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轼与王安石见面后的选择:坚决拒绝汝州,寻求江南生活

苏轼与王安石见面后的选择:坚决拒绝汝州,寻求江南生活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况,从一开始,苏轼就不愿移居汝州,只是因为不忍拂逆神宗皇帝的一片好意,才勉强带着家眷前行。与王安石见面后,苏轼更不想去汝州了,他欣然接受了卜邻之约,开始筹划着在江南生活。近者蒙恩量移汝州,伏读训词。但未死亡,终见天日。第二年二月,苏轼又写了一封《再乞居常州居住表》,再一次言辞恳切地请求神宗皇帝能够满足他的心愿,让他在江南终老此生。

苏轼与王安石见面后的选择:坚决拒绝汝州,寻求江南生活

(其一)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如梦令

苏东坡的这两首《如梦令》,将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一语双关的禅意结合在一起,细细读来,却是东坡居士对自身品格的一番表白。

两首词都是写洗澡。第一首的意思是,我经常来这里洗澡,多谢你每次为我服务。不过今天你不要那么费力地为我搓背了,因为我这个东坡居士身上本来就没有尘垢啊。第二首的意思是:自己干净才能让别人干净,我们的这具肉身,不过是在人间的游戏工具罢了,不要那么斤斤计较,洗吧洗吧,我要洗的不是自己的这个肉身,而是天下人、人世间啊。(www.daowen.com)

或许这就是苏轼的人生,不仅要自己干净,还要“俯为人间一切”,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洁净。

离开金陵后,当王安石的身影消失在长江的烟雾之中时,苏轼开始认真地考虑王安石让他卜居金陵的建议了。江南风景美丽,自己是个南方人,在江南生活的时间长,在那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能和老友们在山清水秀的江南诗文唱和,天清气朗之时去郊外踏青,细雨蒙蒙时在屋中赏雨,生活惬意,享受一段闲适人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从一开始,苏轼就不愿移居汝州,只是因为不忍拂逆神宗皇帝的一片好意,才勉强带着家眷前行。与王安石见面后,苏轼更不想去汝州了,他欣然接受了卜邻之约,开始筹划着在江南生活。一些朋友也纷纷给苏轼出主意,希望他向朝廷上表,要求改换一个安置的地方,留在江南。考虑再三之后,苏轼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选在了常州宜兴。因为当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曾经在常州买过一些田地,一位朋友还帮助苏轼在常州购置了一座小农庄,这样既有住所,又有田地,苏轼就足以养活自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他的“田舍翁”了!这样决定之后,苏轼一边带着家眷缓缓北上,一边写了一篇《乞常州居住表》上呈,希望朝廷能够恩准他的要求:

臣轼言。臣闻圣人之行法也,如雷霆之震草木,威怒虽甚,而归于欲其生;人主之罪人也,如父母之谴子孙,鞭挞甚严,而不忍致之死。臣漂流弃物,枯槁余生。泣血书词,呼天请命。愿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此言朝闻,夕死无憾。臣轼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臣昔者尝对便殿,亲闻德音。似蒙圣知,不在人后。而狂狷妄发,上负恩私。既有司皆以为可诛,虽明主不得而独赦。一从吏议,坐废五年。积忧薰心,惊齿发之先变;抱恨刻骨,伤皮肉之仅存。近者蒙恩量移汝州,伏读训词。有“人材实难,弗忍终弃”之语。岂独知免于缧绁,亦将有望于桑榆。但未死亡,终见天日。岂敢复以迟暮为叹,更生侥觊之心。但以禄廪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与其强颜忍耻,干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又恐罪戾至重,未可听从便安,辄叙微劳,庶蒙恩贷。臣先任徐州日,以河水浸城,几至沦陷。臣日夜守捍,偶获安全,曾蒙朝廷降敕奖谕。又尝选用沂州百姓程棐,令构捕凶党,致获谋反妖贼李铎、郭进等一十七人,亦蒙圣恩保明放罪。皆臣子之常分,无涓埃之可言。冒昧自陈,出于穷迫。庶几因缘侥幸,功过相除。稍出羁囚,得从所便。重念臣受性刚褊,赋命奇穷。既获罪于天,又无助于下。怨仇交集,罪恶横生。群言或起于爱憎,孤忠遂陷于疑似。中虽无愧,不敢自明。向非人主独赐保全,则臣之微生岂有今日。伏惟皇帝陛下,圣神天纵,文武生知。得天下之英才,已全三乐;跻斯民于仁寿,不弃一夫。勃然中兴,可谓尽善。而臣抱百年之永叹,悼一饱之无时,贫病交攻,死生莫保。虽凫雁飞集,何足于江湖,而犬马盖帷,犹有求于君父。敢祈仁圣,少赐矜怜。臣见一面前去,至南京以来,听候朝旨。干冒天威,臣无任。

第二年二月,苏轼又写了一封《再乞居常州居住表》,再一次言辞恳切地请求神宗皇帝能够满足他的心愿,让他在江南终老此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个月,苏轼终于接到朝廷的诏令,批准他乞居常州的请求,但他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的职务在常州居住,而且不得签署公事。

收到诏令后的苏轼欣喜若狂,他以为自己可以回到美丽富饶的宜兴,在这里度过自己安静闲适的后半生了;但是,想起自己年少时建功立业、以身报国的理想,苏轼又不禁有些黯然神伤,心情变得十分矛盾。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苏轼带着全家老小踏上了前往常州的道路,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一首《满庭芳》词,表达此时此刻的矛盾心情:

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而此时,神宗皇帝刚刚去世,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苏轼的命运在短暂的安定之后即将被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