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世纪文学简介-外国文学与电影鉴赏

中世纪文学简介-外国文学与电影鉴赏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盛期的欧洲已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境地。一方面,天主教会成为欧洲毋庸置疑的统治力量,以拉丁语写出的宗教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主流。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虽彼此抵触,却共同构成了整个中世纪文学发展的格局。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有: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诸部反复南进,逐渐定居到现在的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地;源于亚洲的斯拉夫各部迁徙到今日东欧、南欧等地;7世纪信仰伊斯兰教中东帝国逐渐崛起,不断侵扰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民族迁徙在带来频繁战乱的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各人种、各民族的融合,使得欧洲形成一种空前整齐划一的文明特性:以罗马天主教会为核心,以拉丁语为书面语言、以封建采邑制度为社会体制。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已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境地。一方面,天主教会成为欧洲毋庸置疑的统治力量,以拉丁语写出的宗教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主流。基督教文学融合了欧洲本土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为西方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东方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十字军东征、对外贸易的恢复,欧洲成为地中海东部令人生畏的势力。商业和贸易的复兴导致城镇及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的诞生,具有近代文学雏形的市民文学形成规模,和僵化的天主教会文学分庭抗礼。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虽彼此抵触,却共同构成了整个中世纪文学发展的格局。

尽管中世纪各阶段彼此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始终保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以神的存在来解释宇宙、世界和人,基督教始终是这一千年中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在很多时候基督教文明钳制和扼杀了世俗文化的发展,但也正是基督教文明在欧洲社会四分五裂、互相斗争的时候以空前强大的道德力量维持并传承了欧洲的统一信仰和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和活泼的市民文学相比,教会文学无疑是程式化的、平庸的。

中世纪文学的发展依社会变迁的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罗马帝国衰亡至公元1000年为早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也是基督教的先哲们确立教会文学规范的年代;从1000年至1300年为兴盛期,市民文学开始崛起,英雄史诗大量出现;从1300年至15世纪是衰落期,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出现为终结。

宗教色彩,象征、寓意、梦幻、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以及开创性,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特征。中世纪文学世纪是欧洲多种民族文学的结合,中世纪文学也是中西方文学相互影响、交融的产物,主要体现在欧洲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的结合,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结合,由于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公元4世纪),基督教文化侵蚀了整个文化领域,中世纪文学也打上了鲜明的宗教烙印。

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有:

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

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

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圣经》高居神授人录的宝座,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中世纪通行的《圣经》是诸多神学家反复编纂和修订而成的,以拉丁语(天主教会)和希腊语东正教会)写就。《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在整个中世纪统摄着一切文化活动。《圣经》的版本非常多,著名的包括“七十贤士译本”和“拿西山抄本”等。这些不同版本的圣经内容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9世纪初时罗马教会编纂的《通俗拉丁文译本圣经》成为天主教的法定本《圣经》。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圣经》被大量译成各种其他语言。

《圣经》

中世纪大部分宗教文学都是在圣经故事和使徒行传的基础上扩充的,价值不大。相反,一些基督教的神学家的宗教著述丰富了宗教文学的内涵。圣奥古斯丁(354—430)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先哲之一,他的著述在中世纪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忏悔录》与宗教著作《上帝之城》。尽管其中大量充斥着对上帝的虔敬溢美之词,但这两部作品在西方文学上都起到了开风气的重要作用。另一位著名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1258—1260)的《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虽然是神学范畴,却有很多哲学上的深刻见地,在文学理论上也有一定贡献。西班牙神学家贡萨洛·德·贝尔塞奥(1195—1247)是学士诗的鼻祖,一生创作了许多圣母赞歌。他的文风简练,很少使用拉丁语中冗繁的修辞,其代表作品为《圣母显圣记》。

中世纪宗教文学中最为盛行的题材是宗教剧,这也是教会普及宗教知识、煽动宗教情绪最有效的方式,内容也往往乏善可陈。法国、英国、德国等地宗教节日上都有宗教剧演出。出于宣传的需要,这些宗教剧大多摒弃拉丁文,而采用各国的地方性语言,演出的地点也逐渐移至教堂之外的世俗社会,宗教剧是欧洲近代戏剧的雏形。

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歌颂的多是部落的贵族英雄,而自由贫民和奴隶都不占重要地位。它们的内容多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神在故事中干预人的命运,但人对神已开始失去敬仰。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写定的人往往不可考。另一类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这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史诗中的英雄和前一时期的英雄不同,他们的荣誉观念已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英雄的复仇义务,而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他们是要求团结、抵御外侮的英雄。同时,在他们身上,封主、封臣的关系体现得很明显。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他们的爱国行为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在这类史诗里,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

