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每天学点管理史:彼得原理解开阶层谜题

每天学点管理史:彼得原理解开阶层谜题

时间:2024-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彼得深入探究那些人干的蠢事和一再失误的原因。有些人或许会研究被提拔者的事业历程,并拿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没有特殊背景的人相比较。3.人事管理的理论“彼得原理”真可谓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当今整个文明架构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就“层级组织学”的应用而言,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应用上的发展显然更具前瞻性。

每天学点管理史:彼得原理解开阶层谜题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

劳伦斯·彼得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

劳伦斯·彼得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职位。他又进一步推理:当员工到达其“不能胜任”的职位时,便会产生惰性。

他通过很多的例子来说明那些“不能胜任”的人所干的都是一些蠢事,如:美国公路的维护人员将被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以此作为交通警告标志;美国新泽西州丹维尔的法令规定,所有的消防栓必须在火警发生前1小时得到全面检查——天知道火警何时发生!

彼得深入探究那些人干的蠢事和一再失误的原因。到底是那些“不能胜任者们”努力的结果,还是“低着头看天”的小丑精心导演的闹剧?最初,他一直想不明白,更无法确定:这个世界是由一群“无能但有诚意”的人在推动运转,还是始终有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玩“积木”?

经过多次实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两大发现:

其一,创意性的不胜任。个人经由这项创意性不胜任的行为,得以在他胜任的职位上愉快地工作。彼得本人就善于发挥这种“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成功地留在他胜任的职位上。

其二,个人在晋升之前往往是胜任的,然后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蠢事和一再的失误,都是这样造成的。

为了避免本人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我们只能巧妙地运用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留在原来胜任的职位上。这不但有益于个人,同时也有益于组织和社会。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放弃了晋升,同时也放弃了因晋升而带来的更多的福利和利益。

由以上两点,可以很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阶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1.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总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其次,由于每个职工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很好,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最后,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彼得原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这种成立是有其假设条件的,即: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因此,“彼得原理”被认为是与帕金森定律有一定联系的。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通过观察注意到并有趣地描述了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爬升金字塔”之说。这个理论的假设条件是: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

但彼得认为帕金森的理论设计有明显的缺陷,彼得对组织中出现冗员累积现象的解释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这和帕金森理论的前提是完全不同的。

2.员工快速提升诀窍

“提拔”指的是:在层级组织里,某位员工和他的上司有血缘、婚姻或熟识的关系。通常,一般人都讨厌别人因特殊关系而获得晋升。同事们憎恨被提拔者享有特别利益,并经常以批评被提拔者的不胜任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有些人或许会研究被提拔者的事业历程,并拿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没有特殊背景的人相比较。根据研究,对于想成为被提拔者的人,彼得提出五项具体可行的建议:

(1)找寻贵人

所谓“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机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达不胜任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通过仔细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2)激励贵人

“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你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层级组织里,贵人帮助你往上晋升后会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晋升,对他又有什么损失。如果你不能靠自己的气力通过这座桥,那么你已到达了你的不胜任阶层。(www.daowen.com)

(3)要具有灵活性

在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司就是某个不胜任者,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怎么提拔你,也将徒劳无功。这种困窘的情况,可以称之为“瓶颈式制约”,或者用彼得在他的书中说的“彼得瓶颈”来形容。

彼得认为,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的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这种策略,可以称之为“彼得迂回法”。可是,在投注时间和精力于采用“彼得迂回法”以前,你得确定你的情况是否真的符合“彼得瓶颈”——换句话说,职位高于你的人确实是你的挡路人。

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即他称不上是你的挡路人,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忍耐一些时日即可。到时就可能“拨开云雾见彩霞”了。至于如何正确判断你的上司是不是挡路人,这就需要你的实际经验积累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了。

(4)要具有弹性

每位贵人所能帮助你的,有一定的极限。打个比方说,经验老道的登山者固然能够帮助较弱的登山者和他爬得一样高,但是这名带头人必须再往上爬才能再提拔那名后进的登山者。然而,假使第一位贵人未能爬得更高,那么被提拔者势必再找出另一个能爬上高位的贵人。因此,请随时作好准备,在时机来临时便转而效忠另一个职位更高的贵人。“新贵人永远是最好的贵人!”

(5)争取更多贵人的提拔

彼得定理强调:“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交谈时,不间断地强化你的优点,从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贵人便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晋升既没有得利于血缘、婚姻或熟识等直接人际关系,也没有沾半点儿“乱点鸳鸯定律”的光,这一切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只要遵循上述的几点建议去做,将会使你更早地达到不胜任的阶层——晋升。

3.人事管理的理论

“彼得原理”真可谓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当今整个文明架构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就“层级组织学”的应用而言,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应用上的发展显然更具前瞻性。在企业人力资源分配上,将“彼得原理”作为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参考,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彼得原理”指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怎样才能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呢?有两种方法:其一,依靠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靠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上面这一点:政府为什么效率不高?国有企业为什么办不好?为什么官僚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由“彼得原理”逐一得出答案。

许多人这样认为:当今社会,企业已经不再花费大力气去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了,重用外来人才、重用现成人才才是企业应取之道。但重用这样的人才的弊端也非常多,如某个私营企业,很多领导职位都由某国有企业过来的人才担任,他们不但带来了经验和客户关系,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官僚作风,以及国有企业明争暗斗的习气。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的职位与原来在国有企业的职位相当,或许是可以胜任的职位,但他们的上升能力和潜力已非常有限。其中大多数人靠从前的关系或经验,沉浸于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中,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很少关注,因此如果这些人再向前提升一步,那么正应了“彼得原理”的推导:下一个更高的职位将是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在企业内部逐层提升职位,其结果便是,最终有一个职位是他所不能胜任的。

我们把企业的人员简单地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胜任停滞型”,即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但基本已“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第二类是“胜任成长型”,不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而且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指标,从而可以胜任其他的一些职位。第三类,这种人现在已经不称职,或者说他们是由于某种自然或非自然的条件导致了其存在“不胜任”危机的一类人,可以简单地将之称为“胜任退化型”。

我们综合“彼得原理”,可以将企业用人之道简单概括为:充分利用第一类人,发现并培养第二类人,警惕第三类人。由此推导的结论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成立人力资源部并有效运作,发现(包括招聘和在企业内部发展)并培养企业每一职位的接班人,在人力资源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总而言之,不论是就企业的效率运作,还是从未来发展而言,彼得原理的潜在告诫是,不要轻易地进行选拔和提拔,因为提升将很可能导致最终的不胜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