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历史与文化,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及重要意义

中国饮食历史与文化,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及重要意义

时间:2024-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月十五日,秋已过半,是为中秋。中秋之夜赏月,并用与月亮名称有关的食物,至迟在唐代已成风气,这是名副其实的中秋节。中秋对文人们是借景抒情的好时光,对布衣百姓也是一年中的好日子。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增进长幼亲情;也要在亲邻间互赠节物,联络彼此感情。《京都风物志》则述及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 “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

中国饮食历史与文化,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及重要意义

八月十五日,秋已过半,是为中秋。中秋仪节,先秦时代当已有之。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指的是古代敬老的仪礼,要在秋月送手杖和粥食。这里并没明指某一天,当包括望日(十五日)在内。枚乘所作《七发》,则明确提到了八月十五结友观涛的事,有“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

中秋之夜赏月,并用与月亮名称有关的食物,至迟在唐代已成风气这是名副其实的中秋节唐人爱中秋月色,可举两诗为证。一为司空图的《中秋》:“闻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一为曹松的《中秋对月》:“无云世界歇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不见月,是件很遗憾的事,《隋唐佳话》说:“李愬隐首阳山,中秋夕与友人携酒望月。愬曰:‘若无明月,岂不愁杀人也!’”

中秋赏圆月,思亲会友,风雅度良宵。《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 “苏颋与李又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赏月之时,月光月影最是可爱,用不着灯烛争辉。

宋代文豪苏东坡中秋曾欢饮达旦,大醉之时,抒发思亲之情,作《水调歌头》,铸就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绝唱。

中秋对文人们是借景抒情的好时光,对布衣百姓也是一年中的好日子。中秋观月,也要享用一些特别的节物,在古代主要有玩月羹、月饼、桂花酒等。

玩月羹,见唐代《膳夫录》,“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玩月羹是何等滋味,今天已不能知晓,也许是鸡蛋羹之类,或许有像月之形。(www.daowen.com)

月饼,《元氏掖庭记》中有“仲秋之夜⋯⋯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元武宗)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鲙,酌玄霜之酒,啗华

月之糕”的句子,其中“华月之糕”当与月饼相似。又《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帝京景物略》则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月饼也谓之团圆饼,明代《酌中志》说:“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桂花酒,见《帝京景物略》,“中秋桂饼之外,则卤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配食糟发面团、桂花冻酒”。这个时候酿饮桂花酒,一是正值桂花开放,二是在传说中桂与月有关,“吴刚捧出桂花酒”,桂与月在人们的头脑中几乎成为可以互换的概念。

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增进长幼亲情;也要在亲邻间互赠节物,联络彼此感情。《月令广义》即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清代江苏句容地区,八月中秋办饼筵,大会亲朋。《京都风物志》则述及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 “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中国人追求的中秋之意境,就是团圆与亲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