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国的本科教育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学校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美国不论是文理学院、普通本科院校,统合性大学,还是顶尖研究性大学,也不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不论是老牌名校,还是后起之秀,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
第一节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1971-1991)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1930-),总结哈佛大学的办学经验,他先后出版《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美国高等教育》、《大学与美国的未来》、《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等多部著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阐述了自己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他认为虽然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大学的历史与传统不同,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和体制不同,但保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应该是一致的。大学本科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和一切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是大学本科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标准。
大学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数最多,涉及面极宽的大学教育,是敞开高等教育大门,提高公民受高等教育水平的基本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在深度方面,集中精力学好一门专业,在这一领域不但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并把这种专业知识同社会的重大问题相互联系起来,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互动有充分认识。这就是美国本科教育以实用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价值观(理念);在广度方面特别重要,要视野广阔,有多门学科知识,有体面的交际能力,具有大量的实际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不同的价值,传统和习俗,有人类所具有的宽容性格,从而对知识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自知之明,最终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
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目标非常重要,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是重要的导向,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起规范作用,又对行为构成起约束作用,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美国各类大学对本科毕业学生达到的目标要求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校认为学生要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即发展有效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做出重要判断的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理解能力和感受性;提高社会交往的老练程度,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视野和交往的能力;等等。
美国教育由于竞争,与时俱进的特点突出,他们对21世纪本科生还特别强调必须要具备高素质的三个基本特性:判断力、推理能力和智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批判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就能有批判性的阅读能力,避免人云亦云。处处独立思考,质疑旧的观念,探求新的意义,不断开拓创新,对工作中遇到的复杂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清晰的阐述,流畅阐明自己观点的必要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了基本思维判断力能力,基本学习分析能力和基本适应生存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就能比较自如地应对,引领人生走向成功和幸福。
具有这些特性的学生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科学方法,而且能正确获得评价和使用信息,从而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发展良好的判断力,可以形成适应巨大变革的灵活性和自信心,批判性地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更好地与他人共事。
二、“6个良好心态”的总规格要求
1974年美国提出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总体规格,就是学生要有6个良好心态:社会发展、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职业发展、情感发展、精神发展的良好心态。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学生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具体内容是:
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社会,改善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要认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依赖关系。会协调人际关系,珍视友谊,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做贡献。
学生体力发展: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热心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习惯和营养,重视轻微的疾病,不过量饮酒,抽烟和吸毒,预防艾滋病。
智力发展:在教学方面,美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本科生阶段学生每周有两三次大课。大课之外,便是小组讨论,教授不讲课,而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然后一起讨论,独立完成。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和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尽早得到从事科研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不断扩大知识面;发展创造能力,勇于探索,克服各种困难,在学业上攀登高峰。
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一是探究社会职业,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促使各大学及每位学生都懂得要生存就必须了解市场需要,了解各行业的人才流动趋向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兴趣、信仰和技能;二是在校期间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工作以及各种集体活动,培养锻炼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适应职业选择的需要。
情感发展:要求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能够自由、自然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他人,要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精神发展:要求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六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影响,这些内容已融入了课程内容,并将它从教室扩展到寝室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抓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即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等教育,所以,美国大学生遵守纪律、讲究礼貌、助人为乐。他们注重政治观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时也注重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在职业教育方面,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及不切实际性,以增强到工作单位后职业的适应性,这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有利的。各大学为保证本科教育质量,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出了高招,通过各种“计划”“项目”“方案”“核心课”使自己的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获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三、21世纪学生要有国际视野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在新世纪来到之时,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和战略规划在促进大学发展方面独具优势。美国感到教育出现危机,为了保持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绝对优势,美国教育界和商界共同组成了一个“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蓝图。指出全球经济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传统科目,还要求学生拥有“21世纪的技能”,要培养国际公民。国际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其内容包括四大方面。
(一)了解整个世界。今天的孩子都是全球化的公民,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点,他们长大后都必须沿着这条轨道前进。社会需要“拥有国际贸易知识,对外国文化有敏锐意识,能用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才。
(二)跳出思维的局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工作,对人的“创造性和革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在别人只看到一片混乱的地方能看出规律”。学生必须能在不同学科间进行交错思考,越来越多的突破都是在多学科交叉中取得的。
(三)懂得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应对所得的信息进行迅速的处理,解读和分析,筛选出可靠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四)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EQ)和智商(IQ)对于成功已经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涉及大规模团队成员,我们必须强调沟通技能,强调团队精神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能力配合。
美国专家们认为,美国学校的变化比起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而言,几乎滞后了太多。学生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和他们的曾祖父母们小时候所做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整齐地坐在教室内,听教师讲课,记笔记,读内容已经过时的课本。这样的体制,在学校与外界世界只见制造了一个极大的鸿沟,教育必须改革。今天美国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某些学生是“被拉下来”,而是关于整个一代学生是否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问题。以上四个方面是这代学生在世界新形势和全球经济形势下有竞争力的必备素质。
四、学校对学生应尽职责
美国把高等教育当作是一种产业,逐渐在市场化。大学既然收了学生高昂的学费,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大学本科学生是大学生的主体,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是大学校园内最充满朝气的力量,许多激动人心的事和教育活动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和成果。学生的质量决定学校声誉和未来的兴衰成败,所以,各大学教育越来越以本科学生为中心,这是一条红线,高压线。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不仅抓住教学质量不放松,还对学生全面负责,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需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更多自主权:自主选择、自我考虑、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等,研究性大学、综合性大学也是一样。学校对学生至少要尽到下列职责: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教授讲授课程,指导学生专业研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会生活,自己设计和管理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许多不同的观点,了解那些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观点,以检查学生未受检查的观点;安排教员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共住学生宿舍楼,与学生交朋友,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配一批法律顾问和精神医生(心理医生),为10%的学生提供一次服务;为学生提供找工作、就业的各种信息,指导各种申请材料和表的填写,等等。
各个大学在竞争中都会拿出最好的办法,最强的力量,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这些要求、目标和规格,甚至超过这一要求,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彰显学校特色。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都是选择直接就业,而且随着就业市场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成为大学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大学有责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一些准备,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适当开设一些职业课程等。
第二节 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本科教育是学校无障碍的教育通道
