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东坡痛失慈母,官复原职需守丧两年三个月

苏东坡痛失慈母,官复原职需守丧两年三个月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经是五月底,苏氏父子才听闻此噩耗,顿时悲痛欲绝。按照当时的规定,苏轼即使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官复原职。但一旦有人靠近,老翁就会消失在水中。嗟予老矣,四海一身。在此文中,苏轼希望通过人类的保护,使鸟类免于猛禽的伤害,同样,朝廷官府也应该这样保护平民,防止坏人侵害。宿于团封,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

苏东坡痛失慈母,官复原职需守丧两年三个月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与其说“梦到故园”,不如说是苏轼梦到了“慈母”,可惜的是,“酒醒南望隔天涯”,对母亲的思念,只能化作这明月下的深深叹息。如果母子心有灵犀的话,它一定会飞过千山万水,飞到那个山清水秀的眉州城,出现在母亲的梦中。

就在苏轼的仕途即将开始的时候,旅居京城的苏氏父子三人突然接到了来自家乡的噩耗:他的母亲程氏夫人已于当年四月初八病逝于家中,临终之时,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一双儿子已经在京城高中进士。

已经是五月底,苏氏父子才听闻此噩耗,顿时悲痛欲绝。按照当时的规定,苏轼即使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官复原职。他们还没来得及与亲友们告别,便仓促地离开了京城,日夜兼程,赶回家中。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只见家中“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苏洵《与欧阳内翰第三书》)。这一满目疮痍的景象,不禁让人回想起当年屋里屋外,书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情形,兄弟二人不禁悲从中来。

苏洵将夫人安葬在武阳安镇山下一处名叫“老翁泉”的地方,他在泉上筑了一座亭子,陪伴自己的夫人。关于“老翁泉”的由来,是因为当地人说,在月明之夜,可以看见一位白发老翁坐在这里。但一旦有人靠近,老翁就会消失在水中。苏洵在这里写了一篇《祭亡妻程氏文》以寄托哀思,他在文中写道: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反复求思,意子复回。人亦有言,死生短长。苟皆不欲,尔避谁当?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咻呴抚摩,既冠既昏。教以学问,畏其无闻。昼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携东去,出门迟迟。今往不捷,后何以归?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大寒酷热,崎岖在外。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叹惊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我今西归,有以藉口。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来空堂,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呜呼死矣,不可再得!安镇之乡,里名可龙,隶武阳县,在州北东。有蟠其丘,惟子之坟。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相比苏洵的这篇悲伤的悼亡祭文,苏轼的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则将母亲的仁爱、慈悲展现得淋漓尽致:(www.daowen.com)

少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苟政猛于虎”,信哉!

这篇文章借母亲吃斋行善、“恶杀生”、禁捕雀鸟的故事,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自处,尤其是文末最后一句“苟政猛于虎”,不禁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在此文中,苏轼希望通过人类的保护,使鸟类免于猛禽的伤害,同样,朝廷官府也应该这样保护平民,防止坏人侵害。

苏轼这种“仁爱”的思想,正是来源于他的母亲程夫人。也恰恰是因为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情感,苏轼才能在字里行间将母亲的仁爱、慈悲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的仁爱给年幼的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怕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多年以后,在母亲的一个祭日里,苏轼还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梦被他用文字记载了下来,题名为《应梦罗汉记》:

元丰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予将往岐亭。宿于团封,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明日至岐亭,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顾之惘然,庶几畴昔所见乎!遂载以归,完新而龛之,设于安国寺。四月八日,先妣武阳君忌日,饭僧于寺,乃记之。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山苏某记。

苏轼在家乡度过了长达两年多的守孝期,这也让他有较多时间流连于家乡的风光人情。在安葬完母亲之后,年轻有为的兄弟俩并没有在飞逝的时光里浪费这美妙的青春,而是四处观光、拜见亲朋好友,甚至在灵感来时也不忘吟诗作对。

苏轼还陪同妻子王弗回娘家青神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蜀中优美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操,也让他在守丧之余多了一份寄托。这段时期,苏轼留下很多的诗篇,如《咏怪石》一首:

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砧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渐闻黩黸声,久乃辨其言。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处魏榆者白昼语,意欲警惧骄君悛。或在骊山拒强秦,万牛喘汗力莫牵。或从扬州感庐老,代我问答多雄篇。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吾闻石言愧且谢,丑状欻去不可攀。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