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及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及特点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必然呈现出新的演变发展趋势及其重要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在国内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级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具有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及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像一切社会的矛盾现象一样,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必然呈现出新的演变发展趋势及其重要特点。如何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

一、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应当认识在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应当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现实表明,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提出来的。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毛泽东根据这一新的历史转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贡献。但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并没有明确回答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中间,究竟那一类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因而对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矛盾体系及其具体性质认识不清。再加上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国内外出现的困难和曲折,就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发生认识上的反复,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一切矛盾都怀疑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对抗性矛盾。特别是从1962年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颠倒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主次关系,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谁战胜谁的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在这个错误思想指导下,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根本违背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不再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标志我们党已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矛盾奠定了基础。《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在国内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级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尽管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的阶级斗争有根本区别。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属于工人阶级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属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同极少数反对、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仅仅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已经不存在了。因此,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确定,人民内部矛盾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党的理论务虚会上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党的十三大报告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现阶段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围绕迅速发展生产力同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将要不断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诸如物价问题,住房问题,吃穿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问题,统一战线问题等等,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全部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四化大业的实现。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地位的认识,把人民内部矛盾看作是在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党和国家全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具有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又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具有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又一重要特点。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上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经济上政治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这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是属于敌我性质的矛盾,另一部分是属于人民内部性质的矛盾。这里所说的敌我性质的矛盾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内部性质的矛盾主要是指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一般的说,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本来应当属于敌我性质的矛盾,但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则当作人民内部性质的矛盾来对待。以这个观点为依据,制定了对待民资产阶级的正确政策,从而能够保证胜利地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应该从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转移到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发生认识上的反复,仍然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当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在这个错误思想指导下,无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要变化,除了抓社会上敌我性质的阶级斗争以外,从“反右派”、“四清”直到“文化大革命”运动,党和国家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始终都是在进行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解决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在人民内部进行阶级斗争,解决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不但没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而只能是引起一部分人民反对另一部分人民的斗争,甚至发展到搞共产党内的阶级斗争。这样搞的结果,不但没有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而使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挫折和破坏。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长期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主要是因为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从而错误地坚持了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陷于解决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就是导致我们党过去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在社会阶级结构方面,作为阶级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决定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将要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革命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我们党能够重新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宣布停止在人民内部进行阶级斗争,这是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飞跃。(www.daowen.com)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应该属于具有非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人民内部不存在两个根本利益对立和冲突的阶级,人民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尽管人民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社会物质利益的差别矛盾,但它是属于真正体现了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差别矛盾。诚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由于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还会产生新的剥削现象和剥削者,社会上还会不断出现各种反对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但是,这些反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或新剥削者,决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或剥削阶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再出现工人阶级同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只会出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同各种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蜕化变质分子或新的剥削者的斗争。因此,也不存在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不需要再进行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

三、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人民内部矛盾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使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从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是直接动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演变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因此,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前进的直接动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迅速发展生产力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也不再带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因此,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总题目,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和解决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是迅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过去受“左”的影响把社会主义简单理解为共同富裕,又把共同富裕看作同步富裕,结果使社会主义产生“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抛弃了对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着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矛盾发展过程,只有经过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矛盾发展过程,才能使社会主义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坚定不移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或地区优先富裕起来的政策。一部分人或地区靠劳动和政策优先富裕起来,必然同暂时没有富裕起来的人或地区发生物质利益上的矛盾,甚至会从富裕程度差别发展到产生轻微剥削。特别是随着私营经济的存在的和发展,甚至会产生新的少量剥削者。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的社会主义就不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就不会产生新的完整的剥削阶级,就不会使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同少量新的剥削者的矛盾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再加上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导致产生资本主义复辟。相反,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裕起来,会更有效地带动和影响绝大多数人或地区靠劳动和政策走向致富道路,从而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的人们走向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差别和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二,正确认识和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带有更多的旧社会的传统和痕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这主要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还存在某些集体经济的因素,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还存在某些个体经济的因素。在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承包制以后,虽然企业使用的是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但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必然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带有集体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除占有使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外,还拥有自已的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这就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内部还存在某些个体经济的因素。加上政策允许保留一定个体经济,而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对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必然与社会主义经济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左”的思想影响,把社会主义看得纯而又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上,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实际是排斥和否定了个人利益。当前我们在坚持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原则下,应当积极支持和保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存在和发展。既要防止只顾国家和集体利益,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的倾向,又要避免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忘记和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倾向。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下,正确对待和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这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第三,正确认识和解决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生产力不发达,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生产力多层次发展状况的国家里,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就成为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更加突出的差别和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总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为地缩小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好像社会主义长期存在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就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殊不知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存在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和矛盾,而且我们国家比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时间还要更长一些。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在指导思想上都应当更有利于承认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和取消城乡、工农、脑体之间差别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比如,当前物价改革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市场农副产品物价上涨过快,超过工资增长速度,就会影响和降低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而冻结物价,又会引起广大农民的不满,降低农民的收入。因此,物价问题实质上是工农差别和矛盾的反映。目前物价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怎样找到解决和协调工农之间差别和矛盾的最佳方案。又如,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他们的工资、住房,工作条件很差,这势必妨碍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而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又同广大工农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相矛盾。因此,如何找到解决和协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差别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消除脑体劳动收入倒挂的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问题。找到妥善解决和协调城乡、工农、脑体的差别和矛盾的措施和方案,是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四,正确认识和解决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加上存在封建主义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在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过去由于“左”的路线占主导地位,在各条战线不断进行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因为经常受到激烈批判和残酷斗争而没有发展成为突出的矛盾。当前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人员借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不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使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突出矛盾。一部分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朽现象,严重地违背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朽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课题。要清醒地看到,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已经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就会使一部分党员和干部转为同人民群众相对抗性的矛盾,成为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犯罪分子。因此,正确解决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朽现象,做到“经济要繁荣,政府要廉洁”,才能够缓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本文发表于《晋阳学刊》1988年第5期,入选全国党校系统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被《新华文摘》摘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