美国各大学本科教育都是摇钱树,它是零阻力运行。即或是研究性、综合性名牌大学也不例外。其实,那些顶尖大学的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结构,他们高度重视两头的教育,即本科和博士教育,二者之间的硕士教育相对较轻。所以,那些在美国只读一年制硕士(含金量有限)的海归回国后表现平平,也就不足为奇。当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利益与本科生的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研究生的教育要为本科生让道;当科研工作与本科生的教学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科研要为本科生教学让位。尽管美国大学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几乎截然不同,但都心甘情愿从制度上遵循、保证和履行重视本科教育这种格局和文化。为本科生教育“让道、让位”,是美国教育灵活多样,公平竞争特色中的“单一化、固定化、不公平、不竞争”的又一特色。
二、招生中把好生源关
各大学都注重招收有特长的学生,越是名牌大学越是这样。各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中,招生办公室主任地位很高,有时候就是仅次于校长和教务长的第三号人物,对学生录取具有最终决定权。招生部门的人员和经费予以充分保证,招生办公室主任一般保持稳定,少则任职时间都在十几年,多的达几十年。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干了40年。这样有利他们积累丰富的识别、评估学生的经验,保证新生质量。
过去,我们认为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似乎美国学生上大学要比中国学生参加高考容易得多,不像中国学生高考的紧张和辛苦,可以轻轻松松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其实不然,美国学生要想进入好的大学,特别是顶尖的名牌大学,竞争非常激烈,难度很大,丝毫不亚于中国学生考北大、清华等的难度。这些大学的门一点也不“宽”,反而“严”得不得了。如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只有5.3%。其他综合研究性大学均在10%左右。这些一个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学生全部符合自己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优质生源保障。
美国高校录取中对于精英、有钱人以及他们的“二代”往往都给予特殊照顾,这些孩子能更容易进入名校,这不是暗箱操作或权钱交易,这是美国教育“部分产业化”的需要。美国社会是一个有着深重的商业传统,整个社会文化本身对商业模式和利润都是深刻认同的国家。而私立学校是按照私营企业来经营,大部分美国人对精英大学的裙带关系都很无所谓。私立大学要保证收入大于支出,才能有足够财力扩建校舍、购买仪器、招聘教授、投资公司。在美国有超过2600所的四年制大学,其中1800所以上都是私立,几乎所有驰名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包括常春藤盟校。好学校当然要招将来更可能成功的好学生,因为这些人将来更有可能给学校捐钱。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招生有差别。公立大学必须公布每年招生录取学生的数据(基本上不变),公开透明。私立学校的录取过程主观性极强、透明度甚低。私立大学对于给校方提供资金捐款或者名人校友子女都有一定比例的预留名额。历史上耶鲁大学属于最极端的,曾经50%以上的学生都是招收有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校友子女。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类学生比例不断减少,但至今也有30%。更令人吃惊的是有25%的是犹太学生(每4人中就有1人)。
加州一个华裔学生说:“我爸爸每年分别给斯坦福和哥伦比亚(其父是两个学校的校友)都捐几万美元,就是为了让他们录取我,可是……”其实,捐赠的人多,若家长捐赠最后没有上百万美元,还得分数满足基本要求(正常录取平均分数是4分,捐钱子女分数也该有3分)才有可能照顾录取。
三、从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确保教师质量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第一教育资源,能动的资源,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出科研成果,为学校提高档次,争得荣誉的主要力量。因此,各校对教授的招聘非常重视。招聘的教授必须对本科教学非常有热情,他们从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上。麻省理工学院(MIT)认为,重视本科生教学本身就是大学最核心的文化。芝加哥大学认为,教授的天职就是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当然会支持,但绝不能因为科研而损害本科教学的利益。教授不但要上课,而且必须满腔热忱喜欢上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课后的学习指导。并且,他们还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引导和制约着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师9月年薪制”。美国大学每年只给教师发放9个月工资,这就是给本科学院上课的报酬。教授必须按照本科学院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至于科研,那属于教授的个人兴趣,学校当然会支持教授的研究工作,但学校绝不允许因为科研而损害本科教学的利益。如果教授不上课,或上课很少,收入就会减少,甚至没有收入;如果教学质量不高,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经济上的诱导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了教授们的行为方式和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连续聘任的教师需要良好的教学成绩作为条件。其次,所有教师对大学的本科基础教育都有着法定的责任。著名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求给本科生上课。
学校每年只给教师为本科上课9个月的报酬,剩下3个月的收入必须要通过自己寻找研究课题或授其他课程解决,如教授暑假班的学生或社区学院某些课程等。而许多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华人教授每年都回国工作几个月讲学,共同研发等,奥妙就在于此。这对国家和教授个人都好。
四、小班教学,师生互动
在教学方式上,美国普遍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是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而且,越是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越强调小班教学的重要。2001-2002学年斯坦福大学共开设了约330门研讨班及对话课程。耶鲁大学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多达2000门,供5200多名本科生选择,有些课程可能会有上百名学生在听讲,但大多数是以中小型的“讲座”和“研讨课”等授课形式进行,并配以专门的讨论“消化”课,85%的课堂人数少于25人。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小班教学在70%以上。全美排名第三的威廉姆斯微型顶尖文理学院,则是推行个性教育,即个人辅导课,2个学生与1位教授结对,每周进行一次讨论、研究,注重各科联系和交叉,质量很高。他们的学术声望7次被评为文理学院单项第一名。个别指导课是一名教授可能只指导一名学生。美国大学的小班研讨课,对本科生教育效果之好,实在令人羡慕和值得学习。
小班教学师生相互认识,教师叫得出学生名字,可最大限度地融洽师生关系,也可防止教师和学生的“偷懒”(马虎)行为。因为几十上百人一起上大课时,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偷懒:学生睡觉、搞别的事、讲白话等五花八门的现象很常见,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对着课件和教材“坐着不动,念过不停”,满堂灌,平平淡淡、课堂或是死气沉沉,或是乱七八糟,不像学习研讨的殿堂。
小班上课,师生面对面,互动频繁,学生每一次不认真学习的行为,教授一眼就看出,立即会唤起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如果教师不认真(偷懒),学生会提出抗议。学生每年支付高达6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求学,这相当于在学校里的每一分钟消费近1美元,是高昂的投资。如果教师不认真,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就会被毫不留情地炒鱿鱼。教师当然不想懒、不会懒,也不能懒。总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度负责,认真教学,让家长和学生的智力投资有可观的回报。学生们当然会倍加珍惜课堂内的学习机会,学会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小班上课,上课时经常采用讨论课,辩论课,述说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人人都要准备提问发言,回答问题,思想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很喜欢,有非常明显的学习效果。地处新泽西州的斯沃斯摩尔文理学院是一所顶尖微型大学,学生仅1000人,每班学生仅有4-8人,师生相互认识,关系融洽,友爱。该校综合教育、写作和口述特别优秀。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母校卫斯理学院(后她就读耶鲁大学)。美国大学绝大部分班级在20人以下,平均为14人上课,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出国率在50%-100%。
表1 部分大学授课制(N人%)
在小班教学中,学生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学习、交流、讨论,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达到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判别能力的效果,这是大班授课所望尘莫及的。
小班教学另一个功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课自由,对教师有鞭策和促进作用,也有利提高教学质量。教授授课若效果不好,达不到质量标准,下次就没有学生选你的课,你就会失去工作。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很多时候同一门课程是由几位教师分别主讲的,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对教师的课程评估都被公布在网上,供下一级学生选课时参考,这样就在教师之间形成了竞争,教师会积极的、认真的、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用最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0人以下的小班研讨式上课是各国大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形式,有的指导课是一个教授教一个学生,是一种“师徒”式的教学。现在研究生导师教学是2个学生,至多是3-4人一起上课。这样的教学,学生质量怎么会不高!教授们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不是信息传递者,也不是给学生多少知识或多少信息,而在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些学校严格按照教授指导学生的比例决定招生名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按一名教授负责约20名本科生的人数规定招生人数。文科教师每周8-12课时,理科6课以上。
五、设置核心课程,进行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才能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前者着眼于显性课程,后者偏重于隐性课程,建设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等特征的优质课程体系是关键之一。大学教育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在优质的课程体系中,从职业准备角度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从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等角度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从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角度,专业教育课程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分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这是美国大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与趋势。
核心课程有以下优势和特点,美国各大学都非常重视。首先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人文学科课程包括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核心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整个核心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其次注重多种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核心课程不是知识堆砌与传授,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理解其价值和使用结论。培养学生各自特有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利学生左脑右脑的同时开发。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由左半脑与右半脑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左右半脑尽管分工不同,左半脑善于逻辑思维,右半脑善于形象思维。学生左右半脑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左脑。通过双脑开发,促进学生,尤其是那些未来科学科技人员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四有利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因为核心课程涉及面包括历史学、文学、文化史、哲学、政治学、物理学、天文、生物、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课程的多种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生所修课程的内在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揽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本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是通识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发展,这是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因为大学教育不只是对某个技能的教育,而是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他们认为,一个自由人若要保有自由,必须深知过去最出色的思想,从而在内心培养出深沉的智识与批判的精神。美国大学生能言善辩,通识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
