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东坡的诗词之旅:探寻唤鱼池的奥秘

苏东坡的诗词之旅:探寻唤鱼池的奥秘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人打开一看,只见花笺上赫然写着三个娟秀的字:“唤鱼池”。众人在惊叹之余不禁感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两人不约而同地对出“唤鱼池”后,王方便在内心中把苏轼认作自己的女婿。苏轼素来心高气傲,虽与王家女儿见过几面,却并没有将她放在心上,直到此时两人不谋而合题出“唤鱼池”后,苏轼才开始留意起这个美丽的女孩来。

苏东坡的诗词之旅:探寻唤鱼池的奥秘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南歌子·感旧》

这是苏轼爱情词中颇具婉约词风的一首,词中少女年方1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不知是什么忧伤的事情,让她愁眉不展达半年之久呢?是心爱之人远游他乡?是意中人另有新欢?还是一腔情意得不到父母的首肯?

词中少女姓王名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而她之所以愁眉不展,是因为她与心上人情投意合,却暂时得不到父母首肯。

青神位于岷江之滨,这里风景优美,山木葱翠,是个出美人的好地方。《蜀中名胜记》记载:“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苏轼与王弗的爱情,就与青神中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青神中岩有座书院,由青神乡贡进士王方在此执教,名气很大。苏洵经过好友的介绍,也将两个儿子送到这里读书

当时的苏轼,刚刚经历过逃婚事件。虽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受到一些道人、隐士的影响,少年苏轼显得有些早熟,他喜欢阅读诗书,对于道家隐逸山林、追求自由的做法很是向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还养成了留意医药、搜集良方的嗜好,而且坚定了“不欲婚宦”的决心,信誓旦旦要当道人。

苏轼的道人梦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因为王弗出现了。

王弗是中岩书院教习王方的女儿,王家一百年来“孝著闾里”,王弗从小便在“少相弟长,老相慈诲,肃雍无间”的环境中长大,是个知书达理、娴熟端方的女孩。我们可以从苏轼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中感受王弗少女时的美丽与羞怯,一句“小轩窗,正梳妆”就给人以无限美丽的遐想。

转眼间,王弗已经16岁了,已过了及笄之年,家中正在为她物色夫婿。但这个心高气傲的女孩似乎谁也看不上,总是不乐意。其实,她的心中早就有意中人了。刚来不久的苏轼无疑在她的眼前展现了一个最瑰丽的少女梦,她的梦里有眉目炯炯的书生,有脉脉含情的纯真,也有难以启齿的羞涩……

中岩有一个天然鱼池,据说只要有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游过来。有一天,王方心血来潮,想为这处美丽的风景命名,他邀请来远近的青年才子,让他们前来聚集,各自为这奇景命名。苏轼兄弟当然也在其中,他们不知道王方此次还有暗中择婿的意思。苏轼曾见过王家的女儿几面,但只留下一些淡淡的印象,少年壮志的他并未将这些儿女私情放在心上。(www.daowen.com)

诸多青年才俊聚集在一池绿水前,纷纷提笔竞题,也是一件极为风雅之事,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场景。然而,众人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多个名称,不是过雅,就是落俗,王方只是摇摇头,表示并不满意。这时,苏轼突然走过来,朗声说道:“弟子以为‘唤鱼池’三个字最妙,不知您觉得如何?”

话音刚落,王方连连称妙,一些青年也纷纷鼓起掌来,对苏轼心服口服。苏轼正得意之时,只见躲在花窗后的王家女儿王弗也指使丫鬟送了题名来。众人打开一看,只见花笺上赫然写着三个娟秀的字:“唤鱼池”。众人在惊叹之余不禁感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两人不约而同地对出“唤鱼池”后,王方便在内心中把苏轼认作自己的女婿。但此事怎好对一个年未弱冠的孩子说起呢?王方决定让两个孩子多多接触,让他们自己去培养感情。

就这样,一段“自由恋爱”诞生了。

苏轼素来心高气傲,虽与王家女儿见过几面,却并没有将她放在心上,直到此时两人不谋而合题出“唤鱼池”后,苏轼才开始留意起这个美丽的女孩来。不久,他就发现了这个女孩身上有无数吸引自己的优点:活泼可人,未语先笑,知书识礼,才情不凡……更重要的是,王家女儿喜欢时常走出闺门,对外面世界的一切充满着憧憬与向往,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她都懂得珍惜与怜爱,这与苏轼珍重生命、热爱人生的性情极为相投,他感到王弗的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吸引自己,并且正在慢慢敲开自己“不欲婚宦”的心扉!

苏轼开始主动去接触王弗。当时王弗16岁,苏轼19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情感的大门一旦被打开,他们就被初恋的美好拥抱了,苏轼彻底走出了对婚姻恐惧的阴影。他开始私下里与王弗见面,明月夜、松岗下,都是他们约会的好地方,到了最后,苏轼甚至一日见不到王弗便会心慌意乱。“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正是二人初恋生活的写照,一对情投意合的小情侣在初春的冻雨里相约,等待的时光显得漫长而无奈,但一想到意中人美妙的歌喉,等待的人儿便沉浸在初恋的美好中,忘记了世界的存在。

从初恋到赢得父母的同意,这对小情侣大概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从门第来看,王家是无法与眉州苏家相提并论的,因此当苏轼将自己与王弗的爱情告诉父母时,苏洵和妻子都沉默不语。焦急的苏轼立刻表示,自己今生若想结婚,非王弗不娶,以求获得父母的同意。

看着曾经一心想学道隐身山林的儿子在感情上有了这样180度的大转弯,又联想到自己包办女儿八娘婚姻的失败,苏洵松口了,他与妻子商议,通过明媒正娶的方式,用重金将这个儿子看中的小家碧玉娶回家中。

苏轼的婚礼究竟如何热闹,羞怯的新娘又是怎样来到苏轼家中的,这一切随着文献的缺失只能停留在小说家的想象之中了。但无论如何,这场婚礼是热闹而隆重的。对于眉州苏家的长子来说,这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人生是无限美好的,究竟怎样美好,也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了。

16岁的王弗作为新嫁娘来到苏家,其实只能算是个孩子,但她温柔贤淑,勤俭持家,孝敬公婆,为人处世极为周到,不久便赢得了苏家上上下下的称赞。温和慈爱的程夫人更是喜欢这个娇小贤惠的儿媳妇,婆媳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两人恋爱的时候,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擅长诗书,因为她性格沉静,不事张扬,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作为进士之女的王弗显得十分谦虚。然而,在婚后的生活里,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常常站在旁边,终日陪伴不曾离去,这让苏轼十分好奇。有一天,苏轼读书有遗忘的地方,王弗竟然站在一旁提醒他。苏轼好奇之下,便故意考了考王弗书中的问题,没想到这些问题她都能答上来,这让苏轼不禁刮目相看。

有时候,苏轼与来访的客人交谈的时候,王弗还常常站在屏风之后倾听谈话。客人告辞后,她便会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这些看法和总结无不言中,让苏轼十分惊奇,到此时他才明白,原来自己娶的这位小家碧玉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