。苏轼进京赶考、进士及第那年,曾经在一次琼林宴会上认识了常州出生的同年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胡宗夫。听到他们介绍江南的美景后,苏轼在一首诗歌中表达了他希望日后卜居常州的愿望,这首诗就是《次韵蒋之奇》:

月明警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这只是当时苏轼的酒后戏言,胸怀天下的苏轼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那些来自常州的好友也没有责怪苏轼没有履行这个约定。后来,苏轼又逐渐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世雄父子、胡修仁、报恩寺长老等友人。胡修仁后来还成为苏轼的女婿,两人关系更加亲密,苏轼每次去常州,都要住在胡修仁家中。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政治梦想破灭,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逐渐强烈起来,这个时候,他想起了“鸡黍之约”,想起了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帮莫逆之交的朋友。最终,苏轼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偿所愿。

苏轼率全家几经周折,终于于元丰八年五月来到了这片令苏轼为之朝思暮想的土地。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苏轼心情非常愉快,他很快就游遍了常州城景,写下了许多诗文,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

(其一)

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

忽见东平孟君子,梦中相对说黄州

(其二)

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巑岏。

穉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

(其三)

知君此去便归耕,笑指孤舟一叶轻。

待向三茅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可以看出,苏轼此时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暂时抛却了世事的烦恼,忘却了黄州的窘迫,苏轼的步伐显得从容而淡定。面对未来的生活,他用“笑指孤舟一叶轻”的心态做了最好的总结。

又如《常州太平寺观牡丹》一首:(www.daowen.com)

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看鞓红。

还有《小饮公瑾舟中》一首:

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

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

与黄州的生活比起来,闲居常州的苏轼生活得超然、闲逸。这份超然、闲逸固然取决于他的心情,但也与常州的平静、富庶、朋友众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常州离镇江很近,苏轼常常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佛印是个高僧,与苏轼性情相合,意气相投。两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佛法

有一天,苏轼前往金山寺拜访佛印,他事前曾经写信告诉了对方,并在信中说:“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意思是希望佛印也像赵州禅师一样,以本来面目来迎接自己,不用多礼出山门。佛印听说苏轼要来,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很早就下山迎接苏轼。苏轼看见佛印禅师身披袈裟亲自在山门候迎,便笑着问他为什么下山。

佛印心想,赵州禅师接人面对的是权贵,而自己下山迎接的是朋友,这怎么能一样,于是他灵机一动,回答道:“赵州昔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特地到外面来迎接你的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的金山寺这么大,我把大千世界当成自己的禅床了,所以,我不是下山接你,而是在禅床上睡觉等着你呢!

有一次,佛印与苏轼共同去拜访常州报恩寺长老。当长老十分热情地将二人迎入房中时,苏轼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觉得自己今后将在常州定居,应该赠送点东西给报恩寺,以表达全家人的心意。这样想着,他决定将14年前从京城调往杭州任通判时神宗皇帝御赐给他的玉带送给报恩寺。

当苏轼将自己的心愿说出来时,佛印觉得很奇怪:同是佛寺,为什么苏轼偏偏不将宝物送给金山寺,而要赠予报恩寺呢?

当报恩寺长老询问苏轼所捐献的宝物为何物时,苏轼用手按住了肚子,正准备开口。没想到佛印却一把拉住他,一脸歉意地对报恩寺长老说:“罪过,罪过,我们刚才吃了不洁之物,肚子有些不舒服,请容我们出去方便一下。”说着,便将莫名其妙的苏轼拉了出去。

佛印见四处无人,这才问道:“你的宝物是否为玉带?”苏轼点点头说:“佛门无争,我已决心捐给报恩寺了。”

没想到佛印一脸严肃地说:“这条玉带你已经送给金山寺了,难道你忘了吗?”看着苏轼一头雾水,佛印又说道:“前几天你不是亲手将玉带抛在金山寺中的溪水里了吗?”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前段时间苏轼在金山寺游玩,见四周风景优美,不禁兴高采烈,开怀解带,他一不小心将玉带掉进了河中,还是佛印帮他捞上来的。

佛印又说道:“玉带捐给谁,我不强求,今天我出个题目,你要是答出来了,这条玉带就算与金山寺无缘,你就送给报恩寺好了。”苏轼心想:有什么题目可以难倒我呢?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回到佛寺中,佛印开始出题了。只见他对苏轼说道:“这里没有你坐的地方。”苏轼回答说:“既然没坐的地方,那我就暂且借方丈的‘四大’一坐。”

佛印一听,便笑着逼问道:“出家人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请问东坡居士何处坐?”苏轼听了,想了半天也没有答上来,只得认输,将玉带送给了金山寺。苏轼无奈之下,另外写诗赠予报恩寺长老——《赠常州报恩长老》: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