美国正规大学的本科教育头两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而是花很多时间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为日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广博的基础。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一流高校,吸引最优秀的应届高中生报考的“招牌”之一就是它们所谓的“核心课程”。他们认为,高中毕业生知识有限,缺乏经验,并不完全了解大学的各专业特点及自己对什么专业或领域感兴趣,学生不必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因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说“通才”,使学生具有人文、历史、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修养。只有具备这些修养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或说是“知识分子”。理工科专业是一种技能,受过通才教育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完全可以掌握。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正规大学的本科教育头一或二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反对过早和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而是着重进行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大学一二年级理科学生必须修满文科学习的学分,大约有1/3的是必修人文学科和艺术;文科学生对数理化,自然科学内容也占一二年级总学分的1/3。他们文理沟通的通式学习是扎扎实实的,不是应付,没有水分,也不是只为学分,而是为掌握适应未来多变社会需要的真实本领而自觉地、刻苦地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选课,广泛猎取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为日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进行基础的通才教育。同时让学生有时间来了解专业,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最喜欢的专业,进行不断地尝试,来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专业,是绝大多数学校共同选择的教育方式。为此推出了诸如实验性课程,交叉研讨课程,核心课程,指导学习课程,核心教纲,季学制,导师制,灵活的学位获得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各种奖励制度等的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对学生进行通识,学生和家长很欢迎。
通识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而且要从历史、经典中寻找所谓的微言大义,寻找沉思的智慧,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人类沉积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和境界。教学中要少用传统教科书和当代资料,多采用经受时间考验的,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和材料,传统的经典,伟大的书籍和思想,用那“衰落中繁荣的年代”的材料,来提高学生对人类伟大文化的理解和汲取。
为了进行通识(才)教育,各大学都开设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种类很多,内容很丰富,知识面很宽,不仅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知识,也包括自然科学科目。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很强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
核心课程开设目标是综合体现“以人为本,立足知识,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是对本科学生进行人文和通才(识)教育的重大的课程建设和措施。核心课程的目标或说设置理念是将本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容的主要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宽阔的知识面,无论学生将来学什么专业或选择什么方向,都会通过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使学生们大学毕业时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达到能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览某一特定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且有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培养学生有广泛的通识才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让学生克服专业的狭隘性,造就目光远大、融通见识、博雅精神、优美情操的高级人才。
核心课程特点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优质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成才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分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体现着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核心课程设计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要素,很严紧。核心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与传授,而是着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美国各院校都有自己数十上百的核心课程,并各具特色。哈佛大学1996-1997年共开设核心课程152门,分为6大领域:1.外国文化(19门);2.历史研究(32门);3.文学与艺术(53门);4.道德评价(11门);5.科学(25门);6.社会分析(12门)。
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可见,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整个核心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核心课程内容涉及诸如历史学、文学、文化史、物理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核心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这样才更有利开发学生的潜能。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由左半脑与右半脑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左右半脑尽管分工不同,但必须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左半脑善于逻辑思维,右半脑善于形象思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课程与人的直觉有关,主要训练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左脑。
哈佛大学规定,每个本科生必须从核心课程计划中选修8-10门课程,而且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一门,否则不予毕业。其教育很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以达到通识教育最好效果。
学生在一年级选择7个领域的核心课程,历史学即属其一。哈佛大学的学生规定必须学习历史,在31门历史课程中任选一门,以历史教学培养出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创造知识的人。历史课看来不繁重,一周一节一小时的课。但辛苦在课外,一周完成的阅读量非常大。如在《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1945年-1975年的美国与越南》和中国历史的系统知识,写出论文准备参与讨论,20个人一班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若没有吸引人的新鲜感,谁会听你说?所以,这一课,就是检测学生在这周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在中国,一定是学校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大课堂的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地处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种实验室”的纽约,这里的繁华、喧闹、光怪陆离并没有给这所有着18000多学生的大学教学质量造成什么负面影响,而他们恰恰利用这一特点在本科教育中推行核心课程,取得极好效果。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关于“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他们认为本科教学中核心课程是教育的基石,作为大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大学不仅是培养一种专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人文的文化,一种人文的精神。
他们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大学。他们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课程理念、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多层次性的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原著的课程实施。以最严格、高强度的经典阅读著称的核心课程而闻名,不管你学任何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完成学校独立和精心设计的核心课程,完成学分。他们核心课程如下:世界主要文化,包括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文化与文明的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逻辑与修辞,要求学生学会在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同时,以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进行口头及书面的表述;现代文明,包含西方政治、伦理、宗教、社会思想等方面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文学,世界文学概论,要求学生从荷马、西塞罗等古希腊、罗马文到艾略特、伍尔芙等当代文学作品;艺术,介绍西方艺术史;音乐,西方音乐鉴赏及音乐史;外语,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体育,完成各种课内要求的体育项目,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游泳测验,否则不能毕业;科学,学生起码要选三门像数、理、化、生物等科学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都要上的核心课程:西方社会思想经典,一门是文学、人文学,如《伊利亚特》、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作品、《圣经》、《傲慢与偏见》、《忏悔录》等。一门是《当代文明基础》,但因为面临全球化压力,也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加入,比如有《古兰经》、卢梭的《论不平等的起源》《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康德、洛克、达尔文、尼采的全本原著,也包括几篇点缀性质的黑人和女性问题的重要文献。每学期要读10-11本。学生几乎是要废寝忘食才能完成阅读和准备教授布置的课堂讨论材料。每个班不超过20人,通常20人一班还会分成两个小组,由教授开课,配备博士生助教。读西方文学经典,采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方法进行三次研讨,培养学生思辨的精神。校方认为,今天的世界再多元化,它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仍是西方人奠定的。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则由西方文明的经典编码。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教育,这是文明传承延续性的标志,也是学校的认同感和骄傲所在。
耶鲁大学是一所“以书为重,以求知为主”为特点的人文、社会学科为主,非常注重本科教育和文理相通的大学。学校重视人文教育把校训“真理和光明”刻在校徽上,要学生牢记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学校要求学生在课程选修上要突出多样性,在四年必须选定一个专业学科外,还为学生提供多达70多个通识教育课程,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人文、财经、哲学和社会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准备去迎接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他们不是教育学生几项具体的本领,而是教育学生怎样学习、认识、思考、判断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辨力。
杜克大学是美国东南部迅速崛起的新秀,1998年全美排名第3。他们在教育改革中把课程分为6个领域:数量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外语、文化和艺术。学生必须在前4个领域各上3门课,后2个领域各上1门课,所有学生必须上好写作课。他们历史课中的“口述”课很独特,很受学生欢迎和赞赏,为其他各高校仿效。
美国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认为,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宽容精神,尊重人,合作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是人文精神。在19世纪,美国曾经一度学习德国洪堡大学的办学原则和大学精神,洪堡大学在欧洲就是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所著名大学。直到今天,洪堡大学还是把人文科学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是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煽动民族仇恨,大肆屠杀犹太人,杀了600万犹太人的教训,当时洪堡大学的一些著名科学家甚至帮助希特勒杀人。因此,一个人哪怕是科学家,仅仅有科学学术专业水平还不够,还要有社会的良知,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现在美国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一些著名的文章、作品是必读的。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房龙于1925年出版的《宽容》等作品。美国人认为,《宽容》及其《序言》就是一篇培养宽容精神的美文。该《序言》中,房龙总结了人类前进的历史,阐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谴责镇压新思想的罪恶。美国人认为,孩子们读了这篇关于宽容的文章,多少会留下一些关于宽容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其一生。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说,宽容精神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比自由更重要。
在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中,还特别重视母语的学习和规范化的应用。认为母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重视母语是对国家的爱护和尊重,是爱国的品德。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本身遗弃,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失去灵魂躯体。一个民族有无以母语传承的文化思想作为基础,决定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一个民族若没有这个基础慧是长不大的。再豪华的物质生活也堆不起一寸的民族尊严。每个人必须学好用好自己民族的语言。而语文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工具和思维工具,只有熟练地运用它,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交流。