第一类英雄史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贝奥武夫》。此外还有日耳曼人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的诗集《埃达》和散文叙事文学《萨迦》。第二类英雄史诗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剥削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11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12、13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以法国为最盛。骑士文学分两种: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诗歌是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其形式多半借助民歌而演化。普罗旺斯的诗人是西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行吟诗人”,流传下来的有姓名的诗人有数百之多,但存留的作品很少。这些诗歌多半表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比如著名的《破晓歌》就是描述骑士与贵妇人幽会之后在破晓时分依依惜别的情景。13世纪初很多普罗旺斯诗人流亡国外,把抒情诗传统带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发展。

除法国普罗旺斯外,德国和西班牙也出现了一些骑士阶层的诗人。比较著名的包括德国的瓦尔特·封·德·福格威德(1170—1230)、西班牙的伊尼科·洛佩斯·德·门多萨(1398—1458)、胡安·德·梅纳(1411—1456)等。

骑士传奇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英、法、德三国都有传奇名篇传世。骑士传奇的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信仰,表现出冒险游侠的精神。

骑士传奇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系统。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主要包括三个系统。(www.daowen.com)

古代系统:一般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这些传奇虽然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它们的英雄却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和荣誉观。

不列颠系统:一般是围绕古凯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国家流传非常广,法国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和德国行吟诗人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1220)是这一类型传奇的代表作家。在15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亚瑟王之死》,是这一系统中成就最高的著作,全书包括八个故事,由诗人托马斯·马洛里(?—1471)依照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法文版的传奇翻译编纂而成。

拜占庭系统:多以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故事写成。代表作品包括《奥迦生和尼哥雷特》。

除上述三大系统之外,西班牙的骑士传奇也非常繁荣。由于西班牙骑士传奇是在英、德、法骑士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时间上的推延受到了但丁和意大利抒情诗的影响,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诗歌共同构成西班牙宫廷文学的面貌。西班牙骑士小说的典范之作是《阿马迪斯·德·高拉》,对后世的西班牙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该书曾被视为培养完美骑士的教科书,就连对骑士小说深恶痛绝的塞万提斯也曾称赞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十全十美”。

西欧各国从11世纪起,由于手工业农业的分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形成了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描写市民生活或提出市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和聪敏,反映了萌芽中的新阶级的精神特征。

城市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民间创作是《列那狐传奇》。这个故事在西欧各国传播甚广,12、13世纪法国有很多民间诗人用它写诗,保留下来的有二十七组诗,共三万多行,这二十七组合起来构成全部故事,主要情节是列那狐和依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

玫瑰传奇》也是法国城市文学中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威廉·德·洛利斯。前半部基本上继承了骑士文学的传统,宣扬骑士爱情观点。后半部反映了市民的思想感情,它批判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1265—1321)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维吉尔写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被认为是文人创作的史诗中的最好作品。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德丽采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1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神曲》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为《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首歌,加上序曲,共100首歌。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学最突出的是《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阿拉伯文al-Qur'an的音译,意为“诵读”、“读物”。在610—632年间,真主安拉陆续颁降给穆罕默德圣人,是安拉的语言和启示,是最后的一部经典。全经以622年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为界,分为“麦加篇”和“麦地那篇”。前者计86章,约占总章数的三分之二;经文节数大多较短,内容以阐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基本信仰为主,旁及宗教哲理、礼仪等。后者28章,约占章数的三分之一,节数一般较长,内容以伊斯兰教对社会各项主张为主,并涉及生活中的饮食禁忌以及民、刑等方面的律例。《古兰经》语言文字优美,哲学思想丰厚,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经典文献,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千零一夜》的主要成就在于,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他们的爱憎感情以及淳朴善良的品质。作品对世界各国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为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所以书名又称《天方夜谭》。

日本通过7世纪中叶的“大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8世纪初叶,出现了两部比较完整的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记》。《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历史和文学作品。《日本书记》则是具有正史性质的作品。物语是在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物语文学在产生之初就分为两大类,一为虚构物语,以创作于10世纪初的最早一部物语文学《竹取物语》为代表。另一类为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大和物语》为代表,以和歌为主,使和歌与散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物语文学高峰的作品是《源氏物语》(产生于11世纪初)和《宇津保物语》(产生于10世纪末)。中世纪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级兴起,文学上出现了以《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战记物语。这时占据诗坛中心地位的是俳句。俳句是由和歌变化而来的,最初作为余兴吟诵,以后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小说方面的主要形式是浮世草子。浮世草子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小说。净琉璃和歌舞伎是这时戏剧方面的主要形式。净琉璃本是由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木偶戏,歌舞伎则是由舞蹈演变而来的歌舞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