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子兵法》及其影响
《孙子兵法》,现仅存13篇。13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主要强调战略速决和伐谋取胜,另外还有对战争总体,实力计算和威慑的深刻认识。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具体有奇正、虚实、勇怯、专分、强弱、治乱、进退、动静和生死等辩证关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竹简和1978年7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西汉木简《孙子》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孙武所著兵法13篇。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在上层社会中逐渐形成尚武习俗,加之齐国先后出现过吕尚、管仲、田雨直等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尤其是孙武出生在军旅家族,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军事思想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正是在孙武的青年时代,齐国发生(田、鲍、奕、高)“四姓之乱”,孙武为了避嫌而投奔吴国。孙武到了吴国后,定居在吴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郊外罗浮山之东,结识了从楚国投奔吴国的伍员(伍子胥)。两人都因避乱奔吴,理想、志向相投,又都学过军事,懂得兵略,因此结为亲密至交。孙武这时一面过着半自耕农式艰苦生活,一面观察吴国政治动向潜心研究兵法。
公元前516年,吴国公子光在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吴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以谋国事”。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大战。伍员乘机一连七次向吴王竭力推荐孙武,吴王采纳了伍员建议决定召见孙武。孙武经过精心准备,带上他已写成的十三篇兵书晋见吴王,孙武杰出的才能和出色的表现,深得吴王的赞誉和信任,“卒以为将”。
孙武为将以后,同伍员一起为吴国的争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511年,孙武协助伍员指挥吴军,攻克楚国的舒城,杀死从吴国逃亡到楚国的两个公子盖余、烛庸。公元前510年,孙武又同伍员、白喜率兵伐楚,攻克六(安徽六安),潜(安徽潜山)两城。
公元前508年,伍员在孙武的协助下率领吴军,包围楚军于豫章,大破之,进而攻占巢城,俘获楚守卫巢城的公子繁。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时,伍员、孙武建议吴王争取位于楚国北侧的唐国、蔡国协同攻楚。吴军采取正面钳制、侧面进攻的战略,从唐、蔡两国境内,千里迂回,深入楚国内地,与楚军夹汉水布阵。吴军以三万人战楚军二十万人,在柏举决战中大破楚军,最后一举攻占了楚国国都郢城。此次战役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实际效果都是春秋时期最大的,被史学家称为“东周第一大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公元前504年,孙武带领吴军又两次重创楚军,楚惧亡而迁都。公元前494年,孙武协助伍员以“诈兵”打败越军,越王屈辱求和。公元前484年,孙武协助吴王夫差胜齐。如果从公元前512年算起至公元前484年,孙武在吴国度过近30年的戎马生涯,战功卓著。
(二)《孙子兵法》13篇简介
1.《计》篇
它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是全书的总纲。一是重战思想。孙武在本篇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用兵之前,必先审视自己估量敌人。计其胜负之情。这是孙武的重战思想,是他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孙武认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对敌我双方进行具体的比较,从而找出胜负的可能性。孙武在论述胜负的基本条件时,把“道”即政治放在首位,这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看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这是孙武的重要贡献。三是实现战争胜利的手段。孙武认为,实现战争胜利的手段即选将、造势、善用计谋。选将就是挑选能带兵打仗的将帅;造势就是设法造成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善用计谋就是用兵打仗要善于运用计谋,兵不厌诈,运用多种手段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以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2.《作战》篇
主要论述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强调速战速决。孙武认为:进行战争首先要详细计算战争的费用、粮食、器械、装备等,这是进行战争的基本条件。“兵贵胜,不贵久”,“久暴师则用兵不足”。孙武从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分析了战争久拖的弊端,主张以战养战,为了减轻战争中的经济负担,军队作战中所需的粮食要在敌国就地解决,用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充实自己,用俘虏来补充壮大自己的队伍,这样就能战胜敌人。
3.《谋攻》篇
主要论述用谋略战胜敌人。孙武强调“以谋胜敌”,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孙武对以武力强攻和以谋巧攻的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名言。孙武提出以智谋取胜的方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强调,首先以争取“伐谋”、“伐交”取胜,其次立足于“伐兵”。他同时认为:敌我力量对比,一般有三种情况,即我处于优势,势均力敌,我居劣势。在这三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用智谋取胜,只有不得已才去攻打敌人的营寨。
孙武认为在战争指导上,重要的是知彼知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否则会产生极其危险的后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是始终贯穿于13篇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4.《形》篇
主要论述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处于有利态势,然后寻找敌人的可乘之隙,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敌人。孙武认为:创造条件,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
孙武提出三种寻机胜敌的方法:一是灵活运用攻防两种作战方式。二是敢于打必胜之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垮敌人。三是以优势兵力对劣势之敌。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优劣,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为一个军事家在指导作战时,必须根据本国军队和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劣,然后开战。
5.《势》篇