六、名家、教授上新生课
美国大学教师阵营强大,师资水平很高。许多教授、名学者、巨匠、大师和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学校教师,他们是学校的脊梁和基石,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资源,也是美国最大的人才资源库。在美国各大学都会有这么一部分财富,他们是美国强盛、科学技术先进的巧实力和硬实力。
美国是“精英治校”,“教授治校”。他们规定,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本科教育,教授、名师和巨匠们都要上教学第一线,给新生们上课。各校不聘任何不承诺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专职科研人员外)。教授给本科学生上课,更能使科研与教学结合,更有利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衡,培养拔尖人才。在保证研究水平的前沿地位的情况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名师们上教学第一线,给初进大学的新生上课是美国精英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
在美国为了防止和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各大学知名教授都上讲台,为低年级学生教基础课,并结合教学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作为一个著名教授、学术带头人不管你的科学研究搞得多么出色,也无论你的工作有多么繁忙,上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授课这是天职。这些学术泰斗给本科学生上课,他们深厚的科研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学术上独特见解和观点、兴趣和创新目标,在学术自由原则下,教学改革标新立异,给学生传播最新的专业知识,不仅使教育事业生气勃勃,富有特色,而且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科学领域最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思绪、打开学生的心扉,为学生打开通向知识王国的大门。他们甘作学生的人梯,让学生们站在自己(巨人)的肩上,为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全面的基础;他们还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们老老实实、勤奋刻苦地学习,并以身作则,带领学生畅游自己的领域,诱发学生创新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造性和时代性,也保障教学的质量很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了解学生,平易近人,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创新,给学生指路,帮助学生创业;在做人方面是学生的表率,学生得到的是全面收获,使这些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终身受益,学生非常满意。这些巨匠们在高等教育天地里,导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光辉灿烂的人生奇事。他们创造奇迹,给学校贴金,把学校不断推向新的水平,使学校戴上光芒四射的光环,也给美国增添光辉,炫耀世界。同时,他们上课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机会和经费,让年轻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使他们在研究和交流中迅速成长。
教授给新生上课是美国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措施,也是履行学校对学生负责的首要职责,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行动。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说:“你们就是大学!”当然大学也成为教授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和战场,教授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上课,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写论文、搞科研,甚至与学生们一起吃住、喝咖啡、聊天……除学术上教授们有崇高权威外,其他方面看不出有丝毫特殊。这些教授、学者、专家、科学家是学校不断增值、活力十足的宝贵教育资源,他们给刚进入大学一年级学生上课,好处很多,力量很大,开始就把学生擎到自己肩上摘桃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智力资源。
首先,教授们受过专门的教育,热爱一门专业,深入地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前沿和最新动向,站得高,望得远,看得深,想得细,把握得准。他们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居高临下,提纲挈领的教学,非常有利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学习兴趣及潜能的发挥,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出疑问,争论观点。在知识迅速增长,或说知识爆炸的情况下,知识像山一样的堆积,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是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几年后就可能变得陈旧和无用。名教授们上课,就会把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出精华,让学生们学到更新、更连贯、更有用的知识,教育效率更高,学生受益匪浅。
奥克金斯曾说过:“人们对17-21岁之间的生活印象最深刻,这段时间虽然短暂,然而往往令人终生难忘。”所以,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发现新知识,有独特见解的教授们给本科学生授课,以自己的智慧,启开和打通年轻一代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心扉,使他们较为容易地步入科学殿堂。
杰出学者、科学家中有些人即使不是天赋的教师,教学不十分内行,教学艺术不太高,但他们有一种权威,有很深的理解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又由于他们专门从事学术和科学研究,他们不断提出新观点,不断尝试创立新学说,这就足以使大学生们在教授讲解基础理论和专业课及讨论中,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最新科技发展保持接触和联系,牢固基础,扩大视野,理解要点,在学术上得出合理的观点和人类文明的精华。
其次,学生刚进入大学,尽早聆听到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各专业顶尖教授的谆谆教诲,得到鼓励,接触到科学前沿问题,和教授为科学献身的执着精神,都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将学生引入求知、追求真理的光明大道。学生能很快走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为学分,而为求得真知的自觉学习道路上来,有利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发扬。
第三,有利于不断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创新。社会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也是无奇不有,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多样化的教授队伍正好从教育方面实行丰富而有想象力、探索性而又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如斯坦福大学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把每学年分成四个学期,每学期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思想等都要选不同的课程。另外,要求学生的写作与外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学校允许学生可以随时暂辍学一年,然后再接着读,认为本科学生的教育不一定要四年一口气上完,鼓励学生在学校外多体验与享受人生。还推出许多新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留学机会,学校充满创新氛围和民主自由风格。
戴尔电脑首席执行官麦克·戴尔就是这样。他本是学生物学的,在他选学宏观经济课程后,老师的新观点和思想对他印象极深,影响极大,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他说:“那门课教授讲的有一点至今难忘,那就是‘你永远不能以常规思维来认识世界,这个世界上以常规思维来思考的人实在太多了’。”戴尔不以常规思维来认识世界,创造了自己人生辉煌。
美国大学教师十分敬业,履行教师的职责,对本科教学很认真,课前准备十分充分,课堂上左右逢源,指导性的讲解,启发学生思维,扩大视野,还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提出有特色的独立见解,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他们教学中贯彻“一少四多”原则:少讲多启发,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质疑、提问,课外自学消化教材、看参考书、完成课外作业、写文章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他们创新教育的前提。美国一些名牌大学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大约只相当于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60%,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信息和课后学习研讨的问题。
国内稍有名气的教授都是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科研课题上,给本科生授课的事情一般都由刚入校的年轻教师担任。有的教研室,一个年轻教师承担几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很普遍的现象,年轻教师一般没经费开展科学研究,他们给学生讲授的知识大多是来自书本和互联网,而不是科研积累。这样造成年轻教师没时间、没机会、没经费去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的知识体系也得不到提高和完善,这势必会影响到本科的教学质量。
七、提倡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不同国家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美国民族文化的“自由、平等精神,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他人,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的特征在校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他们张扬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是以个人身份生活、学习和竞争,群体的约束相对较微弱。崇尚个性的校园文化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挥。这种校园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鼓励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美国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研究型大学均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计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校和教授们认为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在学习中把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能取得最好效果。2004 年1月24日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与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对话时说到美国的教育理念时,特别强调注重独立思考和质疑一切,对学生和教师是分别有要求的。“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你是听人说的,还是书上看的知识,都要有好奇心对这些问题进行挑战,提出质疑。这里,努力学习很重要,学习越努力,读书越多,得到的信息就越多,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最后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他忠告学生,一定要学会独立的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从认识中寻求创造性的结论。对教师,莱文先生说:“第一,清晰地交流。对教材和学生非常熟悉,能清晰地表达交流,达到启发和激励学生的效果,并且对待初学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不然学生会很迷惑,教师太早地用专业性的语言来表述,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领会;第二,教师应该努力地设法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交流,激励他们。一个教师,你选择了教育这个终身职业,要会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你应当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理由。所以你要想方设法地激励你的学生;第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努力学习,独立思考。”是莱文先生每年对新生讲话的中心内容。
耶鲁大学这种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质疑一切的教育理念,已经不仅仅是耶鲁大学及其校长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美国人普遍认同和认真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美国人认为,让学生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伦关系,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提出的“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造创新的精神,已经成为美国人普遍认同和认真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全社会接受的美国教育之魂。教授总是要学生们会从各方面看问题,给学生自由,强调独立思考,不盲从过去的“真理”和别人的观点,遇到任何事物都要问为什么,要质疑……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美国学生有动手能力,全方位思维,交流能力很强,不循规蹈矩,不相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提问和质疑。一位美国朋友用“2+2=4”来比较中美两国学生:当老师讲二加二等于四时,美国学生甲说:“我不相信它”,乙说“请老师证明”,丙问:“为什么二加二不等于五”?而中国学生说:“二加二等于四”这一公式。
