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轼少年逃避婚姻的真相暴露

苏轼少年逃避婚姻的真相暴露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少年时曾经有过一段逃婚的经历,虽然属于个人隐私,很少为人所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文中看出端倪。刘宜翁是个道士,自蹈于红尘之外,苏轼与他通信,将自己少年时代不想结婚、被父兄逼迫不得不逃婚的经历告诉了对方。这两次叙述的要点基本相同,一是“逃窜山林”,二是父兄“迫以婚宦”,看来逃婚一事是确有其事。此文的意思是说,苏轼少年时代非常用功,经常读书到深夜。但苏轼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娶这位女子。

苏轼少年逃避婚姻的真相暴露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南乡子·双荔枝》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一堆“自小便相随”的荔枝“苦恨人人分拆破”的经历,实际上是以荔枝喻人,描写一对情深意切的小情侣被人活活拆散的事实。对于这种“两个心肠一片儿”的纯真爱情,诗人将其展现得无比纯真、美好,即便是被人拆散,依旧念念不忘“成双似旧时”。

爱情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少年苏轼眼睁睁地看着姐姐被无爱的婚姻逼迫致死,心中对爱情的憧憬便似乎比普通人更强烈也更深刻些,这在他的爱情诗词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比起苏轼那些抒发人生豪情、生命感悟的豪放词来说,他的爱情诗词往往是通过婉约的方式来展现的。苏轼的婉约词,其实完全可以与婉约派词人柳永李清照的词作相媲美。

苏轼少年时曾经有过一段逃婚的经历,虽然属于个人隐私,很少为人所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文中看出端倪。

苏轼曾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这样自述:“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刘宜翁是个道士,自蹈于红尘之外,苏轼与他通信,将自己少年时代不想结婚、被父兄逼迫不得不逃婚的经历告诉了对方。

此外,在《与王庠书》中,苏轼又说道:“轼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

这两次叙述的要点基本相同,一是“逃窜山林”,二是父兄“迫以婚宦”,看来逃婚一事是确有其事。关于此事,南宋初年李如箎的《东园丛说》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

“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词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正谓斯人也。‘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一作沙洲)冷’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亡云也。”

此文的意思是说,苏轼少年时代非常用功,经常读书到深夜。邻家有一位“豪右女”,常常在深更半夜偷听苏轼读书。“豪右女”对苏轼日久生情,竟然有一天晚上跑到苏轼的书房,要求与他私奔。苏轼不肯,与“豪右女”约定等有朝一日考中功名,再与她缔结连理。但苏轼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娶这位女子。后来托人探寻该女子消息,原来这位女子信守诺言,不肯出嫁,竟然老死闺中了。(www.daowen.com)

关于此文的真伪,后人众说纷纭。然而,经学者们考证,苏轼在结婚之前确实有过一段婚约,这位女子不是别人,而是邻郡雅州的太守雷简夫的女儿。

当时,苏轼的父亲苏洵与雷简夫交情甚好,雷简夫曾经写信给宰相韩琦、张方平等权臣推荐苏洵,同时还向欧阳修这位文坛泰斗推荐苏洵的文章。两人相处甚是融洽。

有一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前去拜望雷简夫,雷简夫一眼就看上了苏轼这个才学出众、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把他当成自己的最佳女婿人选。当时,雷简夫有一个女儿年仅十五岁,与苏轼年纪相仿,一个是眉山望族,一个是名门之后,堪称绝配。雷简夫高兴之余,便跟苏洵谈起了这桩婚事。

这是好事,苏洵当然满口应承。回家后,苏洵将此事告诉苏轼,没想到苏轼早就听说过,雷简夫的父亲雷孝先曾经犯了乱伦之罪,雷简夫因此没能参加科考,并且他早年在长安时劣迹斑斑,还有过贪污受贿的经历……得知这些事情后,苏轼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这门婚事。对他来说,姐姐的不幸婚姻带给他的阴云还没有散去,渴望中的爱情还没有到来,他怎么会去接受这样一个不清不白的家庭的女儿呢?执拗的苏轼耍起了性子,坚决不从。

为了让儿子开口同意,苏洵想尽各种办法,但苏轼就是坚决违抗父命不从。见父亲执意相逼,苏轼干脆留下一封书信,说自己迷恋道术,希望能够一心修炼,就卷起包袱上山修道去了!

苏轼的逃婚让苏洵又急又气,一开始他的态度非常强硬,命令子侄非要将苏轼从山上拉回来不可。但后来在程夫人的劝说下,他的怒气渐渐散去,尤其是想到爱女八娘的惨死,他的态度便慢慢地转变过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便委婉地回绝了雷家,同时派人将苏轼找了回来,再也不用婚事逼迫他了。

也有人说,苏轼当时并没有直接拒绝雷简夫,而是约定等他考中功名后再娶妻。但后来,苏轼很快就与王弗成亲,夫妻举案齐眉。雷氏女苦等了一生,却没有等来自己的姻缘。多年以后,苏轼还特意寻访过雷氏女,发现此女果真终生未嫁,苦苦地等着苏轼,耽误了青春,也耽误了一生。这也就是李如箎《东园丛说》中所写故事的由来。

雷简夫虽然没有实现让苏轼成为自己爱婿的心愿,但他对苏轼的喜爱却终其一生。后来,雷简夫遭贬至死,本应安葬在祖籍陕西郃阳,或者隐居终南山,但他却将自己的墓地选在了苏轼少年时代曾经读过书、题过字的连鳌山下,同时留下遗嘱,非让苏洵给他写墓志铭不可。

对于这位理想中的“爱婿”,雷简夫一直默默地关心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或许后人难以理解。只有苏洵在《雷简夫墓铭》中感叹道:“呜呼太简,不显祖考。不有不承,隐居南山。德积声施,为取于人。不献不求,既获不用。有功不多,孔铭孔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