主要论述在战争中要发挥将帅的才能,而且要善于造成和利用有利形势,出奇制胜,打败敌人。孙武明确提出要灵活运用奇正战术。何谓奇正?即军队作战所采用的传统战法和灵活机动的战术。用兵打仗应有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要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时正时奇,奇正并用而且彼此呼应,使敌人捉摸不透,才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战胜敌人。
孙武认为:指挥作战必须选择合适的人,充分利用有利态势,运用“示形”、“动敌”等手段,创造有利形势。同时,用兵要不拘一格,要针对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任务而选用合适的指挥人才,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
6.《虚实》篇
主要论述“避实击虚”、“因敌制胜”,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的作战指导思想。首先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孙武认为:“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所调动。指挥作战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这是作战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原则。二是避强击弱。孙武认为要做到避强击弱,必须变强敌为弱敌,即强弱转化,抓住时机,以实击虚,以众击寡;选弱敌击之,即作战对象和攻击方向的选择,要善于利用和抓住敌人的弱点,以己之实,击敌之虚;要以多胜少,即兵力运用上,以压倒优势以多胜少。孙武认为:要做到避实击虚,就要运用多种手段调查研究敌人的虚实,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三是随敌而变。孙武认为“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根据敌情的变化,做到敌变我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7.《军争》篇(www.daowen.com)
主要论述军队作战争取主动,争取先机的原则和方法。孙武认为:军队作战要做到先敌一步,处处争取主动,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达到胜利的目的。孙武认为军争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用兵的方法,对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能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能正面进攻;对佯装失败的敌人,不能跟踪追击;对锐气方盛的部队,诱敌就范的小股部队,不能进攻;对正向敌国撤退的敌人,不要去阻拦它;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对已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地去进攻它。二是作战指挥的方法,孙武主张要统一号令,统一指挥。勇敢的军士不得一人独自前进,胆小的军士绝对不能一人独自后退。三是对军队行军的要求,行动快速时,要像风一样;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要像燎原烈火,势不可挡;部队驻扎时,要像山岳一般,不可动摇。
8.《九变》篇
主要论述作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多变的原则,并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一是随机应变。孙武认为:指挥作战应随机应变,反对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战场上出现的多种复杂情况,指挥员可灵活处置。二是分清利害。孙武认为:只有分清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指挥好每一场战争。三是有备无患。孙武认为:作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敌人无空子可钻,逼敌就范。四是带兵要克服五个弱点。孙武认为“五个弱点”分别是:勇而无谋,只知死拼;临阵畏怯,贪生怕死;急躁易怒,一触即暴;过分看重自己的廉洁名声;过于自尊。因此,必须克服这五个弱点,否则,在指挥作战上就不能灵活多变,会招致失败之祸。
9.《行军》篇
主要论述军队行军作战的要领和在各种地形上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军纪来统一行动的治军思想。一是在不同地形下的行军方法。孙武分析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地和平原地行动时的处置方法,并提出了一般原则:军队行动要在高处和干燥的地方,而不是低处和潮湿的地方。军队要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较高处。二是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孙武全面总结了依自然景象特征和变化以及依敌人行动来观察和分析敌情的经验。三是管理军队的方法。孙武提出:要以道义来教育军士,用军纪军法来统一军队的行动。强调军队管理要文武并用,严格执行军纪。
10.《地形》篇
主要论述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强调将帅应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一是对六种地形的利用。孙武认为有六种地形必须要很好地利用。这六种地形是:平坦的、四通八达的地形;易进不易出的地形;双方据险对峙,谁先出击就对谁不利的地形;两山之间狭窄的地形;形势险要的地形;敌我相距很远的地形。以上六种地形,指挥作战的将帅必须认真考察,研究并制定对策。二是地形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对待。孙武认为:地形在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据。判断敌情,研究和利用地形,是将帅的职责。三是知彼知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孙武认为:将帅指挥作战,必须做到知彼知己,强调指导战争必须对敌我双方兵力情况、地形、粮草供应等有全面正确的判断,方能取得战争的全胜。
11.《九地》篇
主要论述九种不同地区的用兵原则,并阐述了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等问题。首先是根据九种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孙武把军队远征所经之地,分为九种作战地区。强调要依据不同战区的特点及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关注情况变化,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方法。第二是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孙武认为:兵贵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在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突然对敌人发动进攻,这样才能攻破敌人。为了达到迅速突袭的目的,孙武主张:战前要封锁消息,取消一切通行,断绝敌国来使;行动时,不能和敌人约战,并抓住敌人的空隙,迅速地乘机而攻,夺取敌人的要害;在计划实施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部队要迅速撤离。第三是将帅应沉着指挥,做到有条不紊。孙武认为:将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沉着冷静,临阵不乱。而且还要蒙蔽士兵的耳目,使士兵对军事行动计划一无所知,事先不告诉其危险的一面,使士兵在生死关头破釜沉舟,勇敢地与敌人拼杀,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12.《火攻篇》