创造性中的“创”和“造”是密不可分的,“创”就是要有挑战性,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创造性或创造力是不能教的,要培养学生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创”,在“创”的基础上“造”出新的东西来。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所以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培养出来的。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和质疑。正如美国教授说的“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在美国教育史上,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有威望的、能持续多年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的,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历史问题,他们从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对其他事件一样都要有新意见、“切勿人云亦云”。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说:“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人人都要亲自尝试,有自己不同他人的思路和观点,这是他们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标准答案、统一的观点”是不受欢迎的。
美国历史教学没有所谓“统编教材”一说,政府对学术思想和大学教育基本是不管的,自主权完全下放,教材选用由教师定。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正处最低潮,但这时却有许多的美国人为社会主义唱赞歌。艾略特和一些大学教授,人人身着红T恤,正面印着列宁的头像,竟然在距离白宫咫尺的地方,在那样一个敏感的年代举行纪念十月革命活动,讲十月革命对人类的推动作用和意义,介绍列宁思想里有价值的地方。别人看来这一群人(学者们)在做反美国国家体制、反主流的活动(反动),但他们认为这完全合法,这就是学术自由。美国历史考试一般是出几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美国的南北战争在中国人看来:北方正义,废除奴隶制,维持国家统一。这肯定是标准答案。可是南部人讲那段历史,参观那里的内战纪念馆,你会发现他们站在南方一边。南方人理解那段历史,往往会同自己家族的遭遇联系起来,非常感情化。但这并没有妨碍美国的统一,学术争论还能使美国再次南北分裂,不是可笑嘛。
如今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三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这些原则也表现在学校因人施教、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上,给学生的自由空间更大。各学校还采用了灵活的学位获取方法,学生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按学分累计制四年可得双学位,拿到双文凭,或提前毕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还实施4+2规定,本科学4年,再读2年研究生课,实行“本-研直通车”,最大限度鼓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有些学生不要6年,只需5年或4年多就可获得双学位。(www.daowen.com)
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一样政治上保守,温和自信。由于该校地处历史上反叛精神很强的罗德岛,学生热切关心政治,并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社会。“布朗教纲”规定,“为学生提供完全自主,自理,在最大限度上自由的教育体验”。在学校里“不会有人告诉你该什么时候上课”,只有在毕业前至少在32门课中拿到“C”的成绩,无必修课。
学校开设大量面广量多的课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大学生已经成熟,完全知道该学什么,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所以他们完全能够对自己负责;从深层次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课,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尊重。这么做可能会出更特殊的人才。他们这一办学理念和做法,的确把学校办成了“任何人都可接受任何学科教育的学校”!
西北大学设有“加速”或“双学位”项目,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每学期10周共上4门课,教授们启迪学生心智,开发他们的潜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非常满意,他们说:“这里的课没有一门不是把我们推向世界和新想法的”。东北大学学校几乎可以为所有的本科和硕士课程提供实习工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进行带薪实习,增加工作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授们鼓励学生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地阐述;有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们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适应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在学习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是相互讨论和对话,师生关系密切、融洽,他们称为“师生伙伴关系”。的确,美国师生关系和谐,公开、平等、融洽、心灵相通。这是美国“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在课堂上的体现。师生相互沟通和互动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知识、创新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授们非常爱学生,爱才,教授们正是爱因斯坦说的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师生关系在相互研讨,和谐交流思想的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由“尊师爱生”转变为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八、重视本科课程建设和本科学生科研训练
美国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每一所大学的本科课程,都是一个由专门的课程委员会集中力量精心设计,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对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质量从资金上是大力支持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每年在一门课程上的投入就高达30万美元,少的也有10多万美元。这些经费并不包含教师的工资,是纯粹投入到课程建设本身的。
美国是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最广泛、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一般都在学校一年级成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以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本科生结合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项目,并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成为总学分的一部分。科研项目分为两种,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科研项目,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学生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分配给各个学生小组来使用。许多学生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企业发现和使用,直接转化成产品。
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资助来源有院系、学校和校外。大概程序是学生撰写研究申请和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和书面写出研究结果或设计制作的样品。一个学年以上完成。为了更好地贯彻本科生科研计划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给本科生也配备辅导师,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学校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学生在全国和州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给予奖励。美国本科生科研计划中多是学徒制,教师指导1-2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1000美元项目资助经费。有的学校还设立最杰出的教学科研辅导成果奖,指导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教师增强竞争力和更有利提高教学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指导大学生研究计划等项目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为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提供科研本身的成本外,还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食宿资助或差旅费。
九、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大学不是政府机构,不是企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要有三个基本能力:基本思维能力、基本学习能力和基本生存能力,体现方式就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大学育人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应首先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应及时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大学的社会服务,应推动大学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大学的基本建设和资源配置,应优先保证教学和育人需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美国有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注重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和学生的能力评价。在如何正确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上一度向德国学习。传统上,德国大学把科学研究当作学者的最高职责,他们认为“科学资本”对于德国大学教师在职业上的发展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资本价值要远高于教学资本。因此,德国大学教师相对而言,倾向于对科学资本的获取和积累,而把教学资本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美国没有采取“外为我用,生搬硬套,照猫画虎”,而是取其精华,加以改造,创造自己的特点。他们认为本科教学是最重要的,高于科学研究,两者发生矛盾时科学研究要为本科教育让路。本科学生四年学习要拿到30多个学分,平均每一学期上4门课。对教学质量实行严格的监控和评估。
美国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有许多方法:利益相关者全面的评估,同行之间的评估、高级职员对低级职员的评估、学生对老师的评估等等,进行全覆盖的评估,几乎无处不在。评估通常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有时也采取记名方式,有法律保障,绝对保密。听课是最主要的监控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教授要听副教授的课程,副教授要听助理教授的课程,听课之后都要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结果会对教师的岗位、职称和收入产生直接甚至是严重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在评估时凭良心、职业道德和自由负责任地表达其真实的观点。评估结果会对教师的岗位、职称和收入产生直接甚至是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非常敬业、教学认真负责,从不马虎。
学生对教师的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不满意,他(她)的课程不受欢迎,就没有学生选他(她)的课,这就意味着他(她)很可能要“下课”了。因此,没有人敢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对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开始采用更长期的根据学生毕业后5-10年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则显得更为科学和客观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国内教育体制弊端议论和指责的很多,也对美国等西方大学的东西基本上都学来了。学分制、GPA(平均绩点)、自由选课、弹性学制、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等。但都没有真正学到,只走了过场。学分制只是虚名,还是上百人的“演讲式”大课,教师聘用制只是进校起作用,一次被聘上,终身管用,拿到铁饭碗,教师与收入和上课与否,课堂教学效果基本上没有关系,考核评估作用不大等。我们应该借鉴别人的一些好东西,得其精髓,不要只学个皮毛,还自我感觉良好。
第三节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领域和力量,是最富有活力的教育资源。师生的智慧和勤劳,坚忍不拔和创新,刻苦和自信,理想和追求,他们的合作和默契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校社会声望的决定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
美国在教育发展中,重视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和德国的经验,并加以创新。美国借鉴洪堡大学的三原则“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三原则。随着世界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并取得实效。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美国的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把学校办出特色成为最统一的标准,各大学都使出解数,各显神通,不断创新,注重开放,指导性教学,提倡研究性、个性化学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等因素,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他们又创新出一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它既是一种教学原理、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又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操作样式。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情景、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形式。在各种教学模式中都强调“课前阅读,课堂参与,课后讨论”三个重要环节。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探索研究型大学的一种全新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即以“研究为本的学习”为标准。学校教师、研究者、学生都应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强调学习是在导师指导下的发现,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理念之下,形成了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不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大量知识灌输,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也不是只给学生一种就业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学生平等开放、有利于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只有教学模式多样化,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和学习过程个性化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名言),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提出各种设想。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是指导者和参与者。
二、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工作(事情),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校园里教授不仅是一个教授,他也是一个演员,一位喜剧演员和一位学者,一个有意境的智慧的人;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明学校规模的数字,而是一个追求事业和进步的实实在在的社团中的一员,一个有梦想和意境的上进者。学生是有文化、受尊敬、最活跃、精力充沛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高大形象起重要作用各个大学为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多形式、多层面的试验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如宾夕法尼亚州查塔姆学院,在课堂上教授们把教育目标分成“中心”“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型,从多侧面、多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掌握批判式思维技能。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开放、灵活和多样化,使用实验、互动交流、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辉煌成果。重视研讨法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是美国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教学模式和形式。
(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授制。
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不同,对基础课程(包括演讲课)仍采取教师讲解为主的所谓“满堂灌”形式的讲授形式,不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多是对知识的传输,“注入”,授课的工具仍然是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彩笔和白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具,而不太重视学生思维的启迪。像应试教育一样,学生只能对事物偏重静态的接受,缺乏动态创新性思维,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反而禁锢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如康奈尔大学200人的基础大课就是这样的。
(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辅导式教学
因为美国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术界似乎也没有统编教材的意识,也没有任何人胆敢声称他的书要被全国统一采用。至多只有“适合大学生阅读”之类的提示。教材不会被学术界承认,哪怕在小学,教科书的概念也是淡薄的。教授给学生讲授的内容由教授自己选定: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性知识外,多是讲发表在某些权威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知识。这样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普遍性,课堂充满新旧知识交融,又有利培养学生学习前沿最新知识和对学生主动性与能力培养。
辅导式教学中由教授规定学生的阅读文章、参考书籍和课后作业,没有统一的课表,学习计划学生自己制定。教授每周集中对阅读文章及阅读书籍进行评价。伯克利大学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是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均没有教材,教学由老师先安排学生们要阅读的文章、资料等各种学习读物和课后作业,学生没有学校安排的课表,上什么课,什么时候去上等学习计划完全由学生自己制定。指导老师每周集中对阅读文章及阅读书籍进行评讲,但对其中涉及的观点思想不作是非定论,这由学生自己去认定。学生的作业由学生自己取材和选题,可以旁征博引,自由发挥,纵横而谈,只要论证周密,富有条理,理论上自圆其说,老师就将其判定为优秀,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因此,学生作业一般观点新颖,思维视角奇特多样,真是精妙绝伦,富有创意,很少相互雷同,也令教师兴奋。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学习读物做参考辅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养成,极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等的提高。伯克利大学在教学改革中另辟蹊径,大胆实践的经验是美国人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缩影。
(三)师生互动式教学
在开放式教学中,以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有自主学习权利为出发点,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起主导作用,师生以对话为背景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方式,称为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讨论题目是教师在课前布置,或通过阅读参考书及阅读教师发下的补充材料。讨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贯穿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通过对话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互动式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两个阶段。在师生互动阶段,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会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内容,课堂提问的互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应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以及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对话,提出问题既有对新概念进行辨识和描述的低层次内容,也应该有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高层次问题,有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教授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掌握批判式思维技能来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问答,学会在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独特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提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学生设计提问做示范。在学生互动中,他们会学习教师在提问中具体示范各种理解策略和提问方法,自己设计出多层次、高水平问题,相互提问和回答。这样,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渐深入,在互动中,课堂中主动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和协作,个人或小组演示式、学生自己陈述观点、学生之间辩论,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等不同的形式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达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教学变成一种既能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又能培养合作团队精神,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过程。
(四)范例教学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无论是方法课还是专业课,还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师都会提供很多的个案,有的供学生上课讨论,有的供学生课后作为作业分析,有时甚至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收集案例,大家拿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学生必须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考察现场、聆听介绍,搜集案例。个案的学习与研究,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即使非常深奥的理论,也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予以阐述、解释。这既体现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把知识还原到特定的真实情境当中,让学生得到内化了的知识,建构起与个体的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交融的意义结构。教育学家把案例教学看作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因为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的。
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了案例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教师在示范学习新概念的思维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因对新概念不了解而在学习时造成的心理障碍,运用信息加工策略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选择范例验证知识”和“运用知识自己创造范例”这三个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描述、分类、记忆、定义、归纳、推理、判断、想象和创造等,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促进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发展,掌握新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含意。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在运用范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示范了自己如何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包括在解决一个问题或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重组时的疑惑、犹豫和不确定等心理活动。)学生们利用已学知识中的实例,验证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做出评价和举证。这样,极为有力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更有成效。然后,学生要创造性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设计教案,并在小组或班上进行讲解、演示,即知识创新,是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加工策略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案例教学法对高校管理学课程和财经课程教学效果最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多种能力与素质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五)实践教学
美国大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到工厂、科研院所、与学习有关的社会部门,甚至到大自然界中去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实践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进,讨论学到教材中没有的最新知识,充电与实战并重。上课时,学生除了要讨论预先指定的阅读材料外,学生要到现场实地完成教师规定的现场观察、实战操作和深入访谈,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和设想,提出假设,预测研究结果。然后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阅读、研讨、实践、写作的一次次反复、强化,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实践教学有以下主要表现形式:课堂实验、独立项目研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和“诊所”式教学模式。
1897年德国首先实行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中)。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提出第一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现在校企合作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共同的职业教育形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包括校内的工业园。在这合作教学中,一方面企业派一定数量、有教学能力的开发人员到学校讲授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出的新选修课程,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为师生提供实际技能操作平台和培训基地,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校企合作是企业技术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办工业园是一种最好形式,大学与这些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依存关系很大。在大学新知识、新思想、新观点、新创立、新学说的影响下,拓展企业的技术资源,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推动美国新的经济发展、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到崭新高度的主要力量,是重要的、宝贵的智力资源。许多企业认为与大学的合作,学生进入社会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能取得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多赢的效果。