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孙武认为,火攻分五种:一是焚烧敌军的士卒;二是焚烧敌军的粮秣;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火攻的条件,一是天气干燥;二是风向与风力大小。并且强调军队打仗如用火攻必须了解这五种火攻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条件加以实施,不可盲目行事。孙武还认为:对战争必须持慎重态度,如采取军事行动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动用军队必须有获胜的把握,不到关键时刻,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要因一时恼怒而兴师打仗,将帅不能因一时怨恨而贸然与敌军交战。
13.《用间》篇
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方法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先知敌情”,反对迷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孙武认为:举兵十万,千里出征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敌情。他反对用迷信鬼神或主观臆断的方法获取情报,主张了解敌情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间谍。不懂得使用间谍侦察敌情的将领,是最不明智的,是不能最后取得胜利的。孙武把使用间谍分为五类:一是用敌国中熟悉乡情者充当我方的间谍;二是了解敌国内幕的官吏充当我方的间谍;三是把敌方间谍诱降为我方间谍;四是送假情报给敌人而事后被敌人察觉而处死的间谍;五是派往敌国收集情报而又能活着回来的间谍。孙武认为:使用间谍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间谍为将帅的亲信,对待他应有丰厚的奖赏;二是使用间谍要严格保密;三是间谍应具有超群的才智和为正义而战的决心,否则不能担当间谍的重任。
(三)《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它被誉为现有兵书中最有价值、最具影响的军事专著。
1.《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影响深远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评价:“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的茅元仪曾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宋朝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习武必读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对《孙子兵法》高度评价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并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引用《孙子兵法》的一些原则和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兴起《孙子兵法》的研究热潮,在军事科学院和其他军事院校专门成立了研究机构,组织人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刘伯承元帅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他在担任军事学院第一任院长时,曾专门讲授过《孙子兵法》,被誉为“当代孙吴子”。
2.《孙子兵法》在社会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影响
在哲学方面,《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全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文学方面,它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简练、准确,而且修辞方式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是一部难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极为广泛,它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且连企业家、管理学家等也争相阅读。《孙子兵法》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全书。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文学家称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称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称之为“政治秘诀”;外交家称之为“外交教科书”;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规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书。
3.《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在唐代初期,《孙子兵法》就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叶传入欧美等地,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公元735年,《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日本皇室贵族及各界人士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研究,他们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称《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传入欧美的时间晚于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18世纪后半叶,第一个用欧洲文字翻译《孙子兵法》的是曾在中国居住40多年的法国神父阿米奥(中文名王若瑟),他把《孙子》13篇,《吴子》6篇等中国兵书译成法文,以《中国军事艺术》为书名于1772年出版。该书在欧洲流传很广,影响甚大。如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对《孙子兵法》评价极高。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曾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在美国,《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名言被列入《美军作战纲要》,以指导部队的作战训练。美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指出,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战略研究中心斯坦福研究所主任、美国著名战略家福斯特和日本东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合作研究运用《孙子兵法》,三好修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这种新核战略不仅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战略政策,而且在全世界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总之,《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军事学术史上一部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军事理论名著。它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习研究现代军事思想,发展无产阶级军事理论,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