(六)切块拼接式教学
切块拼接式教学是研讨式教学多种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将课本中某个章节按内容切分成若干部分(几块),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负责其中一段内容,每人承担小组中分的一项教学任务,然后以小组阅读、资料查询、合作备课、互教互学。每个小组既是教研组,也是学习组,每个学生既是教员又是学员,学生在教员与学员这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变换,在每个组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将分别根据各组教学内容设计的试题,以及教师设计的试题组合成一份试卷,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后,每个出题小组负责对该试题的答卷进行评阅,并向全班反馈阅卷信息。在互教互学中增长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通过互助与互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七)研讨式教学
大学研讨课最早是柏林大学为了引导和训练学术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也是当今德国大学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现在世界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盛行。
美国大学很重视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做小研究,有的甚至就是真正的研究。开展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选择今后的主修课和以后攻读研究生的专业,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别的专业的兴趣,实现知识交叉,从而了解真正的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创造新的知识。
研究式学习也是研讨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这是更高级的教育和学习,是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完成课题研究的一种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每人选择一个子课题,各负责一个小内容,小组成员既分工具体,又相互合作,群策群力,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规定时间(几周)内各小组分别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然后在网上和图书馆查询收集资料、有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步骤,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设计,群策群力实现团队目标。
每个学生的子课题的内容要在小组中伙伴互评,对所完成的角色做出评价,最后向全班报告、演示研究成果,回答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
研讨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好处很多: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分组研究式学习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班级集体学习合理地穿插进行,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实现以上目标。在研讨式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新知识,提高研究、创新能力。
小组研讨式学习活动有小组研讨、合作创作和合作制作与演示三种形式。不同学科有不同形式,文科和社会科学教学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最多最好;理工学科进行研讨、设计、制作、演示常用,学生喜欢,效果好。有一些专题讨论课每个人20分钟的发言、提问、讨论,师生互动,气氛轻松自由。学生们认为这是“在跟上帝对话”。通过讨论交流,开阔思想,非常有效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启发,很受学生欢迎。这是西方教育的精华。
为本科生开设各种跨学科综合性的专题学术研讨,由有经验的教师主持。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报名选学,学生在规模很小(一般限定为10余人)的研讨班中,和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令人兴奋的热门问题,围绕主题查阅相关的富有见识的文献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充满活力的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这种研讨课程难度较大,但是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研讨教学有多种形式。如要学生在课前按教师事先的布置内容进行大分量、宽领域准备性的资料阅读,在重视知识积累的人文学科尤其如此。其方法是指定教师一位同学重点准备,作中心发言,陈述观点。阅读资料一般是有代表性论文、专著、方法论、名篇,或有问题需要判断的论文等。一般来说,这样的研讨课一次课要研讨2-3篇论文,每篇论文的长度均在数十页左右。阅读材料每年不同,除了一些里程碑似的论文和名著不变外,每年都会增加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论文甚至有尚未发表的内部资料。
上课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而是由学生首先按指定的阅读论文和专著内容向所有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阅读体会心得,作公开陈述,自主提问,做出评价,并接受师生的质疑问难。然后同学研讨,最后才是老师解答。美国学生性格外向,上课喜欢而且善于发言。要求学生,公开陈述视为一种挑战。经过几次这样的挑战后,学生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大有提高。在准备公开陈述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研讨课,近年来为低年级开设了更多的研讨课。例如,2008-2009年度普林斯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他们推行“导师制”,每学期按10-15人小班上课后,再由教授指导复习一周,给予总结,提高,融会贯通。他们的本科教育都侧重研究,学后学生写小论文。每个年级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年级论文”,四年级最后写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要求公开发表“毕业论文”。加强学生规范化的多写和广泛大量阅读一样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达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的效果,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每年从这些毕业生中选80名继续深造,作本校研究生。
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了135门研讨课。这些针对新生的研讨课有的带有“导论”性质,但并不是我们许多教师理解的那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论课”,而是强调“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
(八)同伴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习也是研讨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自我动手找材料,动脑思考和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包括课堂上的交流和课余的交流,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社会上人的交流,也包括口头和书面的交流。通过自己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通过问题式学习、同伴协作学习、沟通、理解,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提出假设,做出验证、评价成果,最终构建知识体系。信息资料,学习讨论内容完全是学生们协作学习中自己选定,这利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使知识由深邃变成浅显,抽象变得直观。让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向实践性方面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同伴协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然后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向全班师生进行综述。即使个别是由教师指定的个人学习或研究课题,也需要在班级或小组中进行讨论,师生一起出谋划策。有的课程甚至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公开陈述。在协作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与小组其他成员形成良性互动,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强化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共同承担责任、共享学习成果。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要求学生都必须将学习过程,心得体会,思考的各种问题,结论、经验、存在问题等写成论文和做作业,包括读书总结、案例研究等。比如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选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阅读10篇以上的资料,然后写出详细的“资料检索”。随后,介绍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撰写成一份个人研究计划,最后还要对所学习的系列(过程),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比较、总结,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读书报告,同伴协作,自找项目、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项目写作,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这也是动力,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最终成为一个愿意也善于合作的人,而这一点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获益无穷。
(九)多媒体教学模式
人们认知事物,学习知识是通过五官等渠道获取的,主要又是听觉、视觉、触觉、实践和操作获得大量信息。不同的人对获取信息,接受能力和功能略有不同。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式只适应那些以听觉为主要接受信息手段的学生,多媒体的使用则可满足具有不同学习倾向学生的需要。因此,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美国教师上课时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多工具进行辅助教学。采用CAI、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很普遍,授课的工具不再是传统的粉笔和黑板,而是用幻灯片、实物、各种直观的图形,通过计算机和投影屏幕等形式的演示。这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灵活,而且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可以回放、再现、变换等特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形式多样化,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丰富多样。因此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成功的教育改革和教学现代化的得力措施。
在多媒体教学中是合作演示教学的最好形式之一。同样分小组活动,查找资料、构思、设计、研究出方案,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将小组合作成果向全班展示和演示,人人都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比常规教育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和有效,学生有浓厚兴趣,学的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
(十)意境式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世界公民,是知识时代有个性的人,是信息社会的创造者,是不同传统学校教育出来的全新人才。高等教育的趋势将注重把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全球性的创新人才放在首位,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并敢于向权威挑战,懂得合作并勇于冒险创业,敢于改变世界,同时要不断革新自己,有超前意识,有各种意境思考和审视批判能力等素养。
为了更深入了解意境教学,这里从现代教育观点和心理学角度多讲几句。“意境教学”这是一个很适合人文学科,艺术的一种教学模式。“意境”听起来有点虚灵,用常语理解大致是说“情景交融”“联想预想”之意。
“意”是教学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属于主观范畴,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境”是教学中表现和反映出的情景和氛围,是客观范畴,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二者结合就是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通过“情与理”,“形与神”融合深刻地表现出教学中创造性的内容,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虚灵性效果,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预测、思维和创新的余地,这就是现代教学论的“零黑板原则”和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观点。
“零黑板原则”认为教学贵虚灵含蓄,忌浅露直白,黑板应从零开始,是师生共同思维和活动的结晶,而不是教师独家经营的园地。教师感情灌注于教学,犹如血液充满全身,教师情感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在全身欢畅地奔腾流动起来时,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和创新思维,喷发出智慧的火花。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形”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充实和完善,在教学中,“虚灵”“空白”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的倾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
总之,意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师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巧妙创设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斯坦福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用批判式的思维方式去考虑远景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质疑提问。学校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作为学校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没有综合能力,就不能有意境思考,成为正确决策的决断者。所以,今天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广泛,懂得欣赏和尊重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并善于运用,还要有幻想和意境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个人准备、陈述观点或演示,学生之间辩论启发,在师生沟通互动中,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质疑),张扬个性,发表不同见解,有预测幻想的思维能力,自主获取不同的知识和创造,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等。这有利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不同的问题能力。从而用新知识和自己的意境构思设计出运用新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设计出自己的方案或创作作品。
意境教学的每种活动都要有特定的目标。这种教学形式将教学变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投入: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和共同演示,群策群力,相互启发,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构想和预测,每个人都积极,这比常规教学形式不仅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更有效,更重要的是有利提高学生对意境问题的思考素质。学生们在这种多边教学活动与协作的群体活动中,在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节 不可忽视的问题
和义务教育一样,美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也不少。这都与分权管理,过于开放,自由、竞争、多元,缺乏统一的标准有关,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在美国大学内,除上课,完成作业外,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学生随心所欲的支配,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热心义工、为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人;有四处奔走疾呼,慷慨陈词,能说会道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式的豪放派;有整天泡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研究型的未来“学者”型苦僧者;有挺拔健美的橄榄球、网球运动员;有不拘小节,嚼着口香糖,三五成群,无所事事到处游走的欢乐人群;有与任何人都格格不入,沉默寡言包藏内心的世界反叛者;也有天不怕、地不怕、酗酒、吸毒,甚至玩火舞枪杀人伤人,制造恐怖事件,扰乱社会秩序的闹事者,还有60多岁、70岁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丰富,终生追求知识,已经反应迟钝,安分守己,活到老学到老,攻读学位的老太婆、老大爷……他们在学校里组织各种社团,千奇百怪,应有尽有。美国著名“垮掉的一代”诗人金斯伯格对美国公立大学的某些特征作过生动地描述,他说:“美国的大学就像一座巨型的仓库,用来储存年轻得还算不了成人,却年轻得已不能算孩子的一帮子人”。
既然什么人都有,也就什么样的事都可能发生,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也就是说美国教育也有很多的危机。
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犯罪、暴力、吸毒、离婚率居高不下、流浪者增多,校园枪击事件频频发生等等,美国政府期望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危机。
一、全国无统一的教育目标
美国高等院校分权自治,没有统一的方针、宗旨、要求和标准的结果,容忍了一批质量低的大学存在。因为美国在批准建校上,只要达到最低标准就行了,所以有一批大学趴在最低水平线上,起不来,还有一些野鸡学校。美国人也认为若按欧洲人的标准,美国现有4700所大学中,就有几百所,甚至上千所不合格。美国高校无限制地发展,从20世纪初就形成气候,1900年还只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33万多人,平均每所大学中只有学生330人。而同期法国只有16所大学,在校学生只有4万多人。不过美国人认为,这可弥补公立大学和其他名校的缺陷,有利职业教育发展和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及提高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向普及方向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成了一个凸显的问题。
就是名牌大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统一的目标,过去50年或100年里,美国的本科教育除了教师规模、图书馆容量、基础设施以及其他资源有所扩大外,美国本科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表现远远低于本应达到的水平。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统一的目标,表现如下:1.美国的本科教育向来都有实用性、职业性的一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赚大钱和事业成功视为大学的原动力。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加剧,有占课程总数一半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倾向。
美国人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生活,家长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性。如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约克,他太太是物理学博士,但他们的儿子大学都没有毕业,退学了,在沃尔玛工作。但夫妇两人眼里一点也看不出对儿子的失望,他们认为儿子生活得很幸福,只要高兴就好。美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幸福快乐地生活,即使没有去名校念书,即使大学没有毕业也没多大关系。首先是做人,做人是根本,知识是次要的,美国的大学生把对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标之一。
2.培养本科生准确、清晰、优美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利用相关证据、最终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是有效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批判性思维既可以服务于实用性目的,也可以是纯思维型的。仅仅学会记忆信息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信息很快就会被遗忘,何况知识总量不断膨胀,没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美国很大一部分本科学生达不到这一基本要求。
3.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其经济、文化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都具有重大价值。大学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加强道德推理能力。现今许多的大学生还持有相对主义的观点,不愿意认真对待道德问题,缺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道德思考能力的重担。
4.公民意识淡薄。现代社会需要有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非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步增长的。博克认为,今天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泛滥,使得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其公益性,多数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谋求高薪职业的阶梯,而不是作为推动政府和社会进步的手段。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存在众多的种族与宗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之家”,大学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使命。
“大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达到公民教育目标,参与其他公共事务,并表现得更有思想和智慧;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和改进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各类学生组织的发展,并在课外活动中运用民主程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博克认为大学必须教会学生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不同的文化,教会学生这个大家庭里充盈着迥异的思想、文化和兴趣,能否把不同群众融合,相互理解、尊重,充满正义感,同时矛盾出现时又能适当处理,灵活面对。培养学生全球化素养。
本科教育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博克分析得很透彻。他认为政府、社会团体、大学领导、教师、学生这五大因素是大学本科教学提升的动力,都有关系。在改善其本科教育质量方面的认识和行动无统一标准。
(1)学生主观上缺乏足够的压力。
(2)外部动力机制中,州政府拨款比例这个经济杠杆作用本是促进大学教学质量提高和改革的最主要的力量,但是,政府设立的标准大学教师并没有参与,又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甚至有一些评价指标超出了大学的能力范围,对大学课堂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对大学的改革没有起到多大的帮助,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对于成绩差的大学来说,减少拨款无异于给学校雪上加霜,它们将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改进本科教育的质量。
(3)社会团体的大学排行榜好像是推动大学变革的另一强有力的外部力量。实际上,大学排行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很多,大多与教育质量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大学排行所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SAT测验的成绩,录取率、实到率,就业率,平均年薪等指标,与是学生四年在校学习关系不大,不可能对大学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多大作用。
(4)大学的领导人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外部)动力,也难以尽到责任,发挥作用。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给教师们有掌握了教学和课程方面的最高权力这一宝剑。校长和院长都无权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修改课程计划,尽管校方完全有能力对教学和课程施加影响,但是,他们担心这样做可能会干扰学术自由,激起教师们的反抗,最终影响到大学的公众形象或潜在捐款的减少,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饭碗。他们往往也不愿意行使这一特权。
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即博士生培养阶段,忽视了教学方面的训练。在有些大学教师眼里,教学是可以随心所欲处置的一项活动。一门过于简单无须训练的艺术,学生学习是个性化而不能传授,课程不必太认真,敷衍了事,对发展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不予重视,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问题,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不过,人们都认识到大学生终究是大学中最富有生气的主体,大学生是促进大学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有受教育者,消费者,甚至是一个投资者多重身份。他们有权选择大学,这给大学施加了压力。为了吸引更多天资聪颖的学生,各大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学生的选择权给大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引起了一定的变革,如:开设新的专业课程、降低学费、提供更诱人的奖学金、提供优美校园环境,充实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满足不同学生求学需要量。
二、不公平的竞争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教育永远是项耗资巨大的事业,美国虽很富裕,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比例中占4%以上,高于世界水平,但仍然没有满足的时候,影响教育质量。校长为了筹措办学经费,找校友的公司、基金会、政府部门,为了有钱挖人才,留住人,高薪吸引名师、学者,提升学校的层次和水平,到处奔波,大伤脑筋,干了许多与教学和科研无关的事,往往是白费力,分散了精力,冲击了教学和科研;激烈地竞争,教授们必须用10%-20%的时间,自己找科研项目,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与有关部门往来联系。若申请项目未批准,或项目经费少,得不偿失,教学科研均受影响;再来,钱是竞争实力的支柱和结果,竞争造成分配不公,学校里教师工资收入差别增大。法、商、工、农、医专业的教师收入比较高,有的医学教授年薪达100多万美元,而教育、社会工作院,神学院的教师收入较低,这也影响了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动。
三、随意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
有的大学为吸引学生不断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搞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所谓教学改革,把无内在联系的课程和知识生硬地凑合在一起,赶时髦。听起来美妙,实际上很陈旧,纯粹是标新立异,应合家长和学生的口味。这些所谓知识和专业对学生没有什么好处,根本不是什么教学改革。大学教育没有教材,教师自选,教师大多各有所长,他们对自己的领域非常熟悉,也能讲得非常深入、透彻,但与此同时则在全面性上常显不足。另外,美国学生自由度太大,学生善于和喜欢表现自己,上课的自由发言有时太多、太随意,影响了教师的思路,甚至教学进度。美国经济和产业变化,某些方面人才不足,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34%,而服务业生产总值已经占到63%,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日益取代了机械化。新的工作领域却缺乏人才。
四、校园治安状况恶化
各大学校校园治安状况恶化,校园枪杀事件,酗酒吸毒严重。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多个师生死于本校同学的枪口下,大家记忆犹新。许多学校的校园枪击惨案频频发生,其他事件就更多了。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部公布了包括一些名校在内的487所大学校园治安状况报告说,因酗酒闹事而被捕的学生比上一年增加了10%,因毒品问题而被捕的人多了5%。密歇根大学因酗酒被捕的学生多达574人。伯克利分校因毒品被捕的学生有193人,包括酗酒在内共被捕523人。另外,有的学校为了比赛,提升学校声誉的需要,招生时招了很多体育、文艺的尖子,而这些学生中不少是成绩相对都比较差一些,毕业时拿不到合格的学分,得不到文凭,得不到学位,影响学生就业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